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穴位神经治疗仪干预产后盆底康复研究范文

穴位神经治疗仪干预产后盆底康复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穴位神经治疗仪干预产后盆底康复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穴位神经治疗仪干预产后盆底康复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干预产后盆底康复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号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前排空大小便,平卧位,双腿弯曲,将治疗头置入阴道内5~7cm,电流不超过50mA,以患者感到盆底肌产生非自主收缩为宜,循序渐进,频率脉宽和生物反馈根据病情并调整,30min/次,2次/周,连续治疗5周为1疗程。治疗组30例穴位埋线治疗10天1次,3次/疗程;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同对照组。观测临床表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评分、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5周),判定疗效。[结果]盆腔器官脱垂程度评分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正常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干预产后盆底康复,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关键词: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穴位埋线;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盆腔器官脱垂程度评分;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随机平行

对照研究产后盆底肌松弛[1]是女性产后常见盆底功能障碍,发病与年龄、产次、新生儿体重、孕周等有关,可导致压力性尿失禁、便秘、性功能障碍等,调查发现,近一半女性在产后会有不同程度盆底肌功能障碍,不利于产后恢复。随着观念的改变,产后盆底肌恢复逐渐受到患者和临床医生重视,临床以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为主要手段,治疗较为不便,恢复时间较长。我们使用穴位埋线配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干预产后盆底康复,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在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选择门诊患者。

1.2纳入标准

①年龄25~40岁。②盆底肌肌力不足3级。③单胎足月妊娠。④产后超过42d。⑤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①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②泌尿系手术史、阴道流血。③神经肌肉病变。

1.4随机分组

纳入病例按就诊顺序号方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

1.5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2]。①盆底肌难以在需要时间内完成收缩;②Ⅰ类肌纤维肌力诊断标准:以6s内可用40%以上最大力持续收缩时间为标准,其中0级:持续0s,Ⅰ级:持续1s,Ⅱ级:持续2s,Ⅲ级:持续3s,Ⅳ级:持续4s,Ⅴ级:持续5s;③Ⅱ类肌纤维肌力诊断标准:以“15s内可用最大力收缩1s,间隔2s重复收缩1s”完成次数为标准,其中0级:0次,Ⅰ级:1次,Ⅱ级:2次,Ⅲ级:3次,Ⅳ级:4次,Ⅴ级:5次,≤Ⅲ级为异常。

1.6治疗方法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均连续治疗5周为1疗程,穴位埋线3次每疗程。

1.6.1对照组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前排空大小便,平卧位,双腿弯曲,将治疗头置入阴道内5~7cm,电流不超50mA,以患者感到盆底肌产生非自主收缩为宜,循序渐进,频率脉宽和生物反馈根据病情并调整,30min/次,2次/周,连续治疗5周为1疗程。

1.6.2治疗组穴位埋线,取子宫、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常规消毒穴位处,取7号注射器针头作为套管,将针灸针去头作为针芯,将000号羊肠线1cm放入针头内,后接针芯,刺入相应深度后,通过针芯将羊肠线埋入,接着迅速拔出针头,用药棉签对穴位处止血。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同对照组。

1.7观测指标

盆腔器官脱垂程度评分、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不良反应。

1.8疗效判定

治疗1疗程(5周),判定疗效。盆腔器官脱垂程度评分参照POP-Q分级[3],0级(0分):无脱垂;Ⅰ级轻度(1分):宫颈距处女膜缘<4cm或低于坐骨棘水平,但未达到处女膜;Ⅰ级重度(2分):宫颈达到处女膜缘,于阴道口可见;Ⅱ级轻度(3分):宫颈已脱出阴道口,但宫体尚在阴道内,Ⅱ级重度(4分)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外;Ⅲ级(5分):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于阴道外。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采用生物反馈盆底刺激治疗仪评定,分0~5级,3级(含)以上为正常。

