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少儿睡眠障碍医学近况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刘玺诚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
睡眠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生理过程,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要在睡眠中度过。在儿童,睡眠是早期发育中脑的基本活动,在生命的早期所需睡眠时间应更长。新生儿每天需16~20h睡眠时间。从出生到2岁,他们的睡眠时间为9500h(约13个月),而清醒的时间仅8000h。在2~5岁期间,每日睡眠时间和清醒时间相等。整个儿童期和青春期每日睡眠时间占全天的40%。研究表明,与清醒状态相比,睡眠是脑功能活动的一种重新组合状态。其与机体的能量保存有关,对脑功能的发育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睡眠能巩固记忆和保证大脑发挥最佳功能。良好的睡眠对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意义。对儿童而言,睡眠对健康的影响较成人更为重要。睡眠障碍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
国外资料表明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0%~45%,青春期为11%~30%。男女间发生率在不同文献报道亦不同。常见的睡眠问题表现为睡眠时打鼾、憋气、张口呼吸、呼吸暂停、夜惊、梦呓、失眠、不愿上床睡觉等。夜间睡眠不佳将使儿童注意力、记忆力、组织能力、创造力和运动技能受到损害,也会引起一系列情感行为问题,如好斗、多动症、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命质量。在儿科关注最多的是睡眠呼吸疾病,在儿童睡眠障碍中占7%~10%,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OSAS)为2%,常于睡眠时因严重的打鼾、憋气、呼吸暂停产生反复发作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由此可导致一系列神经体液改变。轻者可造成精神不集中,智力发育落后,影响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重者可造成儿童睡眠时突然死亡。肥胖、哮喘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更易患睡眠呼吸疾病,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儿童。儿童睡眠障碍常被忽视,往往迁延数年。目前在国际上,人体睡眠状况与相关疾病的研究已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涉及的学科包括神经科学、耳鼻喉、口腔、心血管、肾脏、血液、内分泌等诸多专业,并和医学影像学科、医学工程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已发展成与高科技融为一体的新型边缘交叉学科-睡眠医学。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充足的睡眠是国际公认的健康标准之一。国际儿科学界对睡眠质量与儿童身心健康的关系更为关注,睡眠医学必将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
我国虽在成人睡眠医学方面有了很快的发展,但在本世纪初儿童睡眠障碍这一常见的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的疾病,尚未得到儿科医师、保健医师和家长应有的重视。在儿科界亦未得到总体的认识,从临床管理到科学研究都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为了解中国地区2~12岁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2003年6月-2006年6月作者在中国8个城市随机抽取30000名2~12岁儿童,由专人负责对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问卷调查。合格问卷28424份,回收率为94.7%。结果表明2~12岁各年龄组儿童的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分别为11.39,11.16,10.91,10.68,10.27,9.81、9.67,9.61,9.57,9.60h和9.61h。儿童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27.11%,其中睡眠频繁鼾症发生率为5.7%,喉头哽咽1.1%,张口呼吸5.3%,睡眠呼吸暂停0.4%,磨牙7.6%,梦呓4.9%,梦游0.6%,遗尿3.2%,睡眠中肢体抽动2.5%,睡眠不安8.7%。部分睡眠障碍症状的发生率存在年龄、性别和地区的差异。有症状的儿童白天存在困倦、多动或烦躁等表现,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我国一些局部地区的研究也表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11.00%~46.97%,说明儿童睡眠障碍相当普遍。