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绢粉蝶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方法,观察记录食叶害虫绢粉蝶Aporiacrataegi(Linnaeus)的生长发育过程和行为习性,明确绢粉蝶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绢粉蝶在宁夏银川地区1a发生1代,以2~3龄幼虫聚集在叶囊内越冬;3月下旬,越冬代幼虫开始出蛰活动;4月中下旬幼虫进入老熟期,在寄主枝干上或者杂草堆里化蛹,蛹期近14d;5月初开始羽化,成虫5月中旬开始产卵,下旬出现第一代幼虫,7月中旬后进入越夏.
关键词:绢粉蝶;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
绢粉蝶Aporiacrataegi(Linnaeus),又名山楂粉蝶、山楂树粉蝶、苹果粉蝶等,广布于中国北方、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和欧洲,以蔷薇科植物为食,如苹果、山楂、桃树、杏树和紫叶李等果树或园林绿化树木[1].在中国,绢粉蝶常被作为食叶类害虫,而在韩国则属于I级濒危物种[2].自李连昌于1965年首次系统地报道了绢粉蝶A.crataegi在山西太谷果区的发育历期、习性和天敌等[3],亦有一些不同地区绢粉蝶发生或危害的报道[4—9].此外,也有国内绢粉蝶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I基因)序列组成及特征的报道[10—11].但相关文献都没有给出绢粉蝶不同虫态的相关图片.笔者报道在宁夏银川市紫叶李上发现绢粉蝶,并通过观察给出不同虫态及相关图片,以期为该蝴蝶的识别提供参考依据.
1形态特征
1.1卵
卵近圆柱状,中部略宽,顶端稍尖,高约1.6~1.8mm,最大直径为0.6~0.8mm;卵壳四周有纵脊12~14条,卵壳顶端四周有6~8个突起的瓣饰,无横脊;初产时呈金黄色或乳黄色,逐渐变为橙黄色至灰黄色,卵的顶部在孵化前变为黑色(图1a~b).
1.2幼虫
共5龄.初孵幼虫体长3~4mm(图1c~d),头部为黑色,胸腹为黄白色,取食后为黄褐色,被白色短毛.低龄幼虫头部为黑褐色,胸部及腹部为黄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淡紫色线,身体两侧各有一条淡紫色纵纹,全身被浓密淡黄色细软长毛.3龄幼虫后胸部及臀板为深灰色,胴体呈黑褐色.老熟幼虫体长40~45mm,肥大,圆筒形,背面有2条由稠密黄褐色短绒毛形成的纵纹,夹在3条黑色的纵纹中间,体两侧被较稠密的黄白色长毛和部分黑色短毛,气门为黑色(图1e).
1.3蛹
缢蛹,黄白色或黄绿色,体长25~27mm,宽7~9mm;头顶及前胸背板有一条黑色短纵纹;各腹节背面均具三排或四排黑色斑点,从前到后按3∶6∶4或2∶6∶4∶2、2∶6∶4∶4排列;第一腹节处有一根丝与寄主相连,腹末端以丝附着在寄主上(图1g).
1.4成虫
体长22~25mm,翅展64~76mm;触角为黑色,端部为白色;头部为深灰色,头、胸部以及各腿节被灰白色或黄白色鳞毛;雄虫翅为白色,雌虫为灰白色,翅脉均为黑色.前翅鳞粉分布不均匀,部分区域浓密,部分区域稀疏呈半透明状(图1h).
2生活史
绢粉蝶在宁夏银川地区1a发生1代(表1),以2~3龄幼虫聚集在单个卷叶或结缀的多个叶片内越冬(图1i).3月下旬,当温度回升至12℃左右,此时的紫叶李叶芽生出,幼虫开始出蛰活动.4月上旬和中旬为幼虫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蛹于4月中旬出现,蛹期约15d;5月上旬初见成虫,中旬成虫产卵;第一代幼虫最早于5月下旬出现.
3生活习性
3.1卵
卵聚产于寄主叶片背面,每堆30~60粒、多者可达百粒,排列整齐(图1a~b),经11~14d可孵化.
3.2幼虫
初孵幼虫聚集在叶面正面取食叶肉,但不咬穿叶片(图1j),幼虫吐丝结缀单个叶片或将2~3个叶片结缀一起筑成虫巢,夏季白天于虫巢中越夏,冬季则于虫巢中越冬(图1i,l).翌年出蛰后,生长迅速,于白天聚集危害叶片、芽,造成叶片缺刻;高龄幼虫行为活跃,分散取食不再回巢,此时幼虫食量增大,除危害叶片、芽以外,还取食寄主植物的花苞、花瓣及子房,使叶片仅剩叶柄及主脉,寄主开花量减少、花瓣缺损,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图1k);老熟幼虫不活泼、假死性不强.
3.3蛹
老熟幼虫常于1a生以上枝条或树干上的适宜处化蛹,以臀足固定其上,并吐丝缢于第一腹节处与寄主枝条连接,随后身体逐渐缩短、增粗,进入预蛹期(图1f),预蛹期2~3d,蛹期12~16d.
3.4成虫
羽化多在上午6:00—9:00,成虫取食多种植物的花蜜,气温高时具有吸水习性,早晚温度较低时常聚集在近地面或者杂草丛中栖息.雌虫喜围绕寄主树冠飞舞,将卵产于靠近枝条端部叶片.
4结果与讨论
绢粉蝶在中国北方1a1代,以2~3龄幼虫隐藏在结缀的枯叶囊中越夏越冬.因各地春季气温不同,出蛰时间存在一定差异.绢粉蝶造成的为害主要表现在越冬代幼虫出蛰后,第一代幼虫孵化后低龄幼虫先啃食寄主叶片表面,再吐丝卷叶筑巢聚于其中,其后进入越夏和越冬.基于上述习性,可通过人工摘取虫巢的方式降低虫口密度.此外,因初孵幼虫暴露聚集生活,大爆发时可对其进行集中化学防控处理.
作者:张婷婷 赵宇晨 王新谱 单位:宁夏大学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