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研究范文

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核磁共振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技术(MRI-STIR)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例病理确诊,并行CT及MRI检查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以探讨MRI-STIR技术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精准性。结果:根据单个淋巴结判断MRI-STIR技术的敏感度为52.4%(22/42),特异度为88.8%(103/116),CT检查的敏感度为42.4%(14/33),特异度为86.4%(76/88),MRI-STIR优于CT检查(P<0.05)。结论:MRI-STIR技术可提高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精确性。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核磁共振成像;CT放射治疗

在肺癌综合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采用,其疗效取决于肿瘤类型、远处转移情况,特别是准确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是重要且可靠的治疗决策参考[1-3]。放疗高剂量照射范围包括非小细胞肺癌纵隔转移淋巴结,而高剂量累及野的照射范围是依靠高精准的影像检查方法划分的。随着各种放射技术的日新月异,核磁共振成像以其优秀的组织对比和多断面、多序列影像等特点,在临床中获得大范围的使用。其中核磁共振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技术(MRI-shortinversiontimeinversionrecovery,MRI-STIR)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的运用显示出使人振奋的效果[4-8]。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1例经病理确诊,并行CT及MRI检查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以探讨MRI-STIR技术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精确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初治病理明确诊断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1例,男性8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55岁(39~60岁);其中鳞癌8例,腺癌13例。

1.2检查方法

患者术前同时行增强CT和MRI检查(MRI检查包括T1WI(SE)、T2WI(FSE)及STIR序列),扫描层厚5mm,影像医师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阅读CT和MRI检查,判断每名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扫描中纵隔淋巴结短径≥10mm作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标准)。然后行肺癌根治术,术中完全清扫纵隔淋巴结,并将检出的淋巴结按不同纵隔分区标记后,送病理科行病理检查。

1.3资料分析和处理

病理确诊的转移纵隔淋巴结为金标准,重点检测CT扫描和MRI-STIR序列淋巴结转移情况。敏感度与特异度整体比较,运用拓展的配对资料McNemar检验,对敏感度与特异度整体进行比较,做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

21例患者中MRI-STIR发现淋巴结138个,CT发现淋巴结121个,MRI-STIR比CT多发现11个(表1-2)。

2.2根据单个淋巴结分析与CT诊断比较

CT诊断的敏感度为42.4%(14/33)、特异度为86.4%(76/88)、诊断优势比为6.3、阳性似然比为3.1、阴性似然比为0.49(表1);MRI-STIR诊断的敏感度为52.4%(22/42)、特异度为88.8%(103/116)、诊断优势比为8.9、阳性似然比为4.7、阴性似然比为0.53(表2)。对两种方法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的不同进行统计学计算(表3-5),结果提示CT和MRI-STIR两种方法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整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3);接着再对灵敏度、特异度分别进行检验,结果提示CT和MRI-STIR诊断的敏感度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4),MRI-STIR优于CT;CT和MRI-STIR的特异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5)。综合上述结果显示,根据单个淋巴结分析MRI-STIR序列优于CT检查。

2.3根据不同纵隔淋巴结分区分析与CT诊断比较

CT诊断的敏感度为56.5%(13/23)、特异度为75.0%(30/40)、诊断优势比为6.3、阳性似然比为3.9、阴性似然比为0.58(表6);MRI-STIR诊断的敏感度为57.1%(16/28)、特异度为75.0%(33/44)、诊断优势比为4、阳性似然比为2.28、阴性似然比为0.57(表7)。对两种方法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的不同进行统计学处理(表8-10),结果显示CT和MRI-STIR两种方法敏感度+特异度整体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8);接着再对灵敏度、特异度分别进行检验,结果显示CT和MRI-STIR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表9-10)。综合上述结果显示,根据不同纵隔淋巴结分区分析MRI-STIR序列较CT检查并无明显优势。

3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只要是CT扫描中纵隔淋巴结短径≥10mm即确定为转移性淋巴结,阳性的淋巴结均画入照射靶区。然而CT评估的标准是大小和定位[9,10],考虑到小淋巴结也可能是恶性的;很明显,CT对分期是不够的。明显达不到临床上判断转移性淋巴结照射范围的要求,治疗实践中需要精确度更高的工具,来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病患是否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近年来,各种放射技术的日新月异,核磁共振成像以其优秀的组织对比和多断面、多序列影像等特点,在临床中获得大范围的使用。其中MRI-STIR技术,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应用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效果[11-15]。MRI-STIR是一种抑脂技术,它先释放一个180度反转脉冲,脂肪组织纵向磁化矢量过零点时再释放90度脉冲,抑制掉了脂肪组织出现不了磁共振信号,而增强了水的磁共振信号。由此MRI-STIR抑制脂肪信号更加明显,对病变的敏感度高可达100%,同时受磁场均匀性影响小[16]。MRI-STIR在抑制脂肪信号的同时,能够强化淋巴结信号与周边结构信号之间的差异,特别在富含组织处,有助于发现增大的淋巴结。笔者研究显示根据单个淋巴结分析MRI-STIR诊断的敏感度为52.4%(22/42),特异度为88.%(103/116),CT检查的敏感度为42.4%(14/33),特异度为86.4%(76/88);说明MRI-STIR诊断的精确性高于CT检查;而根据单个患者淋巴结分区分析发现MRI-STIR诊断的敏感度为57.1%(16/28),特异度为75.0%(33/44),CT检查诊断的敏感度为56.5%(13/23),特异度为75.0%(30/40),提示MRI-STIR与CT检查无明显差别,与目前多个研究结果相似[17,18]。而与PET-CT比较,SommerG等[15]研究中共纳入同时行PET-CT和MRI-STIR患者共3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个淋巴结组转移受累敏感性:MRI44%,PET/CT47%;个别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的特异性:MRI93%,PET/CT96%;单个淋巴结组的评估准确性:MRI85%,PET/CT88%。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上与PET/CT具有可比性,MRI-STIR技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不弱于PET-CT技术。因此在确定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时,同时参考CT和MRI-STIR勾画纵隔转移淋巴结,有利于进一步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精确度,将会比单独参考CT勾画纵隔淋巴结减少转移淋巴结遗漏在放射治疗靶区外的情况,由此可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控制疗效。目前,国外相关研究报道均揭示,MRI-STIR技术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是否有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良好的使用远景。MRI-STIR技术亦有其缺点,对于信号抑制的选择性较低,不能应用增强扫描,同时其检测时间较长。现阶段临床实践还以纵隔淋巴结短径≥10mm作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标准,但对于短径小于10mm的纵隔肿大淋巴结要明确辨别其性质,能否使用MRI-STIR技术进行诊断笔者将进一步研究。亦可考虑结合动态调强,利用其动态曲线的变化规律,来辨别良性或恶性淋巴结[19-21]。随着技术发展,MRI-STIR技术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精确性将继续提升,为MRI-STIR技术更普遍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照射范围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作者:刘颖新 黄向阳 潘琪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