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下肢骨折手术麻醉运用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12—2011-12在我院接受下肢骨折手术的高龄患者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67~86岁;体质量48~75kg。并存肺气肿28例,冠心病26例,高血压31例,糖尿病23例,其中35例患有两种以上的并存疾病,术前均予以适当治疗,无手术禁忌证。手术方式:股骨头置换术28例,股骨骨折钢板固定术22例及胫腓骨骨折钢板固定术18例。将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每组各34例。2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性别、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麻醉方法术前30min肌注安定5~10mg。入手术室后所有患者常规吸氧,输注胶体5mL/kg,连续监测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氧饱和度(SaO2)等各项生命指征。摆好体位后常规消毒铺巾。A组:用一次性腰-硬联合麻醉包,于L3-4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腰麻针经硬膜外穿刺针内腔行蛛网膜下隙穿刺,针尖达蛛网膜下隙后,抽出针芯,见脑脊液流出,根据患者身高、体质量向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1.6~2mL,注药时间20~30s。然后向头端硬膜外腔置入硬膜外导管3~5cm,改平卧。5min后若麻醉平面不足T10时。硬膜外腔注射0.75%罗哌卡因3~5mL。B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将0.75%罗哌卡因溶液5~15mL分次注入硬膜外腔,当麻醉平面到T10时(注药后5min左右),根据手术要求、麻醉阻滞平面及患者反应,酌情追加剂量。
1.3观测指标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5、15、30min2组患者的SBP、DBP、HR、SaO2和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完善时间,并进行组间比较,
1.4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x)表示,以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A组患者麻醉效果完善,维持时间95~200min;B组患者阻滞不全2例,使用镇静镇痛药以完成手术。2组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5、15、30min的SBP、DBP、HR、S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A、B2组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0.5~2min和3~5min。阻滞完善时间分别为5min和20min。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A组均较B组短(P<0.05)见表1。
3讨论
由于高龄患者重要脏器(心、肺)储备功能及代偿能力差,腰麻后容易引起心、肺功能失偿,更容易发生低血压[1]。此外,因为高龄患者的椎间孔闭塞,椎管狭窄,硬膜外麻醉的失败率和阻滞不全发生率较高,甚至小剂量的局麻药都有引起广泛麻醉平面的可能。加之高龄患者往往不能准确叙述硬膜外阻滞平面,使麻醉诱导时间延长,并较难掌握合适的麻药剂量,致使麻醉平面过广或阻滞不全,导致血压波动范围较大,术后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2]。本组资料显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有以下优点:(1)麻醉药量小、作用发挥快、效果确切、肌松充分,对循环、呼吸功能影响轻小,可提高手术质量,减轻麻醉医师的负担。(2)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少。(3)对机体代谢影响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3]。而术中镇痛不全对高龄患者,特别是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者、心肺功能不全的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影响较大。(4)避免硬膜外麻醉中过多大剂量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可有效避免心血管疾病及呼吸抑制的发生,便于麻醉管理[4]。总之,只要掌握好适应证,严格控制局麻药用量、注药速度,适当输液,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是安全、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