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研究范文

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黔南地区苗汉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97例,按民族分苗族组50例,汉族组47例,比较两民族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危险因素。结果苗族组50例中腋窝淋巴结转移者24例,转移率为48.00%;其中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neu型和Basal-like型转移率为42.11%、53.33%、25.00%和58.33%。汉族组47例中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例,转移率为31.91%;其中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neu型和Basal-like型转移率为31.25%、38.89%、0.00%和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民族、妊娠次数、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脉管浸润、ER、HER2/neu和Ki67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民族、妊娠次数、组织学分级、ER和Ki67为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黔南地区苗、汉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有差异,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民族、妊娠次数、组织学分级、ER和Ki67。

关键词:

乳腺癌;肿瘤转移;腋窝淋巴结;苗族;汉族;影响因素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的发病率以5%~20%的速度上升,呈逐年增加趋势,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1-2]。以往研究表明,乳腺癌发病及临床病理特点存在民族差异[3-5]。同时,研究证实乳腺癌是以腋窝淋巴结为主要转移途径且淋巴结转移较早的恶性肿瘤,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影响乳腺癌患者分期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或放疗的依据[6]。苗族是黔南地区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14.24%。为了解黔南地区苗族和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对黔南地区苗族和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黔南地区苗族和汉族乳腺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选择手术方式、估计预后及选择正确辅助治疗方式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6月-2015年6月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医医院普外科初治T1期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女性乳腺癌患者97例,按民族分为苗族组50例,年龄28~78岁,平均(46.24±7.6)岁;肿瘤大小0.9~1.8cm,平均(1.61±0.23)cm;手术行根治术22例,改良根治术28例。汉族组47例,年龄27~77岁,平均(46.78±6.8)岁;肿瘤大小0.8~1.6cm,平均(1.54±0.27)cm;手术行根治术21例,改良根治术2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手术前均未行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乳腺癌手术治疗采用乳腺癌根治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范围为第一~三站水平。术后根据患者临床病理及分期辅助以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

1.2.2临床相关因素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表格进行临床和病理资料收集,包括年龄、民族、初潮年龄、妊娠次数、月经状态、初产年龄、母乳喂养情况、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脉管浸润、肿瘤家族史等。

1.2.3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检查每例患者手术后取淋巴结≥10个送病理科,检查腋窝淋巴结有无乳腺癌转移情况。

1.2.4分子标记物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neu和Ki67的表达情况(单克隆抗体由武汉博生能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3结果判断ER和PR阳性指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10%者;HER2/neu免疫组化染色0或1个加号者被判定为阴性,“+++”者为阳性;Ki67阳性为胞核内有棕黄色颗粒,阳性细胞≥10%者。根据ER、PR、HER2/neu和Ki67检测结果,按照文献[7]可将乳腺癌分为4个亚型。①ER和(或)PR阳性,HER2/neu阴性及Ki67≤14%为LuminalA型;②ER和(或)PR阳性,HER2/neu阴性或HER2/neu阳性,但Ki67>14%为LuminalB型;③ER和PR阴性,但HER2/neu阳性为HER2/neu型;④ER、PR和HER2/neu全部阴性为Basal-like型(三阴性乳腺癌)。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临床及病理可能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影响因素先采用单因素分析(Pear-sonχ2检验),再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因素比较见表1。苗族组年龄、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时间及妊娠次数分别与汉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初潮年龄和肿瘤家族史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病理因素比较苗族组组织学分级和脉管浸润分别与汉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苗族组50例中腋窝淋巴结转移者24例,转移率为48.00%。其中腋窝淋巴结转移1~3个者13例,占54.17%;淋巴结转移4~9个者6例,占25.00%;淋巴结转移≥10个者5例,占20.83%。汉族组47例中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例,转移率为31.91%。其中腋窝淋巴结转移1~3个者10例,占66.67%;淋巴结转移4~9个者3例,占20.00%;淋巴结转移≥10个者2例,占13.33%。两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P<0.05)。

2.4两组患者乳腺癌分子分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苗族组患者中LuminalA型19例,转移率42.11%(8/19);LuminalB型15例,转移率53.33%(8/15);HER2/neu型4例,转移率25.00%(1/4);Basal-like型12例,转移率58.33%(7/12)。汉族组患者中LuminalA型16例,转移率31.25%(5/16);LuminalB型18例,转移率38.89%(7/18);HER2/neu型3例,转移率0.00%(0/3);Basal-like型10例,转移率30.00%(3/10)。两组乳腺癌分子分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8,P<0.05)。

