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栀子苷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范文

栀子苷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栀子苷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栀子苷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

摘要

为探讨栀子苷对甲型H1N1病毒的抑制效应,进行了相关体内外实验研究。体外实验中采用MTT法判定栀子苷对MDCK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帕拉米韦为阳性对照药,根据MTT比色值,观察栀子苷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MDCK细胞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s,CPE),计算不同给药方式(预防给药、直接灭活及治疗给药)及不同药物剂量干预下,栀子苷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抑制效率;体内实验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ICR小鼠,建立甲型H1N1流感病毒小鼠肺炎模型,比较栀子苷不同剂量干预下,小鼠肺指数、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小鼠存活率。实验结果显示,栀子苷的细胞毒性小,其TD50大于1040μmol/L;栀子苷在预防、直接灭活及治疗给药方式下,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MDCK细胞抗病毒EC50分别为91.90、96.25和87.68μmol/L,对CPE有明显抑制作用;栀子苷可显著降低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减轻肺组织炎症损伤、降低小鼠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间。实验结果表明,栀子苷在体外能有效抑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MDCK细胞的CPE,在体内能有效保护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小鼠肺部的攻击作用,可能为流感病毒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关键词

栀子苷;甲型H1N1流感病毒;细胞病变效应;抑制作用

2009年初,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北美地区爆发,随后迅速蔓延至多个国家和地区[1]。近年来,小规模区域性H1N1流感流行病例仍有出现,该毒株已成为人际间传播的主要流行性毒株之一。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主要有离子通道M2阻滞药(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药(扎那米韦、奥司他韦及帕拉米韦)。但由于流感病毒的自身易于变异的特点及其抗病毒药物广泛使用,耐药毒株不断出现,使之成为目前全球难以治疗的病原[2-3],因此,寻找并开发安全有效的抗流感药物已迫在眉睫。我国中草药自然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从中寻找高效、低毒、广谱的抗病毒成分,开发出能够应用于临床防治流感的新型药物很有意义。栀子苷(geniposide)系栀子提取物,为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相关研究证实,其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功能[4-9]。为探讨栀子苷对甲型H1N1病毒的抑制效应,进行了相关体内外实验研究,旨在为其临床防治流感病毒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

1.1细胞及病毒株马丁达比犬肾上皮(Madin-Darbycaninekidney,MDCK)细胞,江苏省疾病预防中心省级流感病毒参比实验室保存株,传代后使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A/Jiangsu/1/2009(NT0901),系江苏省疾病预防中心省级流感病毒参比实验室保存病毒株,复苏后由流感病毒的MDCK细胞分离法分离培养,测得血凝效价为28。

1.2药品和试剂栀子苷标准品(C17H24O10,Mr388.36,批号110749)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纯度≥97.5%。阳性对照药物为帕拉米韦(C15H28N4O4,Mr328.41,批号H20130029)购自广州南新制药有限公司,体外试验前用高纯水配制成0.6μmol/L的母液,过滤除菌后备用。D-MEM培养液(含有L-谷氨酰胺)、0.25%Trypsin-EDTA胰酶、TPCK-胰酶、7.5%牛血清白蛋白组分V、青、链霉素母液、胎牛血清(FBS)、HEPES缓冲液、PBS液、DPBS液(美国Gibco公司);四甲基噻唑蓝(MTT,上海怡成公司);二甲基亚砜(DMSO,美国Sigma公司)。细胞培养液为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溶液,细胞维持液则为不含血清,含有1%TPCK-胰酶的DMEM溶液。

1.3动物4~5周龄SPF级ICR雌鼠,体重为15±1g,购自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沪)2013-2016。

1.4仪器CO2培养箱(日本Yamato株式会社);倒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

2方法

2.1病毒组织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滴定用病毒培养液将病毒进行1∶10稀释成1×10-1、1×10-2、1×10-3、1×10-4、1×10-5、1×10-6、1×10-7、1×10-8、1×10-9、1×10-10共10个稀释梯度。以每孔3×104接种MDCK细胞于96孔细胞板中,37℃、5%CO2孵育24h,至细胞长成单层后,弃细胞培养液,接种每孔100μL稀释病毒液,每稀释度设4孔,并设正常细胞对照组。每日观察细胞形态,记录细胞病变程度。判定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ogeniceffect,CPE)指标:“0”表示无明显病变,“1”表示CPE为l%~25%,“2”表示CPE为26%~50%,“3”表示CPE为51%~75%,“4”表示CPE为76%~100%,每孔随机选择10个视野,将各个视野的CPE进行累计后计算均值,判定该孔的CPE。依据《国家流感中心标准操作规程》[10],72h后检测病毒的红细胞凝集滴度(HA,hemagglutination),采用Reed-Muench法[11]计算出病毒的TCID50。

