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的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组患者住院感染情况:120例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中院内感染33例,占27.5%。33例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16例,占48.5%;泌尿感染7例,占21.2%;肠道感染5例,占15.2%;血液系统感染2例,占6.1%;其他系统感染3例,占9.0%。
2.2院内感染感染因素分析:A组患者在合并症、心脏功能障碍、侵袭性操作及使用抗生素方面均比B组例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在心内科中为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进度及预后,甚至加重及恶化病情,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本研究中,33例院内感染患者中有16例下呼吸道感染,占48.5%;泌尿感染7例,占21.2%;肠道感染5例,占15.2%;血液系统感染2例,占6.1%;其他系统感染3例,占9.0%。大多数心内科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反射能力下降,支气管中及肺组织中常有痰液积滞,导致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患者本身机体处于退化时期,其自身抵抗力下降、机体代谢紊乱,在应激反应下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
导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医源性危险因素主要是由于在治疗期间,患者受到侵袭性医疗操作及药物应用。由于治疗需要,心内科患者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有创性通气、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进行鼻饲管给予营养操作等。有创性通气操作能够造成纤毛的消除运动及咳嗽运动减弱,对肺部组织造成了损伤,这就提高了下呼吸道感染率;中心静脉置管及导尿管的使用,破坏了机体的正常防御屏障及环境失衡,导致大量细菌滋生繁殖;给予鼻饲管营养供给时,胃管插管的操作对食管下括约肌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大大增加了胃反流及误吸的发生率,进而提高了下呼吸道感染率。
医护人员的仪器操作不规范,也会增加患者感染风险。给予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时用药时间延长,极易引起细菌的耐药性,导致正常菌群失衡,造成机体的有害细菌大量生长繁殖,侵袭机体组织,同时会对机体重要器官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免疫系统,造成肠道正常菌群屏障动能减弱及损坏,细菌大量位移,机体出现内源性感染。
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多伴有器官功能障碍,故临床上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仪器进行辅助诊疗是非常有必要且在所难免的。在对心内科老年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时,要明确侵袭性操作的适应证选择,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诊断及治疗用品,在给予患者器械性操作时应规范自己的操作手法及步骤,严格在无菌情况下进行操作,尽量避免高危因素的影响,充分意识到心内科住院患者受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性;在应用抗生素时应根据细菌普及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合理选择用药类型及剂量,避免耐药突变株的产生,根据情况尽量减少患者使用抗生素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有效降低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感染率。另外在医院环境方面,要尽量使心内科住院环境保持清新整洁,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分区进行治疗养护,并做好隔离工作,避免发生交叉感染。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在患者符合出院标准时及时安排患者出院,以降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率。
综上所述,120例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有33例发生了院内感染,其发病率为27.5%,发病率较高,在临床上应该就其诱发因素展开探究分析,查明原因并及时给予控制及预防措施,通过规范医疗操作降低侵袭性操作引发的院内感染,通过合理应用抗生素及相应减少用药时间能有效减少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从而减少院内感染,这些措施的采取将能有效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率,改善患者预后,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秋月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职业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