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个性化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范文

个性化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个性化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个性化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后的血压控制情况、干预8周后的积极心理健康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简明应对方式问卷调查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应对方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的血压控制稳定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心理健康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应对方式评分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可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心理干预;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

高血压是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1]。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当患者血压控制不良时易出现焦虑不安、多疑及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不良心理、行为等因素作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之一,它的负面作用不亚于生物、理化所导致的疾病。研究表明,不良心理易导致病情反复发作、恶化等,甚至诱发脑卒中[2]。因此,在选择适当护理模式的同时,应针对老年人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择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53例,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6例作为观察对象,抽签法均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60~79岁,平均(68.37±10.34)岁,病程2~11年,平均(5.31±2.64)年;对照组中男26例,女27例,年龄61~80岁,平均(67.48±9.58)岁,病程2~10年,平均(5.42±2.53)年。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符合WHO1999年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经任何治疗的静息状态下舒张压≥90mmHg或(和)收缩压≥140mmHg[3];③患者无认知功能障碍,可正常交流者。排除标准:①年龄<60岁;②合并其他严重急、慢性疾病,恶性肿瘤者。本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核准后进行。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进行健康知识宣教,适当运动、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进行治疗,个性化护理模式包括:①建立个性化护理环境,护理人员尽最大努力与患者沟通了解,尽量满足患者就医环境与住院环境;②对护理人员进行院内个性化护理方案培训,并保证在日常护理中实施下去;③具体护理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干预、不良行为习惯护理干预、饮食指导、心理干预、用药护理、严密监测血压计各项指标,指导并督促患者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出院指导护理等。心理干预,主动告知患者疾病难以康复的根本原因,使患者了解疾病进程,树立信心,最大限度消除不良心理;培养患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效果评价。

1.3评价指标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采用积极心理健康量表(MHC-SF)、WHO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及简明应对方式问卷评分。MHC-SF评分:共14个条目,分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社会幸福感三个量表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好;WHO-QOL-BREF评分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独立性及生活信念6个方面,总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简明应对方式问卷包括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两个方面,共分20个条目,每个条目0~4分,由被调查者填写。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控制血压稳定所需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控制血压稳定所需时间为(8.76±1.52)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4.26±1.9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心理健康总分、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社会幸福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各纬度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干预后观察组的心理健康各纬度评分升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评分及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生活信念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评分及各纬度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提高,干预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总评分及各纬度评分升高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评分均不同程度升高或降低,干预后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升高降低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具有起病隐匿、病程漫长、需要长期服药及血压控制不易等特点[6],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在老年人群中更是发病率极高的常见病[7]。现代医学已证明,高血压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还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尤其是心理因素在该病中的影响越来越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8]。心理改变尤其是心理压力过大对血压的上升有显著影响,高心理压力者转变为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低心理压力者[9]。其次,老年患者存在其特殊性,如入院后遵医行为较差,容易忘记医嘱及按时规律用药等,导致血压控制不理想。而在高血压的治疗中,药物治疗仅是一种较为快捷和迅速的方法,且相当一部分患者伴随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故目前高血压的治疗方法趋向于综合性治疗方案[10],即个性化治疗方案。鉴于上述原因,本院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间开展了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治疗高血压老年患者,针对老年人群制定实施个性化护理和心理干预,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展、治疗及预后与人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与患者共同分析疗效不佳的原因,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根据患者不同需求保持舒适的治疗环境,督促患者严格执行医嘱,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疑虑及时给予疏导等。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控制血压平稳所需时间明显减少,这表明,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有效消除患者心理负担,病情得到快速有效控制。且治疗8周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应对方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多数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1-12]。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可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媛媛,张晓燕,张澜.认知行为集体心理咨询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1):13-18.

[2]刘淑芳.健康教育用于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12):1131-1133,1151.

[3]李冬云.综合护理干预预防老年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跌倒的效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5):588.

[4]苟荣,韩秀琴,王凤玲,等.太极拳运动联合纽曼系统保健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7):823-825.

[5]余利娜.个体化延续护理应用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10):122-123.

[6]刘甜,刘杏,李胜玲,等.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遵从行为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5):629-634.

[7]张瑞芹,朱丽丽,张会敏,等.个性化积极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6,37(11):1741-1744.

[8]隗洁,李倩.健康干预辅助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效果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29):4161-4163.

[9]刘冬梅,杜茜倩,李胜玲,等.家庭访视护理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遵从行为及家庭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77-80.

[10]娄丽萍.护理干预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34):88-89.

[11]李新辉,毛晓润,杜文娟,等.社区老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居家环境安全的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2):6372-6374.

[12]何皖,席峰,罗春燕,等.聚焦解决模式在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与生活质量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1):6238-6240.

作者:郑丽凌 单位:福建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