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临床医学调查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早临床”是21世纪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主流模式,早期接触临床对于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学习都至关重要。文章旨在通过分析西南医科大学开展“早临床”活动以来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以期能促进“早临床”活动更好的开展,并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早临床;临床本科生;教育改革
我国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为五年制,第一至三年级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四、五年级学习临床专业课,只有三年级见习和四、五年级实习才有机会接触病人,接触临床时间少,对临床病种、多发病和典型病例接触少,导致学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不扎实,这是基础知识与临床教学内容严重脱节的表现。针对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相分隔的的弊端,2012年5月7日,教育部、卫生部以教高〔2012〕6号印发《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要改革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基层见习,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现全国多数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均已开展临床学生的“早临床”实践活动。“早临床”即早期接触临床。临床医学生“早临床”是一种区别于高年级医学生毕业前期在医院进行的实习或见习活动,它主要对象是中低年级医学生,是一种具有医学生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针对西南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学生、教师、川渝地区多家三级医院临床执业医师进行的分类调查问卷及问卷结果统计分析,以研究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早临床”活动的情况。
一、西南医科大学“早临床”的实施现状
西南医科大学自2012年起在四川较早实施针对临床医学生的“早临床”活动,其临床专业活动覆盖率达100%。活动要求临床专业学生暑期到相关医疗机构进行为期两周的临床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大一能够基本了解卫生机构运行框架;大二能够深入科室学习观摩并进行简单地医疗服务;大三能够独立从事如问诊、查体等常规的医疗活动。通过对各年级临床学生的调查,有超过90%的学生认可“早临床”活动的必要性,这也体现了该活动在学生中的响应程度较高。但是由于“早临床”活动在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的时间均较短,缺少实施经验,西南医科大学在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早临床”活动推广力度不够。通过对还未参与“早临床”活动的大一临床学生的问卷显示,有79%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该活动的具体形式及目的。而针对另一部分对“早临床”活动有所了解的大一学生的问卷显示,其中64%的学生是通过已经有过“早临床”实践经验的高年级学生了解“早临床”活动。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针对学生“早临床”活动的安排时,学校没有举办过专门的讲座或发放过专门的学习手册告知学生“早临床”活动的形式及其目的。许多辅导员对于“早临床”活动重视程度也不够。同时,通过对西南医科大学教师的调查显示,仅有30%的教师能够经常在教学工作中提及“早临床”活动。
(二)“早临床”活动开展时间过早。西南医科大学针对临床学生大一学年的课程设置是以与临床联系较少的基础课程为主。通过对学校教师的问卷显示,62%的老师认为,临床大一学年学习的主要是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实际联系较小,到临床见习意义不大,且可能妨碍临床工作。同时通过对已参加过“早临床”活动的大二、大三学生的问卷显示,67.8%的学生认为大一学年暑期进行的“早临床”实践对自身帮助不大,主要是由于医学理论知识薄弱,对很多疾病认识不到位。
(三)对学生进行“早临床”活动的意义理解不充分。通过对已有“早临床”实践经历的学生的问卷显示,有50%的学生所到的医院并没有系统的安排“早临床”活动的流程,存在随意安排科室,随意指派带教老师的现象。甚至有10%的学生进行“早临床”活动的医院出现了针对见习学生收费的情况。平均有48%的学生在“早临床”活动期间,其带教老师很少讲解临床知识,多是安排跑腿送文件的工作,这种情况在大一学年暑期参加“早临床”实践活动的学生中比例达67%。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临床工作的忙碌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是由于“早临床”活动近年才开展,其活动的安排显得尤为不完善。
二、提升“早临床”实施效果的建议
(一)应加强关于“早临床”的宣传和部署。学校应定期举办关于“早临床”活动的专题讲座,尤其是针对大一临床学生,要系统全面的讲解,同时应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早临床”活动的学习指导手册以及实践医院“早临床”活动实施细则。号召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补充与“早临床”活动相关的内容。从大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起积极到临床多看、多动手的观念,而并不是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明确实践医院及带习医生的职责,使“早临床”活动真正达到实施目的而不是流于形式。
(二)可将“早临床”活动推后到大二学年暑期开展。学校可以通过提前临床相关课程的学习帮助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多地掌握相关知识,但始终大一学生所能接纳的东西不多,自身理论知识有限。同时学校针对大一学年临床学生“早临床”实践活动的要求主要是了解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框架,而当今医疗资源不足、医患关系紧张,安排过多的大一临床学生到医疗机构进行“早临床”活动,有可能妨碍临床工作。了解医疗机构运行框架的要求完全可以与大二学年的“早临床”活动的要求相合并。
(三)应加强与医院的沟通。学校在针对学生暑期进行“早临床”活动的问题上,应该多与医院沟通,提高医院合作的积极性。而且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在医院“早临床”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学校还可以采取多到医院检查,制定学生“早临床”考核标准等措施督促“早临床”活动的顺利实施。我国现行的临床医学生教育是“回顾性”学习,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单纯地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转移,而“早临床”教育是“前瞻性”学习,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基础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相比于学校开设的一些理论课程,“早临床”活动这种实际的进入临床工作环境的方式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对临床学生将来适应复杂的临床环境也更加有益处,更能体现教育“知,情,意,行”的理念,对于临床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在我们针对临床一线执业医师的问卷调查中也显示,超过60%的临床执业医师认为自己带教的临床学生在结束“早临床”实践活动时在其责任感、学习兴趣、医患沟通技巧等方面都有提高。“教学相长”的意义也在“早临床”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一些非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真正带教学生的机会并不多,这种“早临床”活动使得一部分基层医院的医生有机会带教学生,这使得他们在给学生讲解临床知识、演示临床操作的同时,既提升自己的临床理论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其严谨的医疗作风。
总之,“早临床”活动这一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举措是我国现行体制下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必经之路。此次问卷调查中超过70%的临床学生表示“早临床”实践活动提高了他们对医学的兴趣,提升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对于增强其人际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帮助。“早临床”活动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其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实习或独立承担医疗工作储备必要的临床知识和经验。同时,能够让学生尽早地对医生这个职业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早临床”的教学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在今后,也必将逐渐成为主流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翠兰,汤曦,邓依凡,等.在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中实行“早期接触临床”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84-85.
[2]钟志宏,鄢俊,黄光生.对医学本科生开展“早临床”教学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23):20-21.
作者:杨晴;胡晓艳;张茂琳;宋思蓉;何晨嘉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