2.5两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有腋窝淋巴结转移为因变量(0=否,1=是),以年龄、民族、初潮年龄、妊娠次数、月经状态、初产年龄、母乳喂养情况、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脉管浸润、肿瘤家族史、ER、PR、HER2/neu和Ki67等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民族、妊娠次数、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脉管浸润、ER、HER2/neu和Ki67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将以上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P=0.039)、妊娠次数(P=0.017)、组织学分级(P=0.000)、ER(P=0.003)和Ki67(P=0.002)为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3讨论

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最主要的部位,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是确定乳腺癌分期及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一直是乳腺癌手术的最主要的手术方式之一,彻底清除的腋窝淋巴结可以提供准确的病理分期并有利于判断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汉族T1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31.91%,与文献报道相近[8],但苗族T1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达48.00%。可能与苗族遗传背景及BRCA1易感基因突变不同,表现出不同生物学特性,造成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的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9-1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民族、妊娠次数、组织学分级、ER和Ki67为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文献报道[11],妊娠次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关系,妊娠次数越多,腋窝淋巴结的转移越容易。本研究结果显示,妊娠次数≥4次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几率明显增加,妊娠次数作为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可能与患者乳腺经历长时间雌激素影响,多次乳腺发育造成淋巴结管增生更为明显,淋巴管道更为通畅与密集,更利于淋巴液和肿瘤细胞的回流有关[7,10-11]。本资料中苗族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同期汉族患者,可能与苗族女性妊娠次数多于汉族有关。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作为乳腺癌重要的预后因素一直受到肿瘤学家的重视,组织学分级越低,肿瘤恶性程度越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高,预后越差。本研究结果不管是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是影响黔南地区苗、汉民族女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与文献报道相符[12]。乳腺是雌激素的靶器官,ER是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存在的性激素受体,当乳腺细胞发生癌变时,乳腺癌细胞可全部保留或部分保留ER表达,也可部分丢失或全部丢失ER表达,ER阳性的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较为敏感。Ki67是在增殖细胞中表达的一种核抗原,是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最为可靠的指标。研究发现[13]乳腺癌中Ki67的阳性率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与组织学分级、ER表达等临床相关指标结合可作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指标。本组资料显示不管是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发现ER表达和Ki67与黔南地区苗、汉民族女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黔南地区苗、汉族女性乳腺癌分子分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差异性,这可能与苗、汉两民族间分子分型的分布不同,导致其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不同有关。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在相同T1分期情况下苗族女性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妊娠次数较多可能是其主要因素。因此,在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加强乳腺健康、保健知识教育、适度生育、提供妇女保健意识、做好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作用。同时,对黔南地区苗、汉民族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在临床上针对苗、汉民族女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预警、制定预防措施及制定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连英,丁辉,刘丽,等.1996-2006年北京地区女性常见肿瘤筛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396-3398.

[2]石建伟,唐智柳,菜美玉,等.2008-2012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流行状况的系统综述[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0):1622-1626.

[3]高飞,王佳,刘欣,等.云南省乳腺癌生存情况的种族差异[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778-779.

[4]成芳,张茜,刘卫华,等.新疆2019例汉族、维吾尔族乳腺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10,37(1):1312-1314.

[5]丁锦辉,黄先国,于冰,等.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18(8):550-552.

[6]陈先有,陈玉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部分腋窝淋巴结清扫的远期疗效分析[J].中国基础与临床,2009,16(7):527-530.

[7]GoldhirschA,WoodWC,GoatesAS,etal.Strategiesforsubtype-dealingwiththediversityofbreastcancer:highlightsoftheStGallenInternationalExpertConsensusontheprimarytherapyofearlybreastcancer2011[J].AnnOncol,2011,22(8):1736-1747.

[8]廖瑜鹏,徐兵河.118例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7,29(8):615-618.

[9]Stoppa-LyonnetD,AnsquerY,DreyfusH,etal.Familialinvasivebreastcancers:worseoutcomerelatedtoBRCA1mutations[J].JClinOncol,2000,18(24):4053-4059.

[10]KennedyRD,QuinnJE,MullanPB,etal.TheroleofBRCA1inthecellularresponsetochemotherapy[J].JNatlCancerInst,2004,96(22):1659-1668.

[11]方芳,吴佩,茆家定.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6):2675-2676.

[12]CornwellLB,McMastersKM,ChagparAB.Theimpactoflympho-vascularinvasiononlymphnodestatusinpatientswithbreastcancer[J].AmSurg,2011,77(7):874-877.

[13]FalcoM.Proliferationindexanditsprognosticvalueinductalbreastcarcinoma[J].AnnAcadMedStetin,2009,55(1):22-30.

作者:李季冬 赵苏萍 沈振华 王德秀 于峰 王齐发 单位: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