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花生新黑地珠蚧生物学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方法
1.1田间调查选有新黑地珠蚧发生的田块,分为春播和间套两种种植方式,从花生幼苗期至成熟期,进行不定期田间调查,查明为害症状、产卵场所、卵在土壤中分布、害虫的行为特点等。
1.2防虫网埋虫调查上一年花生收获期,田间采回新黑地珠蚧雌雄二龄珠体各1000只,分成2组,用防虫网埋入定点的花生田中,深度约20cm,第二年3月中旬开始,每天一次观察统计发育情况,详细记录虫态演变过程及各虫态特点。
1.3室内系统观察2月从田间选取雌雄二龄珠体各1200只,分成4组,埋入室内四个烧杯中,每天观察记录发育情况。
1.430℃和20℃培养箱饲养观察2月下旬,田间取回雌珠体300头,雄珠体400头,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入30℃和20℃人工气候培养箱中培养,3月1日开始每天观察记录虫态发育情况。
1.5虫体大小显微测量虫体发育过程中,随机选取每个虫态虫体各100只,采用显微测量仪、游标卡尺测量每个虫体大小,精确各虫态的量化值。
1.6产卵数量和分布研究6月上旬产卵高峰期,选取三块上年害虫发生较重的田块,每块随机选取三点,每点1m2,调查深度20cm,按每2cm一层,分层调查统计卵块数。随机选取50块卵带回室内清数卵粒数。
1.7寄主作物调查花生饱果成熟期,选取大荔沙苑农场、八鱼乡、官池镇、临渭孝义镇等30块花生田,对其周边的作物和杂草根部受害情况进行调查,每种调查40株,统计为害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为害症状新黑地珠蚧主要以一、二龄若虫刺吸花生根部,吸取大量汁液,造成花生根部肿大,主根发黑腐烂,植株严重矮化,叶片退绿发黄甚至死亡,结实少而小,产量严重降低。拔出植株根部,可见大量二龄珠体吸附在根部,与砂土混合在一起,似一团红豆沙。除刺吸根部外,少量刺吸花生果实,造成果实表皮发黑,果仁小而瘪。春播花生花针期开始受害,结荚期受害达高峰,饱果成熟期被害植株普遍显症,间套花生幼苗期根部即可受害,饱果成熟期被害植株呈现早衰,干枯或死亡,对产量影响很大。
2.2发育循环新黑地珠蚧以二龄若虫越冬,二龄若虫珠体状,黑色,分大小两种,大的是雌性二龄若虫,小的是雄性二龄若虫,3月底4月初,小的二龄雄珠体先脱壳变为三龄若虫,然后变为前蛹,再变为蛹,蛹羽化变为雄成虫。雌珠体4月下旬开始蜕壳变为雌成虫,爬上地面与羽化的雄成虫交配产卵。卵孵化成为一龄若虫,寻找花生根部取食长大,形成大小不同的雌雄二龄珠体,吸附在花生根部为害,直至花生成熟。虫体发育循环示意。
2.3虫体大小及形态特征采用显微测量仪和游标卡尺,精准测量不同虫态虫体各100只,得出每个虫态虫体的最大、最小和平均值(见表1)。观察各虫态,查清了主要形态特点,多方面、多角度充分认识该虫特点。研究还发现,新黑地珠蚧雌雄成虫交配和初孵幼虫寻找寄主的短暂几天在地表外,其余时间均在土壤中,珠体生活在土壤中时间最长,约260d。珠体大小不同,大的为雌性,小的为雄性,大小直径比约为2.84∶1;珠体数量不同,雌雄比约为1∶2.65。雌雄成虫羽化交配场所在地表,雄成虫有翅,具有飞翔寻找雌成虫能力,且一雌与多雄交配,没有雄成虫或条件不良时,雌成虫孤雌生殖。
2.4发生期图1表明,二龄珠体4月初至5月下旬雄珠体蜕化成三龄幼虫,高峰期4月28~30日;三龄幼虫4月上旬至5月底,蜕化成前蛹,高峰期5月2~6日;前蛹4月中旬至6月初蜕化成蛹,高峰期5月6~10日;蛹4月底至6月上旬羽化成雄成虫爬出地面,峰日5月16~21日。图2表明,雌珠体4月下旬至6月初蜕化成雌成虫,高峰5月12~16日;雌成虫羽化后慢慢爬上地表,与羽化的雄成虫交配,始期5月上旬,末期6月上旬,高峰5月17~22日,比雄成虫羽化早3~5d。雌雄成虫交配期该虫集中在地表活动,也是采取控制措施较好的时期。