从2005年在我国儿童早期发育项目中,进行12省市的0~3岁小儿睡眠状况调查和干预方法研究,儿童睡眠对行为认知的影响,婴儿睡眠型的研究等,编写了《儿童睡眠医学培训教材》,《儿童睡眠的建议》和《睡眠与成长》,结合社会和网络对医务工作者和儿童家长进行了大量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良好睡眠牵系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和谐与人口素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草案)》将在前一个十年纲要基础上,继续完善0~3岁儿童家庭教育发展,而睡眠质量对于0~3岁儿童是最重要的发展内容。提高家庭教育中对婴幼儿睡眠重要性的认知、研究和行动干预势在必行。我国儿童睡眠障碍的研究已经起步,为使儿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育,深入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必要。其中有些儿童睡眠医学问题应予特别关注。
1儿童睡眠障碍的分类
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可由身体某系统生长发育和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失调引起,也可由呼吸、神经等各系统的疾病引起,能够直接影儿童的睡眠结构、睡眠质量及睡眠后复原程度。儿童睡眠障碍可分为3种类型:1)睡眠失调:各种因素导致的睡眠量、质和时序方面的改变。以睡眠不安和睡眠过多为特征。前者有入睡困难、频繁夜醒等表现,后者常见于OS-AS、发作性睡病和原发性日间嗜睡症等疾病。2)异态睡眠:指在睡眠中出现异常发作事件,如梦行、梦魇、梦呓、夜惊等。3)病态睡眠:指由躯体、精神疾病引发的睡眠障碍。目前研究发现其发病因素有环境、遗传、心理行为异常和器质性疾病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环境和遗传。
2睡眠与生长发育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睡眠问题是常见的。一些睡眠障碍就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一样,在儿童中是一种相当普遍且每日均可能发生的病症。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在不同年龄发生的睡眠障碍不尽相同,表现出睡眠障碍与不同年龄和发育阶段有着密切联系。在婴儿期,睡眠障碍主要是很难建立稳定的睡眠规律,形成行为失眠症,表现为入睡和持续睡眠困难,可持续到幼儿期甚至儿童后期。其主要原因在于生后8~12周小儿睡眠发育的重要阶段未得到相应重视。没能建立好昼夜睡眠周期,在行为发育上未在睡眠/觉醒周期形成自慰的能力。
2~3岁幼儿期多发睡眠不安、夜惊、梦呓和梦行症等。一些研究表明夜惊可能由于生物学、环境因素和儿童认知发育相互作用的中间过程。而梦呓和梦行症多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
4~9岁易发生睡眠时频繁打鼾、磨牙症和梦魇。其原因多与在这个年龄期间咽部淋巴组织(腺样体、扁桃体等)生理性生长高峰,呼吸道变窄易感染;牙齿发育恒牙替代乳牙的萌动及这个时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而在10岁后至青春期多发睡眠不足、失眠症和发作性睡病。青春期失眠的发生率为10%~20%,多由于环境影响使调节睡眠一觉醒周期的内生性节律周期紊乱造成。睡眠障碍不仅造成身体器官组织学上的损伤,更严重的还会损伤儿童的知识和行为学习能力,使儿童在情感认知和社交能力上发生障碍。这些都表明睡眠障碍有明显的随年龄发育的阶段性。
3睡眠与环境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是条件。小儿的生长发育和父母的哺育环境就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儿童生长发育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儿童本身是弱势的一方,儿童睡眠行为和睡眠问题不仅随年龄有改变,且随伦理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许多睡眠障碍是儿童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家庭环境的营造与家长所受教育、文化习俗影响以及家庭经济情况有关。睡眠问题是家长主诉的5大原因之一,排列在疾病、喂养问题、行为问题和身体异常之后第5位。应该指出的是尽管目前睡眠疾病已发现有89种之多,但儿科中睡眠障碍大多数为小儿成长中的睡眠功能紊乱问题。家长因小儿睡眠障碍来就诊,常与小儿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及家长对睡眠障碍的认知程度有关。很多情况下,是儿童的睡眠问题影响了父母的睡眠和工作,成为家庭的负担或小儿生长发育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才来就诊。此外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对睡眠知识的缺乏,都将会导致病情延误,迁延成为慢性。儿童睡眠障碍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仅可发生心血管疾病,生长迟缓,还可发生明显的行为问题和教育失败。有些儿童睡眠障碍如OSAS、不宁腿综合征及发作性睡病延误至成年,严重影响自然生长发育。
4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断
