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假蜜环菌生物学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假蜜环菌的生态特征
在豫南地区,假蜜环菌分布普遍,主要生于阔叶林及茶树板栗间作林山坡背阴处,每年6月份至7月份发生较多。生长基质为板栗、麻栎(Quercusacutissima)等阔叶树近地表枯桩或树根。林内温度20.7~30.6℃,相对湿度77.5%~87.2%,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呈酸性,pH=4.86~5.28。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或茶树与板栗间作林。阔叶林优势树种为麻栎、白栎(Q.fabri)、槲栎(Q.aliena)、化香(Platy-caryastrobilacea)等,灌木主要为牡荆(Vitexnegundovar.cannabifolia)、卫矛(Euonymusalatus)、多花蔷薇(Rosamultiflora)等,草本层优势种为梓木草(Bu-glossoideszollingeri)、贯众(Rhizomacyrtomii)等。间作林下有菝葜(Smilaxchina)、玉竹(Polygonatumodoratum)、白蔹(Ampelopsisjaponica)、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鸭跖草(Commelinacommunis)等草本植物。
2假蜜环菌的子实体形态
假蜜环菌子实体棕褐色,丛生或单生于林内地表枯桩或根上。丛生者,每丛具子实体19~42个,丛质量18.39~42.15g。子实体株高5.3~13.2cm,平均8.9cm。株质量1.83~10.03g,平均4.11g。子实体由菌柄和菌盖构成,菌盖下为菌褶,无菌环和菌托,菌盖中部表面具褐色鳞片(图1A)。菌盖肉质,菌肉白色,菌褶污白色,或浅褐色,长短不等,宽0.3~0.7cm,略延生于菌柄上。菌盖直径2.4~7.3cm,平均4.6cm。菌柄纤维质,柱状,向下渐粗,中部松软或中空。柄长6.3~1.5cm,粗0.4~0.9cm(图1B~C)。孢子印白色(图1D)。
3假蜜环菌的显微形态特征
显微观察,菌盖鳞片由黄褐色菌丝蜜集交织形成,菌丝具隔、具分枝,其细胞壁有明显环状内凸增厚现象。菌丝粗5.24~10.35μm,平均8.28μm(图1E)。菌盖菌肉菌丝无色透明,具隔、具分枝,无锁状联合现象。菌丝粗丝不匀,相互交织呈网状,菌丝直径4.74~11.51μm,平均8.14μm(图1F)。菌柄菌丝纵向紧密平行排列,菌丝亦无色透明,具隔、具分枝,无锁状联合。菌丝粗6.87~11.76μm,平均9.37μm(图1G)。显微镜观测,菌褶厚383.07~499.54μm,平均449.33μm。菌褶中间为菌髓,两侧为子实层。菌髓菌丝行排列,无色透明,具隔、具分枝,无锁状联合。菌髓菌丝8.49~16.84μm,平均11.91μm。子实层由担子、幼担子和担孢子组成。子实层厚45.93~51.51μm,平均48.49μm(图1H~I)。担子及幼担子呈棒状,无色透明,顶端圆钝,向下渐狭,端部具小梗4个,小梗长4.33~7.19μm,平均5.73μm。成熟担子每小梗顶端具一枚担孢子。担子大小为(40.96~41.36)μm×(7.46~8.51)μm(图1J)。担孢子宽卵形,无色透明,光滑,内有油球或颗粒状物,大小为(4.91~6.13)μm×(6.77~9.31)μm(图1K)。
4假蜜环菌的培养特征
在供试的2种培养基上,假蜜环菌菌落的形态有明显差异。在PSA培养基上,菌落为白色稀疏绒毛状,气生菌丝明显,有些菌丝形成菌丝束(图2A、E),菌丝生长速度平均为0.58mm•d-1,菌落在黑暗处发较弱荧光,菌落背面棕褐色,说明菌丝能产生棕褐色色素。PSA综合培养基上,菌落为致密白色细绒毛状,气生菌丝不明显,后期在菌落中部形成棕灰色菌皮(图2B),菌丝生长速度平均为0.63mm•d-1,菌落在暗处发较强的荧光,菌落背面亦为棕褐色,菌丝可产生棕褐色色素(图2C);显微观察,菌丝在2种培养基上也有一定差异。在PSA培养基条件下,气生菌丝无色或棕色,多弯曲,具隔且多分枝,菌丝直径2.73~4.30μm,平均3.68μm(图2D)。基内菌丝呈无色透明节节状,有隔、具分枝,菌丝直径3.08~3.90μm,平均3.48μm(图2F)。在PSA综合培养基条件下,气生菌丝无色透明,具隔、具分枝,菌丝直径2.31~3.72μm,平均2.92μm(图2G)。基内菌丝无色透明,隔膜明显,分枝密集,细胞内多液泡,菌丝直径3.19~4.85μm,平均3.68μm(图2H)。菌皮由菌丝及泡囊组成,菌丝淡棕色,具隔、具分枝,表面粗糙有大量疣状突出物。菌皮菌丝直径3.20~3.74μm,平均3.56μm,泡囊状细胞大小为(6.31~8.88)μm×(5.01~8.13)μm(图2I~J)。
5讨论
通过系统调查,假蜜环菌在豫南地区分布普遍,每年6月份至7月份菌体多丛生于山坡背阴面茶园间作林或阔叶树林内近地表树桩根部。子实体呈棕褐色,主要由菌柄和菌盖组成,无菌托和菌环。一般多个子实体着生在一起,形态美观,香味浓,且发生量大,易采集,作为食用菌和药用菌具有优良的商品性状,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需要深入研究与开发。本研究观察的假蜜环菌子实体颜色、株高、质地、菌褶着生方式、孢子印及孢子形态等特征与前人报道[1]187无明显差异。据贺新生等[4]报道,假蜜环菌适合的碳源、氮源的选择都比较狭窄,如可溶性淀粉、葡萄糖、麦芽糖;适合的氮源是酵母浸膏、蛋白胨。该菌在蔗糖、乳糖、纤维素、尿素、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碳酸铵中无菌丝索出现。本研究中,供试菌株在以蔗糖为碳源的2种培养基上培养均未见菌索产生,此结果与上述研究相同。但前人未对假蜜环菌子实体鳞片及菌落菌皮显微结构进行研究。本研究发现,菌盖鳞片由黄褐色菌丝密集交织形成,其细胞壁有明显环状内凸增厚现象。菌落菌皮由菌丝及泡囊组成,菌丝淡棕色,表面粗糙有大量疣状突出物。这些特征为首次记载。细胞壁环状增厚可增加菌盖表皮鳞片的机械强度,菌丝表面粗糙可使菌皮菌丝与泡囊结合更致密。同一菌株假蜜环菌在不同培养基上培养,其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以及菌丝显微特征均有差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筛选假蜜环菌菌株最佳培养基质条件,为人工栽培提供依据。据报道,假蜜环菌菌丝发酵培养可产生多糖、多肽、亮菌素、亮菌乙素等有效成分]。本试验菌株是否产生上述物质,在何种条件下大量产生这些有效成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卢东升张伟黄新华谢正萍单位: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