2.5培养箱虫体发育特点图3表明,30℃恒温培养,虫态发育快,发生期整齐,历期短,高峰期明显,虫态发育期集中。幼虫、前蛹、蛹、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6、18、21和19d,从三龄幼虫到雄成虫约需18d左右,雄成虫峰日在4月19日前后。图4表明,20℃培养箱虫体发育缓慢,发生期分散,不整齐,峰日不明显或出现多峰现象。幼虫、前蛹、蛹、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41、43、35和38d,较30℃培养推迟25、25、14和19d,从三龄幼虫到雄成虫约需24d左右,雄成虫峰日5月19日前后,较30℃培养晚30d。
2.6发育历期连续两年每天观察,查明各虫态发育历期。三龄幼虫至前蛹3~7d,平均4.62~5.16d;前蛹至蛹3~7d,平均5.25~5.64d;蛹至成虫6~13d,平均8.52~9.51d;三龄幼虫到雄成虫约经18.39~20.31d。雌成虫交配后7~14d产卵,平均10.18~10.33d;卵经9~15d孵化为一龄幼虫,平均12.37~12.40d,雌成虫交配到卵孵化约22.55~22.73d。由此推出,三龄幼虫至蛹需10~11d,至成虫需19~21d,至一龄幼虫需42~44d;前蛹至成虫需14~15d,至一龄幼虫需37~39d。研究结果便于用前一个时期虫态为预测下一个或下几个虫态的发育时间,为该害虫长、中、短期预警预报和防治适期预测提供依据。
2.7产卵量及分布调查发现,雌雄成虫交配场所在地表,多头雄成虫与一头雌成虫交配,一般2~5头,多的10头以上。雌成虫隔离饲养观察,发现雌成虫有孤雌产卵特性,且占有一定比例。雌成虫产卵数量不同,清数50块卵的粒数,每块最低108粒,最高1215粒,平均338.74粒,200~400粒卵块为多,约占一半左右。雌虫在土壤中产卵的深度不同,不同深度卵块数不同(表4)。表明,8~12cm深度卵块数最多,占49.7%,表层和20cm以下卵量很少,卵数最多的土壤深度与幼虫为害花生根部最严重位置的深度(8~12cm)吻合。
2.8寄主作物调查结果表明,新黑地珠蚧在当地的主要寄主作物有棉花、大豆、绿豆等豆科作物、红薯,芝麻等;寄生的杂草有菊科小白酒草(狼尾巴蒿、小蒸草)、灰绿藜、碱蓬(盐蒿)、苜蓿、反枝苋、马齿苋等。对禾本科类作物如玉米、谷类、高粱及禾本科杂草如狗牙根、狗尾草、虎尾草、蟋蟀草等不为害。调查发现,小白酒草、碱蓬、反枝苋是花生种植区的主要杂草,也是害虫喜食植物,根部寄生虫量较大,是花生田害虫的重要来源。摞荒地或实施轮作的田块,周边杂草寄生的害虫,将会是下一轮害虫发生的补充虫源。根除花生田害虫发生,要彻底清除周边杂草。
3小结
连续两年的系统观察研究,查明了新黑地珠蚧在关中东部的为害症状、形态特点、发生规律、产卵特性、寄主作物等生物学特性,为制订科学、合理的防控对策奠定基础。研究发现,新黑地珠蚧除为害根部外,还可为害果实;雌雄成虫交配和初孵幼虫寻找寄主的短暂几天在地表,珠体在土壤中存在时间长达260d;珠体大小不同,大的为雌性,小的为雄性,直径比约为2.84∶1;雌雄个体数量不同,雌雄比约为1∶2.65;雄成虫有翅,具有飞翔寻找雌成虫能力,且多雄与一雌交配,一般2~5头,多的十几头;雌成虫有孤雌生殖特性,没有雄成虫或条件不良时,孤雌生殖比例较大;卵主要分布土壤8~12cm处(占一半左右),与其为害花生根部位置相当等多个新特点,以利于防治技术的研究。
作者:刘艾英 严攀 张焕玲 张梅萍 王铁锋 单位:渭南市农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