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学教育则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核心构成。临床医学教育所涉及的教育和卫生两方面的问题均是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所涉及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是教育改革与医药卫生改革的重要结合点。通过调研临床医学传统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帮助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医学教育新标准,进而与国际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接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中提出在全国医学院校开展“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明确指出: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提升我国医药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以此为契机,国内众多医学院校纷纷对自身发展现状及培养模式进行剖析,积极调研和探讨当前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1],并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旨在响应国家政策,构建新型临床医学培养模式,为今后向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临床医学卓越人才提供保障。
1临床医学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建立不够明确,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目前,大部分西方国家均已大规模开展适合自身国情的医学精英教育[2],而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却一直沿用苏联培养模式,不仅培养目标的建立不够详细,且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在苏联培养模式的影响下,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将培养“会看病、能看病”的医科毕业生作为培养医学生的首要目标,在整个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过于强调临床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医学生医学人文方面能力的培养。虽然许多医学生本科毕业后经过规培和轮转便具有较高的临床操作水平,甚至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但这种牺牲医学人文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过于强化临床领域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式,往往会导致医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特别是缺乏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最终只能够单纯开展医疗工作,而对自身今后的发展无法做到长远规划,职业生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1.2培养过程及评估标准过于模糊,难以达到培养目标
首先,在培养过程方面,许多医学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科、轻全科;重灌输,轻理解;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这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许多医学院校仍然采用“以课程为中心”的三段式教学法对医学生进行培养,即按照医学生基础课程教学、临床专业课课程教学、临床见习(实习)教学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不仅各阶段之间的衔接性较差,且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其次,在对培养进行评估方面,许多医学院校仍采用以医学生评教为主的评教方式[3],这不仅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受到“是否有考勤要求”“是否随堂提问”“是否圈定考试范围”等因素的影响,更使得教师的课堂评价结果缺乏说服力,难以真实反映教师授课水平与能力。另外,对于医学生每学期末进行的一次性评价(期末考试),仅仅能够单纯反映医学生的卷面成绩,对于医学生是否掌握了全面的理论知识、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难以做出准确而客观的判定。
1.3学习压力过重,学生心理负担较大
国内外有关医学生压力的研究显示:在医学生所有的压力源中,学习压力不仅是检出率最高的,且压力强度也是最大的[4]。尽管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日常疏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学生的心理压力,但学习压力过重仍是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大诱因。尽管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了有关“以系统为中心”或“以器官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力争在达到既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减轻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医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医学院校仅仅是将相关教研室进行了合并,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按照相对独立的课程进行教学,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未因此而减轻。与此同时,部分医学院校教师虽然在教学活动中对相关知识及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但并未完全将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部分课程之间仍存在少量的知识点重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增加了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压力。
1.4综合素质较差,缺乏就业竞争能力
自2003年我国开始在医学院校扩招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以来,截止2017年底,全国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生数量已超过200万人。虽然医学院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了增加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但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医学院校短时间内扩招了大量的新生,但教育质量却未能够在短时间内加以提升,使得毕业生的总体质量难以把控。许多医学院校在近年来的高等院校教学水平评估及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过程中,被专家指出存在“临床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毕业生的临床操作水平下降”的情况;其次,虽然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而各医疗卫生机构能够为医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却逐年减少,加之大多数医学生以大型综合医院作为就业首选,不愿到基层医院或社区医院工作,进而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分布极不合理的现象;最后,由于大型综合医院已拥有(招收)大量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医学生,因此,作为本科生进入大型综合医院工作,不仅其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与研究生有差距,且在工作环境、待遇、福利等方面也不如博士和硕士毕业的医学生。
2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实行临床医学特色培养
在传统临床医学院校医学生培养的基础上,选拔部分优秀本科生进行特色培养,其基本修业年限设为5年,弹性修业年限为4~7年,允许部分出色本科生提前毕业或考研,具体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1~6学期)以为医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首要培养目标,对原先相对独立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医学人文课程进行实质性的整合和融合,将系统解剖学等3门课程整合为《人体结构学》;将生理学等6门课程整合为《人体系统与功能》;将病原生物学等4门课程整合为《感染性疾病与免疫》,并加入一定《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医学爱心教育》等医学人文方面课程的学习,不仅避免了相似课程中知识的重复学习,更在培养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2)第二阶段(7~10学期)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为首要培养目标,在医学生进驻医院见习和实习期间,将临床课程按照人体系统疾病整合为《人体系统与疾病》,将独立开设的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独立课程融合为呼吸系统与疾病、心血管系统与疾病、消化系统与疾病等系统化课程,将临床课程授课、临床见习与毕业实习相融合,在减轻医学生负担的同时强化知识的融会贯通。
2.2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改革
(1)积极开展课程整合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以系统为中心”或“以器官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医学院校的认可,国内许多医学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以系统为中心”或“以器官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此为引导,积极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先进经验,开展适合学校发展现状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临床医学卓越人才的必经之路:在今后开展有关课程整合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某一学科(专业)的课程整合上[5],更应结合不同医学院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积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在学校层面上开展大规模课程整合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使得医学生学习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相关学科(专业)的知识有所涉略,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2)积极开展PBL等教学法教学,使其成为传统教学法的有力补充作为医学院校,开展有关PBL等教学法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对PBL等教学法进行准确定位,使其成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力补充:首先,PBL教学并不能够增加学生的总知识量,且目前医学院校1次合堂(100人左右)1节课的授课内容,若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则需要8~12次授课才能完成,这无疑增加了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和教师的授课压力。因此,在基础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应坚持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为主开展教学,适当开展PBL等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医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较为牢固的掌握基础医学方面的知识,为今后学习临床医学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临床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医学生已经分配到各个实习医院开展临床实习(见习),每名临床带教老师带教医学生数量较少,因此可在采用讲授式教学法开展教学的同时,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开展PBL等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医学生能够在掌握临床医学相关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某些疾病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为今后从事医疗工作提供一定的前期经验。
