美章网 资料文库 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护理中的应用范文

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护理中的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护理中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研究,探索中医临床护理中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经亳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临床检查确诊的90例糖尿病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采用单盲、随机法将其分作2组,其中对照组45例予常规护理,而观察组45例于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护理措施。对患者均进行6个月以上的随访,分析糖尿病负性情绪患者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时负性情绪变化及糖尿病酮症、低血糖、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糖尿病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13.33%)较对照组(55.56%)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糖尿病患者干预后SAS评分[(41.36±3.34)分]、SDS评分[(40.56±4.43)分]均较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显著减少(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中采用“治病防变、癒后防复”治未病理论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且在降低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有显著效果,提升护理满意度,极具临床应用价值。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防治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觉醒认识和共同参与,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此方面具有的重要实际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探讨。

关键词:治未病;糖尿病;负性情绪

中医护理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思想讲究辩证观、整体观,强调三分治、七分养、防重于治的原则[1-2]。中医临床护理中的整体观强调人体属于气血、经络、脏腑为内在联系的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根据各种因素实施辩证医护[3-4]。“治未病”思想属于中医理论中的重要一环,最初在《皇帝内径》中有记载。该思想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而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则主要是实施“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中医护理[5]。为探讨中医治未病护理工作在目前临床应用的效果,本文对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护理中的应用探讨,取得了显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经我院临床检查确诊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随机法将其分作2组,其中对照组45例中有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28~53岁,平均(45.88±6.40)岁;病程1~25年,平均(8.87±1.32)年。观察组45例中有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27~52岁,平均(45.67±6.20)岁;病程1~23年,平均(8.21±1.04)年。入选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且排除其他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者等,均以自愿参加为原则,方案得到亳州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干预方法

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护理,即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及积极预防、治疗疾病的重要性,以防止病情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饮食指导、运动指导,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作息规律等。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治未病”理论,即①未病先防:即强调养生,增强体质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也是治未病理论的关键,通过健康宣传向患者详细讲述治未病理念,使患者认识糖尿病的危害性、可控性,了解未病先防重要性及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适量运动及控制减肥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②既病防变:即加强诊断和早期治疗以控制疾病发展或加重。对于发病初期患者应积极治疗、防微杜渐,避免病情加重,而一旦病情出现进展或伴有并发症患者应积极防止病情加重,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应按时治疗和定期检测,使其了解糖尿病及并发症相关知识,使其能积极的控制血糖于正常水平,避免长期血糖升高引起机体功能紊乱;将既病防变作为治疗的重点,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以五谷杂粮为主食,适量进食水果和蔬菜,定时、定量进餐,限制胆固醇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比如太极拳、健身操、散步等,以改善机体代谢,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抗病力;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且要保证良好的心情,避免出现情绪波动、压力增加或突然刺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异常等。③康复调护: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提高患者长期防病意识,使患者认识到疾病的控制需要定期监测和复查,以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加强对足部、眼睛的监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以上的电话和门诊随访,并于干预后6个月时进行复查,用以评价临床效果。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负性情绪焦虑、抑郁的程度,均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即1级没有或很少时间;2级小部分时间;3级相当多时间;4级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以50分为焦虑症状分界值,得分越高则说明负性情绪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结果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13.33%)较对照组(55.56%)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S评分为(41.36±3.34)分、SDS评分(40.56±4.43)分,均较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糖尿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极高的发生率,且患病率较10年前提高了3~4倍左右,并呈年轻化的发展趋势[4]。血糖控制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而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因其迁延难愈而易对患者造成慢性持续应激,使患者在长期的治疗中因担心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产生的经济负担等原因而导致其产生负性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6-7]。常规的护理治疗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且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面难以取得显著疗效。

治未病理论是源于中医,通过采取一定的预防或治疗方法,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未病先防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以防止病情加重;已病防复以阻止疾病复发[8]。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决定糖尿病患者预后及导致其致残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有效预防其发生是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点[9-10]。本研究将治未病理论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说明治未病理论用于常规护理中能够提高对患者的干预效果,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研究认为,情志失调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均有极大的关系,情志不畅易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致使运化功能减退,代谢出现异常,而中医治未病理论重视养生以预防疾病发展,动员其适当户外活动和散心,鼓励进行适合性体育锻炼如八段锦体操,合理安排休息睡眠时间,适当调节生活情趣。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改善患者情绪,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负性情绪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显著减少。

结果说明将治未病理论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掌握相关的预防措施、形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从而能够改善患者因疾病治疗及担心并发症的发生而产生的负性情绪。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患者常因心、脑、肾、神经、血管等严重并发症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中医学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极大的优势,尤其是“治未病”理论主张预防为主、既病防变,通过合理的养生手段,包括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及调节情志等,以保证人体气血津液通畅,机体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要求我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前瞻性的预测能力,并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3]。临床研究认为[14-15],情志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会促进体内应激素的分泌,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因此本研究将“治未病”理论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以探索对其负性情绪的影响取得了显著疗效。

综合上述研究,治未病理论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且在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效果,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卓晟珺,付伟.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学报,2014,21(8):22-24.

[2]李明.“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足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7):143-144.

[3]冯学英.“治未病”在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6):1081,1083.

[4]刘庆元,吴新民,雷罗娇,等.“治未病”理念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6):130-131.

[5]李文东,吕树泉,苏秀海,等.中医治未病理论在2型糖尿病干预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227-228.

[6]刘秀珍,李彩云.以“治未病”思想指导颈椎病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3):59.

作者:董勤 单位:亳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