2.2药物毒性测定将不同配比剂量的栀子苷分别加入细胞已长成单层的96孔培养板中,每孔0.1mL,每个剂量设4个复孔,设正常细胞对照4孔,置于37℃、5%CO2温箱内培养72h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PE法),同时弃培养液上清液,每孔加入新鲜配制的含5mg/mL的MTT溶液50μL,继续培养2~3h后,弃MTT上清液,以PBS液洗3次,每孔加DMSO150μL,轻摇5~10min,待紫色结晶完全溶解,以空白调零,自动酶标仪在570nm波长处测出细胞对照组和各实验组的吸收度。以对照孔为参照,计算各实验孔细胞的活力比值。

2.3MTT法测定CPE根据预试验确定药物浓度,栀子苷为260、130、65、32.5μmol/L,阳性药帕拉米韦为0.3μmol/L。每个药物浓度及正常细胞对照和病毒对照均设4孔细胞。病毒攻击量为100TCID50。栀子苷干预分3组进行:预防给药组,以含药培养液预先与细胞孵育24h,再以NT0901感染细胞;细胞外直接灭活组,药液与病毒液混合,置4℃作用24h后,加入细胞层;治疗给药组,以NT0901作用细胞2h后给予药物,连续观察3d,记录各孔CPE。病毒对照组细胞病变达“4”,且细胞对照组无病变时,确定为MTT比色的最适时间点,进行比色,调节酶标仪吸收波长为570nm,读取数据,计算病毒抑制率实验重复3次。

2.4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保护效应60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栀子苷试验设3个剂量组,分别为5、10及20mg/kg,另设帕拉米韦对照组(剂量:30mg/kg)、病毒感染对照及正常对照组;栀子苷及帕拉米韦给药方式为腹腔注射。小鼠予以3%水合氯醛麻醉后,除正常对照组予以无菌生理盐水50μL滴鼻外,各组均予病毒液50μL滴鼻。感染后24h后药物干预,连续给药至第6天,称重后处死小鼠,摘取全肺解剖称重,计算肺指数[肺指数=(肺重/体重)×100%];小鼠肺组织甲醛固定24h后,常规制成5μm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为比较病毒攻击后小鼠的存活情况,连续观察12d,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及病死数。

2.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和GraphPadPrism6统计软件处理,计量数据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资料比较采用ANOVA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病毒组织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依照国家流感中心标准操作规程[10],根据红细胞凝集试验结果,以Reed-Muench法计算出流感病毒株NT0901的TCID50为10-4.5。

3.2栀子苷对MDCK细胞的毒性作用不同配比剂量栀子苷与MDCK细胞共培养72h后,MTT法对各实验孔细胞活力进行测定并以对照孔为参照,计算各实验孔细胞的活力比值。实验显示,在32.5~1040μmol/L浓度范围各剂量栀子苷作用72h对MDCK细胞体外生长没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图1)。据此可以确认栀子苷对MDCK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TD50)大于1040μmol/L。根据此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11-12],本实验在研究栀子苷对流感病毒抑制作用时,确定栀子苷和帕拉米韦的母液浓度分别为260和0.3μmol/L。

3.3栀子苷对CPE保护作用的形态学观察病毒感染72h后,镜下可见病毒对照组细胞肿胀变圆、萎缩、聚集、破碎融解等CPE现象;正常对照组细胞均贴壁生长,边缘清晰、界限清楚、生长状态良好;栀子苷预防、直接灭活及治疗给药3组细胞形态未见发生明显变化;帕拉米韦组细胞亦未见明显变化。病毒对照组、正常对照细胞组、栀子苷不同给药方式组及帕拉米韦组的镜下形态观察见图2(栀子苷和帕拉米韦各组皆为母液)。

3.4MTT法测定栀子苷对CPE保护作用感染72h后,依Reed-Muench法计算出栀子苷预防给药、药毒混合及治疗给药组的EC50分别为91.90、96.25和87.68μmol/L,帕拉米韦EC50为0.122μmol/L,各组数据详见表1。根据MTT读取的吸收度,计算出不同给药方式、不同给药浓度下栀子苷对NT0901的病毒抑制率。结果显示,预防给药、直接灭活及治疗3种给药方式下,栀子苷对NT0901致CPE保护作用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结果见图3。

