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糖尿病病因流行病学进度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地区性差异显著1型糖尿病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很大,发病率在地区间分布从高到低为:欧洲、北美、澳洲、南美及美洲中部、非洲、亚洲。即便在欧洲本土,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大,欧洲北部及西北部的发病率总体上高于其他地区,然而,撒丁王国地处低纬度地区却是疾病高发区,冰岛地处高纬度地区发病率却相对较低。美国BDC的研究表明,1996-2010年间,科罗拉多地区发病率近年来有下降趋势,这与欧洲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同时,青春期人群发病率的增长最快,这与欧洲地区的疾病趋势也存在区别。近期广东省调查了近10年来住院的3002例1型糖尿病患者,结果表明其年龄中位数为33.1岁,而病程中位数仅5.7年,20年以上病程的患者仅占2.2%;这与国外报道中的长病程患者比比皆是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前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1型糖尿病多在青少年儿童时期发病,但也有来自瑞典的研究表明成年发病的1型糖尿病并不少见;而来自非洲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高峰在22~29岁。
性别差异有独特性尽管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且动物实验表明,NOD大鼠发病具有雌性倾向,但是女孩和男孩1型糖尿病的受累程度相近;青春期后,女性发病减少然而男性发病不减少。研究表明,欧洲及奥地利后裔中低发区的女性患者较多,而高发区的男性患者较多;成人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尤其在>25岁的发病人群中表现更为明显。
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HLAII类基因与1型糖尿病的关系已经很明确,近年来随着生物分子技术的发展,一些非HLA基因也被发现与1型糖尿病关联,提示这些基因可能与获得性及适应性免疫诱导的β细胞凋亡相关。尽管1型糖尿病有较明确的遗传危险因素,然而超过85%的患者的一级亲属并没有发病。今后,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以及表观遗传研究的深入将为1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依据。
1环境因素研究进展移民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发现,遗传性状稳定的群体发病率上升;双生子研究的结果表明生命早期的某些环境因素暴露可以导致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发病。但是,具体的环境危险因素还没有明确的学说。考虑到1型糖尿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且近年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疾病的增长不能被遗传因素完全解释,胎儿期、新生儿期以及儿童期的环境暴露是环境因素研究的热点。
这些因素包括高出生体重、早期快速生长发育以及早期的喂养模式:如牛乳喂养。柯萨奇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可能诱导免疫反应或加速β细胞凋亡,此外,有证据表明,疾病发病的季节性趋势与肠道病毒的季节性感染相一致,也有报道称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中发现人类肠道病毒,认为是病毒与疾病之间的直接证据。但对病毒暴露的不充分也可能是增加患病风险的原因,因为这可能不利于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也有学者认为环境毒素(如N-亚硝酸衍生物)可能会进一步促进疾病进程。
SEARCH研究中的9737名1型糖尿病患者中,4~7月出生者所占比例大于11~2月出生者,但这种趋势仅在高纬度地区出现,在低纬度地区则没有发现这种趋势。类似的季节性趋势报告在乌克兰x及欧洲其他地区的研究中都有体现,但在部分欧洲研究,东亚地区及古巴的研究中没有观察到这种趋势。其余的因素,如心理压力、气候影响也可能会加速疾病进展。维生素D、温度及人口密度可能影响1型糖尿病的地区分布,然而,是否这些因素也会引起发病率的增加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遗传因素研究进展不同国家之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性差异很大,生态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一级亲属患病率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有正向关联,同时,移民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移民一代仍旧保持原有的发病率。研究者普遍认为,DRB1*0301、DQA1*0501-DQB1*0201、DRB1*0401,0402,0404,0405以及DQA1*0301-DQB1*0302是疾病的易感基因,DRB1*15,DQB1*06以及DRB1*14,DQB1*05为疾病的保护基因;但不同国家、地区间存在差异:欧洲北部人群中DR4是主效基因,然而在欧洲南部人群中,DR3是主效基因;在非洲人群中,则两者均是;日本人群中,DR4(DRB1*0405DQB1*0401)以及DR9是主要致病单体型;亚洲其他人群中,DR3/DR9及DR9/DR9是高风险致病基因型。在非裔美国中,HLA-DR3与1型糖尿病无关联。
