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野外生存课实验流行病特点调研范文

野外生存课实验流行病特点调研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野外生存课实验流行病特点调研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野外生存课实验流行病特点调研

甘肃省大学生野外生存课实践环节流行病致病因素

由表3可知,导致甘肃省大学生野外生存课实践环节出现身体疾病与运动损伤的因素较多,且选择意向较为集中。其中,大学生身体适应能力较差(76.8%)、自身野外实践技能不足(69.6%)、野外实践气候与环境影响(61.9%)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分析与讨论

甘肃省大学生野外生存课实践环节患病率高达36.2%,远远高出篮球、足球等易发生运动损伤的其他类型体育课程,这与野外生存课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野外生存是指在人迹罕至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维持人体生命的所有行为组合。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训练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野外生存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养成热爱大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意识,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并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然而,在野外进行实践活动时,会因暴雨、泥石流、雷电、森林火灾、沙尘暴、滚石等自然灾害造成身体疾病和运动损伤,亦会因为迷路、中暑、骨折、休克及有毒动植物的侵害而危及生命。从客观上来看,野外生存课实施环节的安全隐患要远远高于其他体育课程,从而引发高患病率现象。但是,通过对野外生存课实践活动结束一周后的同群体患病率的跟踪调查发现,随着野外生存课实践活动的结束,患病率在1周内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调查显示总患病率仅为7.1%,且多为运动损伤造成的后遗症,紫外线灼伤、头痛、腹泻等疾病症状基本消失。这说明,野外生存课实践环节的高患病率具有明显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大学生野外生存课实践环节患病率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表1显示,女生患病率明显高于男生,南方学生高于北方学生,城镇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就性别特征来看,患病率主要和男、女性身体结构的差异性和自身防御能力有关;相对于男生,女生体质较弱,皮肤细腻,对外界刺激的防御能力较差。表2表明,女生紫外线灼伤的患病人数在同类疾病中高达71.2%,远远高于男生(28.8%)。就地域特征来看,南方学生居住地多为海拔50~200m的平原与丘陵地带,紫外线照射强度远远低于北方,身体对紫外线辐射的抵抗与适应能力自然要比北方学生弱,受紫外线灼伤的程度也高于北方学生。

从患病类型来看,紫外线灼伤、头痛和腹泻是甘肃省大学生野外生存课实践环节的主要流行病,分析原因,这与大学生野外实践基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其野外生存课实践基地为甘肃省榆中县境内的马衔山自然风景区,区域海拔2200~3670m,属于典型的亚高原与高原型地理环境,紫外线辐射指数达到5级以上,对人体伤害极大;头痛则是人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特发性疾病,也是个体初次进入高原地带的一种常见疾病。大学生野外生存课实践环节流行病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调查表明,身体适应能力较差、自身野外实践技能不足、野外实践气候与环境影响、课程内容设置有问题、野外实践专业装备欠缺等均具有较高的选择意向。除野外实践气候与环境这一客观影响因素外,其他影响因素与野外生存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有关。

经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野外生存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模式构建、师资培养、内容设置、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装备配置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教学失真、弱化和偏离的现象,校内课程教学与野外自然环境实践脱节,针对性不强,尤其缺乏在高原与亚高原野外环境下的模拟训练,从而造成学生身体适应能力较差和野外实践技能不足;再加上该课程需要大量的专业装备(如帐篷、灶具、医护设备等),而甘肃省高校体育经费本身就严重不足,投入到野外生存课的专项经费更加不够,不能满足实施环节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了患病率。

结论与建议

(1)甘肃省大学生野外生存课实践环节患病率表现出高发性和时空性特点,且与学生群体的性别、原居住地域环境等有密切关系;女生患病率高于男生,南方学生患病率高于北方学生,城镇学生患病率高于农村学生。

(2)紫外线灼伤、头痛和腹泻是甘肃省大学生野外生存课实践环节的主要流行病,患病类型呈现出明显的高原与亚高原地域流行病特征。

(3)身体适应能力较差、自身野外实践技能不足和野外实践地域的气候环境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4)针对甘肃省大学生野外生存课实践环节流行病学特征,在课程构建与实施时,一方面,应按照野外生存课实践基地的环境与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加强校内外课程之间的针对性训练和“对接”效能,逐步增强大学生野外身体适应能力和野外实践技能,提高大学生在高原与亚高原特殊地域进行野外实践的流行病防护能力;另一方面,应配置适合高原与亚高原地域野外实践活动的专业与医护装备,增强防护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患病率。

作者:崔学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