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众多学者用从生物电到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先进的方法对睡眠进行了多方位的深入研究,但对睡眠认识的缺乏仍使人们处于尴尬之中。没有人能说清为什么需要睡眠。睡眠的作用有休息和复员、逃避捕食者、储存能量和信息处理等学说,但无一得到确切的证实。人类自胎儿时期即有睡眠现象,这一点是从经母体腹壁测胎儿脑电波发现的。不同年龄的睡眠脑电波是有差异的。多导睡眠检测(PSG)是诊断睡眠障碍公认的金标准,但目前对睡眠中脑电现象一些基本问题尚不完全清楚。如在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和快速眼球运动(REM)的转换机制及NREM第3、4期与REM的真实作用方面有着很大争议。儿童由于其脑电表现有他本身的特点。新生儿脑电图和成人的差别特别大,随着生长发育不断变化、成熟而不断改变,直到6个月后才趋近于成人,使PSG在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断更为复杂化。1968和1971年国际上分别制定的成人PSG标准和新生儿PSG标准,但这并不能作为小儿各年龄组PSG诊断标准。一般认为应以动态的跟踪评估来分析儿童睡眠状况。儿童PSG诊断的标准化仍在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中。
5睡眠障碍防治
儿童睡眠障碍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很多内科和行为干预治疗对睡眠障碍十分有效,父母对儿童的支持、鼓励和安慰对睡眠障碍的解决相当重要。在药物治疗方面,苯海拉明作为一种温和镇静剂必要时可用于夜惊儿童;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肾上腺素能受体中枢兴奋药治疗发作性睡病;地西泮和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梦行症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在药物方面,界于传统的伦理学观念,很多药物儿童临床实验研究缺如。这就更增加儿科用药的困难,很多情况下医生是凭借临床经验。儿科睡眠障碍治疗药物的研究,特别在传统中医药的研究方面势在必行。
睡眠障碍不仅能治疗,且能通过对家长的宣教进行预防。如告诉父母新生儿正常睡眠的周期和相关的知识,让家长培养3~6个月儿童安静躺着,自己入睡,培养婴幼儿正常的昼夜睡眠规律,及睡眠/觉醒周期自动转换的能力。这些方法通常使家长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睡眠环境,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儿童睡眠障碍不再只是临床上的OSAS、发作性睡病等某个系统的单个疾病,其发生与儿童自身生长发育、家庭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密切相关。
加之睡眠问题与很多疾病共存,实际上加深了儿童期内科、精神科、发育科和心理社会学科问题的复杂性,这些特点使得儿童睡眠障碍在某些方面比成人更加复杂。能否具有良好的睡眠已成为提高儿童生命质量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儿科睡眠医学的发展是要建立一个以呼吸科、神经科、精神科、心理科和生长发育科专家相结合的队伍,整合出儿科睡眠医学的新观念。现今儿科方面主要的研究课题有睡眠与脑的早期发育和可塑性、异态睡眠、儿童及青少年睡眠剥夺、儿童睡眠呼吸疾病与成人疾病的影响和儿童期神经精神疾病与睡眠等。对儿童睡眠障碍病因的研究不仅局限于遗传、各系统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碍,对发病年龄段影响因素的探讨已追溯到了产前和产后各阶段可能的影响因素。其广度也从单纯的儿童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原因,拓宽到父母乃至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结合生物睡眠功能进化史的披露,儿童睡眠的发育过程会给睡眠本质的研究带来无限契机。近年来我国儿科医务工作者关注儿童睡眠问题,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作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我国儿童在不同年龄的睡眠状况标准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了解我国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病率、年龄、地域及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儿童睡眠障碍的病因和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在全国建立儿童睡眠医学研究管理网络,并制订相应的儿童睡眠问题干预方案。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中对儿童睡眠有利和不利的方面,开展对医务工作者和家长相应的睡眠健康教育。动员广大社会力量,让儿科睡眠医学知识社会化。为降低我国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应努力学习和引进国际睡眠医学新知识、新经验,建立我国儿童睡眠医学体系,服务于我国儿童。为我国儿童提供更健康、更科学的睡眠环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