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口腔医学标准化病人教学讨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现代临床医学教育是以培养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优秀医生为目的,所培养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扎实的医学知识,更应具有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及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往往使学生基础知识很牢固,但缺乏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胜任不断发展的临床实践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因此探索更为先进的临床前实习教学模式成为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高素质临床医生的关键,也是摆在医学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2008年以来,本教研室引入学生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教学模式,对儿童口腔医学临床前课间实习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处于第四学年度的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学生在该学年进行各门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学习和课间实习(即实习课程),其中儿童口腔医学这门课程的课间实习为8学时/人。选择中国医科大学91期和92期共4个班,120人为研究对象。每学年随机选择一个班进行标准化病人教学(SP组),另1个班进行传统讲授教学(讲授组),每组各60人。
1.2研究方法
1.2.1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选择SP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3名为SP受培训对象,选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儿童口腔医学》教材中的牙齿发育异常疾病、牙体牙髓疾病和牙齿外伤等3个不同章节的典型病例内容,由培训教师进行相应病例SP培训。典型病例分别为第二前磨牙畸形中央尖;乳磨牙牙髓炎;上中切牙冠部折断。每个病例设计合理的、有诊断意义的病史、症状,并配有预先收集的相应病种的临床辅助检查资料(如放射线牙片),乳磨牙以第一恒磨牙代替。SP培训的内容包括:1)要求SP受培训对象掌握典型病例的相关基本知识;2)要求SP受培训对象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正确地描述病史、症状,避免使用专业医学术语,并能较好配合口腔临床检查。3)SP受培训对象只是描述病史,并不模拟疾病发作的过程。
1.2.2学生标准化病人教学实施具体方法SP组:先设计培训每一学年SP组中的3名学生标准化病人,公布标准化病人教学章节,布置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及图书馆资源进行预习。将SP组其余27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分为3个组,每组9人,分别对SP受培训对象进行病史采集、口腔检查、诊断及治疗计划,最后由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幻灯,以典型病例为中心归纳、讲解相关知识,共进行4学时SP教学。讲授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应用讲授、板书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3学时的课堂讲授,最后1学时观看多媒体教学幻灯片。
1.2.3教学效果评估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均进行有关该课间实习课程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分别涉及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对教师满意度、学习效果、对课间实习课程的意见及建议等方面,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本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由学生自行填写,禁止讨论,集中发放,当场收回,进行整理分析。试卷考试:两组学生进行试卷考试时选用同一份试卷,包括牙齿发育异常疾病、牙体牙髓疾病和牙齿外伤等3个章节的考核内容,含有基础知识试题和病例分析试题两大类。各章节的基础知识试题考察知识点占40%,病例分析试题考察知识点占60%。对2组学生的试卷成绩进行比较分析。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进行χ2检验,对学生试卷成绩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SP组学生对本课程感兴趣的比例明显高于讲授组(P<0.01);SP组80%以上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模式提高了与患者沟通能力及临床诊疗能力,显著高于讲授组的调查结果(P<0.01)。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对课间实习课程提出如下建议:在课间实习课程中增加门诊实践教学比例,有更多机会接触患儿,亲自进行问诊、查体;希望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同时,多介绍本学科先进前沿进展,扩展知识广度等等。
2.2学生的试卷成绩分析对试卷中基础知识考核结果,SP组与讲授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而病例分析试题部分,SP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讲授组学生(t=17.78,P<0.01),见表2。
3讨论
进入临床前的课间实习教学是在校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医学理论知识向临床操作技能过渡的关键一步。国外先进的临床医学教育理念提示: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少灌输式教学的比例,教育中心由施教者变为学习者;评价学习效果,也应由刻板的试卷答题转变为能启发学生主动思维、考察临床应变及分析能力的方式[1]。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应尽早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病人。但儿童口腔医学面对的患者群体为儿童,存在表述能力及配合能力差、牙科焦虑情绪重、具有抵触心理从而不能积极配合等问题。再加之本科生近年扩招,教学资源有限等现实问题,所以,本科生进入临床前的儿童口腔医学课间实习教学一直是我国口腔医学院校面临的教学难题。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是指非从事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培训后扮演病人,根据自己感受记录并评估医生的操作技能,为医学生提供练习临床技能的机会,同时也为评估提供可靠依据[2]。SP教学费用相对低廉,可以缓解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克服病人不配合、不可重复等缺点[3]。SP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标准化病人的培训。本教研室选用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培训对象,具有如下优势:1)标准化病人由尚未进入临床实践的学生自愿担当,具有易于获得、培训便捷、学生兴趣足、热情高等特点。2)学生经培训成为标准化病人,是其对该种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原则的学习过程。在扮演病人的同时,自己也收益匪浅;同时可以更好地达到模拟教学的效果[4]。3)学生标准化病人的非权威性,使实验组学生敢于与其交流,并提出质疑,从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反馈给教师,利于解决问题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们认识到书本知识与临床诊疗能力之间的差异,希望通过进入临床前的课间实习教学增加与实际临床工作接触的机会,亲自进行问诊、查体,而不是单纯的见习观摩。在SP教学中,学生、标准化病人和教师间是互动的,模拟真实的诊疗过程。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与传统讲授方法相比,学生认为标准化病人教学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习积极性更高,增强了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实际诊疗水平,为临床实习奠定基础。试卷分析表明,在相应单元的基础知识试题部分,2组间成绩无明显差异;而在病例分析试题方面,SP组学生成绩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因此,笔者认为SP教学并没有减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本研究也发现了SP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SP不能完全逼真准确地模拟所有症状和阳性体征,对于实际病人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多变性表现不足,尤其是对儿童乳牙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模拟不足,在某些病例设计选择上有所限制,仍需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