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内科教学中器官病案导入模式的应用范文

内科教学中器官病案导入模式的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内科教学中器官病案导入模式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内科教学中器官病案导入模式的应用

[提要]为调动学生见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该院将器官系统联合病案导入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专业本科生的神经病学见习教学,经过充分课前准备,将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整合讲解,通过案例汇报导入,增加实操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知识整合、临床综合实践与自学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器官系统;病案导入;神经病学;教学方法

神经病学见习是本科生由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过渡,是培养临床思维与基础临床技能的重要阶段,也是临床神经病学的关键启蒙。好的见习体验与学习成效可以培养学生对临床神经病学的兴趣,使他们今后投入到神经科临床工作中。而神经病学由于涉及学科多,内容丰富,解剖、功能复杂,被公认为“难啃”的学科,且理论、见习课时少,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下,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因而缺乏积极性,严重影响见习效果。如何在神经病学见习中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临床思维与技能是重要而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也是临床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点[1]。分析学生对神经病学存在畏难情绪的原因,抛开学科本身的复杂性而言,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解剖、诊断学分别安排在第一、三学年,而神经病学、影像学安排在第四学年。时间跨度大,学生在学习神经病学时对基础不能较好再现,且缺乏知识整合能力,不能自行将基础与临床整合,不能理解原理,只能死记硬背,阻碍良好的临床思维形成。并且在传统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2],无法全神贯注参与见习,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背景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是一种以器官系统为单位,是将基础与临床相关的多个学科进行整合的教学模式,注重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融合性,被奉为里程碑式的教学改革[3]。本院自2010年引进该模式,经过多年探索,获得了良好的成效,累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目前,多项国内外临床教学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锻炼临床综合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与临床思维,提高教学效率[3-6]。病案导入式教学法是一种以病例作为主线,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因其有效性强的显著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临床医学教学中[7]。相较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该教学法通过应用临床典型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病案中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在教师正确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从而培养临床思维,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8],并往往能留下深刻印象。

2具体教学方法及要点

2.1教学对象

结束神经病学理论课程2周内的本科学生,已掌握神经病学部分理论基础,并对神经病学有简单的了解,但对临床神经病学接触少,临床思维和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待提高。

2.2课前准备

因器官系统为中心模式涉及的信息量非常大,需要充分的准备。教师需先大致熟悉病房患者病史、重要的阳性体征和影像资料;制作见纲,明确见习重点、难点,整理相关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功能、病理改变、药理作用、查体视频、常见症状问诊要点、影像学资料、课前问题,以及见习分组、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法等资料,通过教学秘书提前发给学生,以便提前预习。

2.3应用多媒体串讲

通过视频、图片、幻灯片,整合相关的解剖、生理、病理、影像,串讲神经系统主要组成,重要结构的功能、损害表现、常见疾病,重点讲述感觉、运动传导束,脑的主要供血动脉。如将解剖、影像、临床融合讲解内囊的位置、主要结构,通过的重要传导束,损害的三偏表现及脊髓损伤的表现。以此使学生对既往基础内容进行形象再现和有机整合,以加深记忆,为后续实践打下坚实地基。讲解中穿插提问,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再针对性讲解。

2.4临床技能培训

因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在神经病学定位诊断中尤为重要,强化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病学见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临床基本功的关键[9]。教师首先展示:一边做示范,一边讲解注意事项,阴性、阳性表现及临床意义。然后让学生两两互相练习,教师在旁进行纠正。系统练习熟练后,再分组轮流对患者进行阳性体征的检查,课后可再借用工具练习。在神经病学见习课程结束时予以小组考核。

2.5病史采集训练

结合诊断学普遍规律与神经病学的独特性,讲解常见临床表现如头痛、瘫痪等问诊要点,除诱因、部位、持续时间、伴随症状、阴性症状以外还需注意起病急缓,发病时运动与否、情绪、发病频率、周期性。突出神经内科先定位后定性的原则,即先根据症状、体征推断何处发生病变,再根据起病形式、病史特点、辅助检查等判断病因的诊断思路。

2.6影像学

结合典型患者CT、MRI讲解常见神内科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的影像学特点,再分组让学生轮流自主读片,然后由教师纠正、补充。

2.7案例汇报

分小组对常见病患者进行床旁问诊、查体、组内讨论,分别派代表汇报病史,带领解读影像学资料,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下一步诊疗方案。其他组学生可询问对该病历仍想了解的内容,补充下一步诊疗方案。然后由教师纠正、补充、点评、总结。

2.8师生互动

学生对见习中的疑问进行提问,由学生和教师先后作答。然后由教师就病例相关的解剖、病理、生理、影像等知识进行提问。同时进行课后提问,分享相关学习资料、网站,鼓励学生课后自我学习、查阅文献,邀请学生课后来病房、门诊进一步参观学习。在结束时,分发不记名见习反馈表,包含见习满意度、实践机会多寡、见习收获,以及对见习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建议。

2.9形成性评价

穿插与见习教学的各个环节。对积极回答问题、操作规范、汇报表现优异、积极参与互动的个人及小组进行加分。

3学生反馈及效果评价

在见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小组内合作融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在见习课程结束时,学生能基本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理论与临床问题,基本汇报清楚常见神内病例并进行简要讨论,全部通过查体技能考核。课程结束后,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来科室学习,在病房、门诊见识更多有趣的病历,锻炼问诊、查体能力,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文献检索,解决疑难困惑。学生普遍反映对神经病学见习非常满意,实践机会充足,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更深刻、系统,对神经病学产生新的认识和浓厚兴趣;病史采集能力、查体技能、临床思维得到提高,教学方式形象有趣、有针对性,希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继续坚持下去。

4小结

从经验与反馈中发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结合案例分享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神经病学见习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性强,提高了见习课程的教学质量[2]。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该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与挑战。提高知识整合能力与学习积极性,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式通过展示临床与解剖、影像等学科的穿插、结合,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神经病学的综合性,并通过教师的整合示范,提高学生自身对相关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10],并能将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案例导入通过真实病例,让学生自主将书本知识与临床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与临床的整合能力,并能留下深刻印象[5],二者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神经病学达到更全面、整体的把握,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从而克服畏难情绪,发挥主观能动性[8]。提高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在案例中将整合的理论知识进行临床实践,将理论与临床密切关联、整合[5],对理论中的解剖基础、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进行形象深刻认识,并从中得到充足的技能锻炼机会。通过教师指导、组内相互学习、反复练习,从而提高基础临床技能、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临床思维[11];通过组内任务、讨论学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终身学习意识。通过课前发放充足且形象的预习资料,课前问题,让学生由课上被动接收,变为课前自主学习和课上专注学习。课后针对病案中的实际问题独立思考,查阅资料、文献,解决疑难困惑,并接触前沿知识,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科兴趣,并使其意识到临床医生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此种教学方式目前的挑战:对教师备课提出更高要求,不仅内容上更丰富,还需充分把握提炼重要内容,不断更新案例,合理运用多媒体,及时发现学生知识与实践的欠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12]。由于上课内容极大丰富,对学生也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课上需认真听课,还需做好课前充分预习,以及课后自主查阅资料、文献进行更深入学习。综上所述,器官系统联合病案导入的教学模式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知识整合能力、临床综合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如何将二者更有机结合亟待更多教学同道共同完善。

作者:杨军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