3.5栀子苷对NT0901感染小鼠后肺指数及存活率的影响在栀子苷及帕拉米韦干预小鼠NT0901肺炎第6天,各组的肺指数值结果显示:栀子苷5、10、20mg/kg剂量组小鼠的肺指数值均显著低于病毒组(P<0.05),但栀子苷3个剂量组间未见显著差异,见图4。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图5):病毒对照组小鼠肺脏出现典型间质性肺炎,支气管、细支气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和小叶间隔等肺间质充血水肿,正常肺组织结构消失,部分气管腔内可见渗出液及坏死组织,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在细支气管壁及其周围浸润;栀子苷5mg/kg治疗组炎症反应程度略轻于病毒对照组;栀子苷10、20mg/kg治疗组与病毒对照组比较,其炎症病理表现有明显减轻,与帕拉米韦组比较炎性损伤程度大体相近。小鼠感染NT0901后,其活跃度逐渐降低,表现为抱团聚集、竖毛、反应力下降等,病毒对照组于第4天开始出现死亡,至12d时小鼠存活率仅40%;栀子苷5mg/kg组小鼠于第5天开始出现死亡,至12d时存活率为60%;栀子苷10、20mg/kg组小鼠分别于第7天及第6天开始出现死亡,至12d时存活率分别为80%和70%,与阳性对照药帕拉米韦组(存活率80%)基本接近。所有各干预组与病毒对照组比较皆有显著差异(P<0.05),见图6。

4讨论

茜草科栀子树的成熟果实栀子,药食两用,其性味苦寒,有清热泻火、清凉解毒的功效,长期以来应用于热病心烦、目赤肿痛、消化道出血及扭挫伤等的治疗[13],甚至对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亦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4-18]。本研究在体外实验中将给药方式分为3组,治疗给药方式是模拟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用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预防给药方式则是模拟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前,用药物进行预防的过程;药毒混合作用组,则是试图观察栀子苷是否有直接灭活病毒的作用。药物的跨膜转运是药物进入体内过程的前提,也是其发挥活性所必需,贯穿药物在体内作用的整个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3种给药方式抑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CPE作用都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图3表明同一剂量组下尽管给药方式不同,但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导致的MDCK细胞病变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3种给药方式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并无明显差异。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初步推测:预防给药时,可能是栀子苷与MDCK细胞表面相关膜结构结合,从而影响H1N1流感病毒与细胞的受体结合,国内曾有研究[19]发现栀子苷可通过改善细胞膜流动性,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来发挥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本结果与此研究结论有一定吻合;治疗给药时栀子苷对CPE抑制作用,可能与栀子苷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核酸复制或复制后转录有关,韩静文等[20]研究认为栀子苷在MDCK细胞模型上表现为被动扩散,且不受P-糖蛋白的影响,还可能存在细胞旁路转运;直接灭活给药时,则有可能是栀子苷与H1N1流感病毒某些特定部位结合有关。尽管本研究结果提示3种方式皆有抑制CPE效应,但其具体相关机制有待深入探究。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气道上皮细胞后,单核-巨噬细胞被首先募集到感染附近激活,继而启动一系列炎性反应,释放前炎症因子及炎性介质,包括IL-1、6、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而这些细胞因子能进一步激活损伤内皮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等,释放氧自由基、溶酶体酶等介质,这些炎性介质相互促进,形成逐级放大的“瀑布样效应”,结果导致广泛的病理损伤,在肺部则表现为广泛的炎性渗出及肺水肿[21]。肺指数是反映肺炎性渗出及实变程度的重要指标,本研究观察到栀子苷治疗组肺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与阳性药帕拉米韦组相近。本研究结果表明,栀子苷能够减少小鼠H1N1流感肺炎模型的死亡率,提示栀子苷对H1N1流感肺炎小鼠有显著的保护效应,推测栀子苷可能在体内直接发挥了抗病毒作用,或是在保护小鼠病毒性肺炎的肺水肿及炎性因子“瀑布反应”方面发挥了相应作用。

总之,栀子苷在体外能有效抑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CPE,在体内则能有效保护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小鼠肺部的攻击作用,初步表明其可能为流感病毒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选择,但其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耘实 祁贤 卢协勤 刘星 冯旰珠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