30%的非裔美国人DR3、DR4均缺失。1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与家族史及基因型关系,见表2。在1型糖尿病候选基因研究(type1diabetesge-neticsconsortium’scandidategenestudy,T1DGC)中,共有分布在21个候选基因上的38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被检测。
GWAS结果证实了1型糖尿病与INS、PTPN22、IL2RA、IFIH1以及CLTA4相关联。部分DRB1-DQA1-DQB1单体型阳性结果,见表3。同时究者通过运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信息找到了新的候选基因,这种方法学上的改进可能会带来更准确的基因定位。表观遗传机制可以通过调节淋巴细胞的成熟以及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来发挥作用,如Th细胞亚型的分化过程则受表观遗传的调控,而血糖水平及胰岛素也是影响细胞内甲基化过程的重要物质。CpG二核苷酸在DNA及蛋白组织中的甲基化依赖细胞甲基组织的代谢,而这种代谢过程受多种营养因素,如叶酸的影响。动物实验以及人群研究证实这种食物与表观遗传机制之间的联系在生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该机制也可能影响新生儿的胰腺发育。
3社会及其它因素研究进展马里兰大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与疾病的发病有正向关联关系;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结果则说明,低社会地位患者群体的标化死亡比在升高。近几年,有人提出1型糖尿病患者的增加与儿童、青少年肥胖比例的增加相关,因为肥胖可以加重胰腺负担。有研究筛检出10%的具有典型2型糖尿病表现的儿童及青少年也表现出β细胞自身免疫,Pozzilli和Buzzetti表示这是糖尿病分型上的难题,这种“双重糖尿病”现象发生于肥胖儿童或青少年。
预防措施
1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内容如下:①一级预防:鉴别高危人群同时预防高危人群发生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②二级预防:在胰岛β细胞发生严重大量凋亡之前诊断并治疗疾病,在高血糖症状出现之前阻止自身免疫的进一步发展;③三级预防:针对已出现临床高血糖症状的个体积极进行治疗,阻止β细胞的持续凋亡并尽量维护残存胰岛分泌功能。
1国际预防策略国际上1型糖尿病的预防策略主要有:①避免环境诱因,如牛乳、谷物等,同时,注意补充n-3脂肪酸或维生素D;②采用针对特异性抗体的疫苗,如胰岛素,胰岛素原或者胰岛素类似物等,以及GAD65或者HSP60,目的在于诱导免疫耐受;③不针对特异性抗原的系统性免疫疗法,如BCG疫苗,免疫抑制剂以及细胞疗法等;④代谢性调整,如减肥,坚持体育锻炼等。2012年,Sosen-ko等人提出运用1型糖尿病风险评分识别临床前期的1型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运用该评分系统得分9.00为截断值对疾病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21型糖尿病对我国人群的危害我国<14岁的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仅约0.6/10万人年,是全球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考虑到我国约9240万的庞大糖尿病患者人群,以及我国糖尿病总体人群中1型糖尿病的比例大约占5%,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绝对数可能并不少,且由于该病的死亡率高于青少年时其他慢性病的7~11倍,1型糖尿病对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的危害不容忽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1型糖尿病领域的流行病学研究相当滞后,现有的大规模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仅有针对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的DIAMOND项目的中国部分,造成对该病的中国人群的基本信息,如好发人群、危险因素、血糖控制、并发症现况和治疗管理情况等均不清楚。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国青少年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美国、台湾地区及韩国,但成人的患病率则低于这些地区;同时,7~17岁年龄组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9%,糖尿病前期为14.9%。研究者估计中国有170万的<18岁的糖尿病患者,2770万的<18岁儿童及青少年处于糖尿病前期。
1型糖尿病的病因学研究还没有完全揭示完整的病因,然而相关研究得出的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相应的措施。尽管用于该病健康管理的手段在不断更新(胰岛素类似物,持续血糖监测,胰岛素泵,防治并发症等),该病生存依旧是很大的挑战。随着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希望可以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
作者:梁梦璐胡永华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