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血管疾病中医学数字化可视技术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医学数字化可视技术在周围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手足外科收治的63例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再行数字化可视技术检查,对其病情进行诊断评估,并对两种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周围血管疾病患者采用数字化可视技术检查,出现血管狭窄22例,闭塞11例,血管扩张12例,血管破裂8例,静脉瓣关闭不全10例;DSA检查中,出现血管狭窄20例,闭塞10例,血管扩张10例,血管破裂8例,静脉瓣关闭不全8例。数字化可视技术对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率高于DSA(100.00%vs8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周围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当中使用数字化可视技术,可对病灶予以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数字化可视技术在我国医学领域的应用尚未普及,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更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关键词:数字化可视技术;周围血管疾病;血管造影
周围血管疾病(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s)是指各种发生在肢体血管病变疾病的总称,并根据发生病变血管分为静脉和动脉两类疾病[1]。导致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的原因有多种,比如吸烟,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久坐、久卧和久站)均可能发病,同时动脉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均可导致周围血管疾病,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不断上升。有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会出现肢体肿胀、肢体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及颜色改变等临床表现和体征。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血管造影是目前大多数周围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现就对我院使用数字化可视技术在周围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8年5月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周围血管疾病患者63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2例;年龄58~86岁,平均年龄(75.51±1.53)岁;颅内血管病变者11例,心血管疾病者24例,四肢血管病变者28例,包括上肢血管病变者13例,其中左上肢病变者5例,右上肢病变者8例;下肢血管病变者15例,其中左下肢病变者7例,右下肢病变者8例;动脉病变者31例,静脉病变者32例;有吸烟史者41例,伴随有高血压疾病者37例,糖尿病者25例。以上患者均能主动配合完成各项临床检查,排除合并精神类疾病者、有意识障碍者,同时,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再行数字化可视技术检查。
1.2.1DSA检查检查仪器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rtize大C型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造影剂采用非离子型欧乃派克。采用Seldinger技术予以患者右侧股动脉穿刺,穿刺成功后行主动脉弓造影,分别对动脉血管开展正、斜、侧位DSA造影检查。最后对旋转DSA图像进行采集,作出诊断结果[2]。
1.2.2可视技术检查检查仪器采用美国Summit公司的VistaAVS型全数字化可视周围血管诊断评估系统。设置检查参数:多普勒特性:双向连续波(CW),波形幅度精确度:±10%。治疗模式:包括三种功能模式(多普勒、PPG、PVR),多普勒模式:双向多普勒探头的使用可以同时获取收缩血压和血流波形。通过多普勒获取血压进行的ABI检查一直被认为是ABI检查的金标准方法。PVR模式:它通过对肢体袖带充气到65mmHg的压力,来观察肢体血容量随心跳而发生的微小波动变化,PVR可作为一个获取动脉波形图的选择。PPG模式:动脉PPG是检测微小动脉血流量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足趾血压和上臂血压的比值就是TBI比值。TBI也是临床判断PAD的重要指标[3]。最后对比两种检查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数字化可视技术检查下,63例患者均成功构建了动静脉血管网三维模型,病灶均得以明确诊断,并根据检查结果予以真人化解剖图治疗;DSA检查下,血管异常者56例。数字化可视技术对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率高于D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数字医学是利于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人体器官真实结构的三维模型,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医学领域解释医学现象、解决医学问题、提高生命质量的一门科学[4]。随着医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数字医学在医学多个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特别是数字化可视在人体解剖学中的运用,人体解剖学和现代影像学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人体解剖结构的断面数据信息,从而可以建立人体器官真实的三维模型,建立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可应用于与人体结构有关的多个领域,为后期的治疗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信息,从而促进临床治疗针对性的提高[5]。