2.3建立完善的培养及评估体系,分段开展考核
(1)建立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在医学生临床思维与临床技能培养方面,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注重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新生中开展急救基本技能培训,安排参观医院,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对专业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基础医学课程整合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诊断治疗”的原则,以早期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在临床见习(实习)期间,以科主任为主建立临床教学导师组[6-7],通过开展临床模拟教学,将临床课程讲授、临床见习(实习)与临床常见病例相融合,并进一步通过PBL、CBL等教学法开展教学,强化医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最终达到培养医学生临床能力的目的。在实验技能培养方面,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整合更新实验内容,基础医学实验课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有机结合,采取小组教学,增加动手机会,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医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方面,通过开设《医学科研方法》《循证医学》《医学信息检索》等课程,让医学生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倡教师将相关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并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早科研活动,建立科研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科学研究及广泛参加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最终达到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在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方面,首先要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以此为核心,将医德教育贯穿于临床学院卓越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通过开设人文社科基础课程,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为学生关心民众疾苦的医学人文意识形成奠定基础;通过开设医学人文综合课程,使医学生对医学所内含的人文品性加深了解和认识,并进一步了解医学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通过开设医学人文应用课程,使医学生明确医学实践和医学研究的价值和方向,学会对医学实践活动进行伦理决策、价值评判和伦理干预,达到自觉加强医德修养,提升医德境界的目的。(2)建立新型评估考核方式,提升医学人才综合能力在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考核方式改变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医学生进行分段考核,以充分反映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在第一阶段(1~6学期)的学习完成之后,对医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综合的相关考试,检验医学生是否具已经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在第二阶段(7~10学期)的学习完成之后,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技能操作的相关考试,(含临床理论综合考试和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考试内容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检验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8]。
2.3积极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首先,医学院校要重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临床卓越人才培养的选拔环节,加入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测试,在一定程度上选拔心理健康水平较好的医学生进行培养。在培养方案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列入总体培养方案,使医学生首先能够从理论层面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在自身层面能够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整;其次,在师资方面,医学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养与培训,使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能够开展医学生日常管理方面的工作,还能够开展有关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最后,医学院校要专门建立医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聘请心理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教师定期(不定期)对医学生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医学生及时通过心理咨询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现状,通过专业的咨询来达到缓解学习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4开展相关就业指导,提升综合竞争力
首先,在学校层面,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等相关利益方均需积极参与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邀请校外专家对学生就业期待进行指导,邀请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调查机构对毕业生今后工作表现及业务水平进行评价。由于经过临床技能操作等专业培训,加之具有较好的医学人文素养[9],因此对于临床医学卓越人才而言,其就业途径和渠道要较一般医学生有优势。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医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特长,分析不同就业去向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向医学生提出就业方面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帮助其确定就业意向和进行职业潜力开发,提升综合竞争力,确立就业目标。
3结论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我国迎来了一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峰期和转型期。加之医学教育和医生职业的国际化程度、开放程度不断提高[10],我国临床医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不仅能够与国际医学教育在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相接轨,更要能够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需求。因此,积极探索构建临床医学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11],培养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蒋丽丽.试论“精英教育”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必要性[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20-25.
[2]曲艺,赵晓东,丁会峰,等.德、英、美医学精英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2:943-945.
[3]杨晨,路海,高立,等.医学院校教学理念转变及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2):204-208.
[4]高立,任胜利,李佳保,等.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压力与应激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77-78.
[5]高立,曹明平,程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对医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的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36(2):207-210.
[6]苗榕生.欲育精英则先为精英—临床医学教育师德刍议[J].医学与哲学,2012,33(3A):61-62.
[7]伍建林,张清,刘铁力.医学本科生的精英式教育思考一导师制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22-23.
[8]石云霞.中外医学教育与医师考试制度衔接的模式及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860-872.
[9]高苹,吴小燕,夏冰,等.加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32-33.
[10]张安,高立.西方高等医学教育对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8,41(1):33-36.
[11]梁栋,李跃平.试论当代临床医学精英教育模式的构建[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5(9):12-16.
作者:谢辉;高立;程刚 单位:济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