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才培养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探索实践范文

人才培养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探索实践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才培养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探索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导向的基础医学教学探索实践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更高标准,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为本位转换为以能力为本位,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知行合一,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结合文件,转型地方医学高校需要摸索出适合区域发展而又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新型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必须强化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训,培养出能够真正满足医院各岗位要求的高端医学应用型人才。济宁医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以建设应用型现代医药科技大学为目标,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业务精湛、身心健康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生培养模式,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切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针对低年级临床本科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足的现状,摸索实践出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措施。

1低年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重视不足的原因

目前,对医学生实践、创新、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多放到高年级阶段,而对低年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多以传统书本教育为主,缺少能力本位的教育。这种现状的形成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体现在医学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师授课方式,学校教学条件等。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采用“基础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医学教学模式,即前三学年进行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第四学年进入临床见习阶段,第五学年到各医院进行临床实习[1]。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放置于后四个学期的临床见习实习阶段。而临床医学本科生前三学年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则更多的是偏重理论学习。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忽视了医学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学习时,知识板块割裂,不利于学生掌握,更难说将知识活学活用[2]。同时,教师授课时,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对知识是被动接收,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效果差[3]。从学校教学条件来说,部分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平台有限,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无法发挥。主观原因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以及部分学校针对低年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尚不健全有关。从学生的认识及兴趣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医学基础课程时,不明白这些课程和临床知识有何联系,有多少联系,这样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就不足。除了应付考试,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加之医学基础理论本身比较枯燥,知识点侧重于记忆,使得学生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泥潭。如果相匹配的实践平台又少,学生习得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地联系实际,那么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兴趣势必受到影响,更不用说能力培养。而在学校层面,缺乏针对低年级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促进措施,包括加强基础医学任课教师的培训,积极推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

2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2.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教学方法,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创新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4]。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教师的地位转变为辅助、引导学生学习,而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循证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结合基础医学教学特点,基础医学院全盘布局,统筹规划,鼓励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依托山东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的全部课程均已完成在线课程建设。通过在济宁医学院在线教学综合平台上传各门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案与课件、教学录像、测试习题等内容,构建了线上精品教学资源库,同时,通过加入网络课程联盟使得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资源,也支持教师间的交流提高。目前,基础医学院各门课程均利用“线上和线下”以及“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组织教学。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阶段。课前教师通过线上学习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学习要求,通过查看网上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和课程视频等,结合教材进行自学,如果有疑问可以提交到线上答疑区,教师进行答疑。课堂授课时,教师主要讲解学生自学时的重点与难点,并梳理本次课知识点。最后布置下次线上学习任务。课后学生需完成线上章节测试,巩固学习内容。对学生成绩的评价由形成性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形成性成绩包括线上平时章节测试成绩和实验成绩;终结性考试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得出。根据课程类型和考核方式决定各部分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应用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正确有效的利用网络和移动设备,把学习由课本拓展到网络,让学生做到随处可学。通过课前预习、课中讨论、教师讲解、课后测评,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反映良好,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结合济宁医学院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选拔部分优秀本科生编入圣地卓越医师班,每个年级招收一个圣地卓越医师班作为试点。将相关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机能学实验、实验诊断学整合为“人体系统与功能”;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整合为“人体结构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抗生素部分)、传染病学整合为“感染性疾病与免疫”。通过课程整合,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为以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系统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注重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符合医学人才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5]。调查研究显示,相比以学科为中心的独立课程,整合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医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缓解医学生的学习压力有一定作用[6]。同时要用PBL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临床案例,要求学生结合案例巩固基础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培养临床思维。将“早临床、基础与临床交叉融通”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尽量减少学生在高年级阶段进入临床实习时,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无法衔接的状况,提升了学生灵活运用医学基础知识的能力。为保证教学质量,基础医学院构建了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用以监督指导教学全过程。学院对课程任课教师进行同行评价、督导组评价和学生评价综合测评方式,并将终期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结合起来。通过定期评价,教学的各个方面得到改进,进而确保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顺利推进。

