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理学“肾小球的滤过”说课设计范文

生理学“肾小球的滤过”说课设计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理学“肾小球的滤过”说课设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生理学“肾小球的滤过”说课设计

摘要:

以“肾小球的滤过”为例,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5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

关键词:

中职卫校;生理学;“肾小球滤过”;说课设计

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形式,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研究活动和师资培训形式[1],是考核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我校基本上每学期都将说课列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先在各教研组内部进行,继而在全校范围内以教研组为单位随机抽选教师进行说课展示和评比。通过全校性说课,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自觉性,每位教师都参与其中,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努力钻研课堂教学,相互探讨教学方法,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提高了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率。笔者以生理学“肾小球的滤过”为例,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5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切磋。

1设计思想

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方针,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生理学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并与后续课程紧密联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由于中职学生入学起点低,文化基础较差,伴有厌学情绪,抽象思维和理解力欠缺等特点,本次课旨在通过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图片及动画演示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案例、讨论等环节,将多种教学方法巧妙地进行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给学生营造活泼、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积极地接受知识。

2说课设计

2.1说教材

2.1.1课程体系本次课选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古天明主编的《生理学基础》(第三版)[2],本教材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供卫生职业院校医学类、护理类、药学类学生使用。选取的内容为“肾小球的滤过”。该内容为尿液生成的第一步,介绍了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的动力及滤过率等基本知识,是学生理解尿液生成过程的第一步,为学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奠定了基础,为学习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做了铺垫。由于此过程为机体的一个动态过程,学生需用动态的眼光进行分析和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而教师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2教学目标根据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确定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肾脏的主要功能;能够说出尿液生成的3个基本过程;熟知滤过膜的结构和通透性;学会有效滤过压的计算方法;通过肾小球的滤过率,计算出24小时产生的原尿量。能力目标:通过肾小球滤过的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经过滤过膜后所形成的原尿和血液成分有何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结合尿常规检查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尿中出现蛋白质的原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素质目标: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强化学生团队协作和合作意识;通过“河北承德两姐弟同患尿毒症,痛心父亲自建透析室,父母双双为儿女换肾”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伟大和无私,并懂得感恩和回报。

2.1.3重点和难点滤过膜的结构和通透性、肾小球的滤过率是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对有效滤过压的分析、计算和理解是教学难点。

2.2说学情授课对象为中职卫校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间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肾脏解剖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学生年龄多在15~18岁之间,思维比较活跃,参加活动比较积极,敢于质疑和讨论,而且对自身机体的生理功能有强烈的了解欲望,能够进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将多种教学方法巧妙地进行结合,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

2.3说教法与学法

2.3.1教学方法设计中职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抽象思维相对薄弱,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多联系临床和日常生活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在本次课中,笔者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并应用多媒体教学法,用图片展示和动画演示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3.2学法指导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教学的重心不是直接进行课堂灌输,而是要引导他们对知识进行有效感知,教会他们如何进行自主学习。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一方面于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并监督其完成,以此作为平时成绩;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提供临床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提高教学质量。

2.4说教学过程

2.4.1引入案例,激发学生探究欲首先讲述“两姐弟同患尿毒症,痛心父亲自建透析室”的案例,通过案例,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继而提出问题:尿毒症病人为什么在肾脏移植手术前必须进行透析,其作用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肾脏病变对人体的影响有哪些,从而引出排泄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肾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姐弟俩肾脏功能基本丧失,因而需要进行透析。之后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泌尿系统和肾单位结构图,指导学生逐一说出名称,对学生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同时为新课的顺利讲授进行铺垫。

2.4.2探索新知,培养能力新知识的传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进行巧妙融合,引导学生逐步探索。(1)问题式教学法结合多媒体图片和动画演示,简化理论,联系生活,引起学生兴趣。教师通过问题“我们每天都通过尿液排出大量代谢产物,那尿液是如何产生的呢?”引起学生对尿液生成过程的思考。接着,展示尿液的生成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尿液的生成过程,提醒学生重点观察第一步产生的液体是什么。之后,通过动画演示肾小球滤过过程,引导学生观察通过滤过作用,血液中的哪些成分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同时引入滤过现象,让学生积极去发现生活中存在哪些滤过现象?滤过作用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从而引出肾小球滤过需要的结构基础———滤过膜,用图片展示滤过膜的结构。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将抽象的生理学知识引入日常生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2)动画演示结合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分析能力。教师用动画演示滤过膜的通透性,引导学生分析经过滤过膜的屏障作用,血液和原尿成分的区别。随后将尿常规报告单分好类,分发到各小组,组织学生对报告单进行分析。此环节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实际,培养其学以致用、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了学生团队协作和合作意识。最后,继续讲述之前案例的新进展———“姐弟同患尿毒症,父母双双为儿女换肾”,提出问题:活体肾移植的科学依据是什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案例一步步进行探究,分析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3)板书绘图和学生计算相结合,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习能力。教师使用彩色粉笔画图,利用箭头引导学生分析肾小球滤过的动力与阻力,让学生进行总结,写出有效滤过压的公式,计算入球端和出球端的有效滤过压数值,分析有无滤液生成。板书画图可清晰呈现滤过膜受力情况,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同时学生参与有效滤过压的计算,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根据滤过率,让学生自己计算24小时产生的原尿量,同时让学生进行容量对比,180L相当于360瓶500ml矿泉水的容量。通过计算24小时原尿量和进行形象对比,让学生惊讶于肾脏滤过功能的强大,从而留下深刻记忆。

2.4.3课堂小结,加强效果结合板书,师生互动,重温学习内容,巩固教学效果。

2.4.4布置作业和任务通过计算得出,每天生成的原尿量为180L,而每天排出的终尿量平均1.5L,仅为原尿的1%,那么,其他99%的原尿到哪里去了呢?边设问边播放动画,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课下任务,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探讨的兴趣。

2.5说教学反思通过精心设计,结合多种教学手段,紧密联系临床和生活现象,使学生易学、乐学、爱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探究兴趣高,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3结语

说课已作为学校一种常规的教研活动形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说课的水平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以及对学情的认知等方面的情况,它是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的体现。近几年,笔者通过参与说课,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备课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淑云.说课的一般模式[J].教育理论研究,2007(7):9-10.

[2]古天明.生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胡晓玲 单位:新疆巴州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