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医学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基础研究阶段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目前已应用于骨科、眼科、外科及妇产科等相关疾病的术前诊断和手术评估中[6]。在以往的保守治疗方法中,如何进行临床用药、评估药物使用剂量及药物注入方式等,都是靠经验为主,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影响了药物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和实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建立三维模型,获得动静脉血管网的分布图像,同时能够了解发生病变血管的部位、病因以及血供特点,对指导个性化临床用药提供了直接的依据。而且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大部分都是需要手术治疗的,数字化可视技术可以给患者提供更加明确的术前评估,对手术是否能做、如何做、如何规避手术风险、如何避免术中损伤都可以进行直接的预估,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手术结果[7]。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有CT、MRI等,MRI具有无创、无辐射、适应范围广、简单、方便等特点,能直接显示病变组织的大小、部位、形态以及与动脉之间的关系,并可以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变部位的整体情况,不受伪影的影响,因此是多种肿瘤、病变最有效也是最常见的筛查方法。在脑血管病变当中,MRA诊断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92%,对于直径>3mm的动脉瘤中约60%以上的病变都可由MRA发现,而对于<3mm的病变部位,因为MRA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加之受血流速度、流量的干扰,在进行平面扫描血管时容易因血管饱和作用造成信号丢失,出现漏诊的情况;而对于微小病变的血管,CTA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敏感度达到了98%以上,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9%,<3mm的小血管病变部位也可以清晰显示[8]。对于血管存在扭曲、分叉的高危人群,CTA检查更加实用。现代化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清晰显示出每个组织、结构之间的差异性,而最主要的是可以对每个组织器官内其特定的血液供应途径进行三维重建模型,不仅可以观察到脏器间的毗邻关系,还能明确其供血动脉。同时,重建的三维模型形态图像不仅规则、清晰逼真,还能够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调整,可以对任何血管的大小,异常形态进行精确测量,为临床提供诊断信息和治疗依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可视技术检查下对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率为100.00%(63/63),DSA检查下对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率为88.89%(56/63),数字化可视技术对其诊断率高于D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VistaAVS型全数字化可视周围血管诊断评估系统可建立数字人体模型,对人体的组织细胞结构进行解析,可视化人体器官系统,对人体的生命情况进行表达,利用现代成像技术评估病变位置、组织结构等进行准确评估。同时,全数字化可视周围血管诊断评估系统通过多普勒超声精确定位系统,自动识别分析定位系统、三维图像融合技术,将高效的激光能量通过光纤传送至病变血管内,多维成像可精确作用于血管内壁,致使病变机体可弯曲、精确、损毁、修复、收缩、闭合,加快病变组织纤维化进程,修复大隐小隐静脉,治疗过程短用时少、无创伤、不出血,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9]。综上所述,数字化可视技术相对于传统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更加明确的诊断性,对疾病可以进行准确的诊断。借助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可视技术进一步认识人类,在医学领域当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目前数字化可视技术在我国医学领域的应用尚未普及,特别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更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魏秀丹.无创动脉检测联合血管彩超在早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9):84-85.
[2]高洪林,张超,程云为.踝关节骨折数字化虚拟手术设计系统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J].江苏医药,2018,44(10):1156-1159.
[3]石芳.激光诊断医学数据的可视化技术研究[J].激光杂志,2017,38(11):121-125.
[4]李莉,马焱,张晶,刘爽.利用数字化可视化教学平台实现妇产科学教学手段多元化[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7):749-750.
[5]耿岩,剧永乐,杨少民,等.数字医学技术在腹腔镜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6(11):994-998.
[6]蔺晨,赵峻,杨华,等.医学三维可视化触屏技术在外科临床诊断思维培养中的应用[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5,3(3):195-197.
[7]彭明辰.“数字医学技术”时代的临床工程[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医疗设备信息》创刊20周年庆祝会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2006:5.
[8]尚德俊.周围血管疾病研究的思考和所面临的问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1):16-17.
[9]卿黎明,胡懿郃,唐举玉,等.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供的三维可视化重建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28(6):697-700.
作者:闫波 苏少飞 林华 陈林宝 伍卫东 李全成 田玉峰 何新 单位: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