2.2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提供应用型医学人才实践机会

基础医学院结合基础医学教学特色,将推进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实验教学和创新创业赛事两个方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验操作能力,但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用不大。因此,学院在各课程实验教学中,增加了设计性实验的比重,注重将创新思维培训融入到传统实验教学环节中。为给学生提供实践探索、创新创业活动舞台,基础医学院搭建了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鼓励支持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平台,大力开展开放性实验项目。建立了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平台整合了高质量的基础医学课程实验教学、学习资源,利用平台辅助传统实验教学。通过使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是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7]。发挥基础医学院教师的科研优势,支持教师结合个人的科研项目,接纳吸取本科生参与到个人科研项目中。同时,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鼓励基础医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学科竞赛,做到以赛促学。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的实施,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养成,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3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完善的医学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医学人才的能力不仅体现在扎实的专业技能,其良好的综合素质还体现在人文素养方面。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是要培养有爱,有情怀,有温度的专业技术人才[8]。结合济宁医学院以“爱心教育”为特色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模式,人才培养以最终实现和谐医患关系,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为目标,基础医学院力争把医学人文教育渗透于基础医学理论教学的方方面面。任课教师需要对医学人文精神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才能引导学生关爱病人,敬畏生命。基础医学院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医学人文专题培训,帮助任课教师学习和提升医学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在理论授课中联系实际,将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责任感渗透于医学知识的传授中。鼓励有医学知识背景和深厚人文底蕴的教师进行医学人文教育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基础医学院设立文化长廊、生命科学馆,通过第二课堂等活动,提升人文氛围,促进学生提升医学人文素养。

2.4实施“学业导师制”,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入学后,基础医学院即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学业导师除了参与辅导学生基础医学课程以外,还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项目,以及课堂内容延伸的开放性实验室和各级各类知识竞赛;学业导师还会结合自身的研究课题,帮助学生在某个领域进行由浅入深的创新实践。这样,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全程都有固定的导师负责。这种深入细致强化的指导,首先,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注重将知识转化为成果的意识;其次,巩固了课堂知识,拓展了学生在各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实践操作的能力,协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创新中对未来的个人发展和学科发展有感性认识;再次,在各方面探索实践和学习中,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得了成就感,增强职业自信心[9]。在教师考核方面,学校和学院领导积极支持、大力实践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导师的考核与导师制的工作业绩挂钩,提高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保障了导师指导学生的质量。

3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挑战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基础医学院积极为本科生搭建实践平台,学院本科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逐渐形成。近三年,学院科研教学实验平台先后完成实验室开放项目188项,参与教师和学生达2652人次,基本实现全覆盖;有832名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创新创业大赛,106名教师直接参与指导学生科技作品,5人次在省级及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40余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立项。同时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及综述的数量也逐年增多,部分学生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当然,基础医学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的时间不长,所取得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评价。低年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和课题,比如:在学院实验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时,如何整合学校、社会资源加大对学生的支持力度;如何更好的发挥“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等。在今后的工作中,低年级医学生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还需不断完善,为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应用型医学人才,首先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基石之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再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应适应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0]。结合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结合自身特色,构建应用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力量,保障了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优秀的人文素养;构建多种各类型实践平台,使得学生有用武之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时俱进的医学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将继续结合学院自身特点,紧密贴合国家政策,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璐,陈媛嫒,张静,等.临床医学专业“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5(28):129-132.

[2]谢辉,高立,程刚.浅谈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4):575-578.

[3]邓婉君,夏欧东,黄卫.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1):9-12.

[4]卢方浩,钟照华,张伟华.国际医学教育背景下基础医学课程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9):895-898.

[5]乔远东,穆敬雯,张金波.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79-80.

[6]张彦超,程刚,李明.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方法对医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的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6):838-841.

[7]张晶.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17(7):30-32.

[8]白波,程刚.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8(1):5-8.

[9]宣云,范劭兴.应用型独立院校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8(4):53-55.

[10]刘卓.创新思维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9(2):134.

作者:傅莹 亚白柳 单位: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