1.9统计分析

专业统计人员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基线资料

纳入样本60例均为我院2017年6月16日至2018年12月31日门诊患者,其中治疗组年龄25~40岁,平均(34.4±3.6)岁,孕周38.7~39.5周,平均(39.14±2.31)周,新生儿体重2.3~4.3kg,平均(3.26±0.28)kg,顺产19例,剖腹产11例,对照组年龄26~40岁,平均(35.6±3.3)岁,孕周38.5~39.2周,平均(39.16±2.33)周,新生儿体重2.2~4.5kg,平均(3.34±0.30)kg,顺产18例,剖腹产12例,两组患者年龄、生产方式、孕周、新生儿体重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2.2盆腔器官脱垂程度评分

治疗1疗程(5周),盆腔器官脱垂程度评分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3Ⅰ类肌力、Ⅱ类肌力疗效

治疗1疗程(5周),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正常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不良反应

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盆底肌肉是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是一个复杂的支持系统,可维持阴道、尿道、直肠、膀胱及子宫等脏器的正常位置,并可起到维持相应器官功能的作用。妊娠期增大的子宫会压迫髂静脉,导致盆底肌组织供血供氧不足,妊娠过程中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持续升高,导致盆底肌韧带松弛,盆底肌纤维逐渐扩张伸展,分娩后扩张伸张的肌纤维无法短时间内恢复,故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盆底肌肉松弛。盆底肌功能障碍是常见的产后综合征,与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腔结构和功能改变等有关,主要表现为盆底肌松弛,脏器下垂,肌力下降及尿失禁等[4]。产后盆底肌肌肉松弛可导致尿失禁、便秘、痔疮、脏器下垂等,影响产妇身体健康,且由于妊娠及分娩前后的心理身体变化,多数产妇在产后存在抑郁焦虑情况,若尿失禁等临床表现得不到有效缓解可能会加重产妇心里负担,造成不良后果[5]。目前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以恢复盆底肌力为主要原则,通过刺激盆底肌,使盆底肌进行自主收缩,增加肌力,提高收缩力。手术疗法以纠正解剖结构异常为主,但考虑到哺乳及产后体质虚弱等因素,手术疗法不宜被患者接受[6-7]。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通过电信号模拟生物刺激,准确引导Ⅰ类、Ⅱ类肌纤维,并通过不同的模式设定区别训练,将盆底肌主动训练与被动训练相结合,增加肌力,对改善产后盆底肌松弛具有一定疗效,从而起到治疗作用[2]。本研究观测指标盆腔器官脱垂程度评分、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等均为盆底肌松弛所导致的常见症状,也是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盆腔器官脱垂主要是子宫及宫颈,根据POP-Q系统分为三级,本研究将不同程度的脱垂予以评分,更能准确的反应治疗前后子宫的位置变化。由于盆底肌综合征的原因,产妇阴道可出现无自主收缩情况,通过刺激后观测阴道的收缩肌力情况可以反应治疗效果的优劣。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灸理论上发展而来的,操作简单,除利用腧穴功能外,埋入的羊肠线可长久保持针灸的刺激作用,对胃脘痛、肥胖、腹痛等多种疾病具有显著优势[8],本研究将穴位埋线疗法引入产后盆底康复的治疗中,取子宫、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其中子宫穴为经外奇穴,具有调经理气、升提下陷的作用,足三里可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气海可补气益肾、涩精固本,子宫、气海、足三里是治疗子宫脱垂的常用组合。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效,同时可调养冲任二脉,三阴交肝经、脾经、肾经三条阴经交会穴,能够同时调养肝、脾、肾,刺激三阴交能够补脾化湿、强肾固肾、调肝养血,此二穴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穴位。王小云等[9]随机平行对照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轻中度SUI女性患者分为盆底肌训练组30例予以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电针观察组30例予以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电针,埋线观察组30例予以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电针及穴位埋线治疗,连续治疗6周,1h漏尿量、ICI-Q-SF评分电针观察组、埋线观察组显著优于盆底肌训练组,电针观察组与埋线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电针或穴位埋线联合盆底肌训练均能有效改善轻中度SUI控尿能力,远期康复疗效较好。李永志等[10]以标准化盆腔紧固术加穴位埋线治疗盆底松弛综合征64例,结果57例症状完全消失,7例明显改善。认为穴位埋线可缓解神经损伤引起的症状,缓解疾病进展,对改善会阴坠胀等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显示盆腔器官脱垂程度评分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正常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穴位埋线联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可有效提高盆底肌肌力,改善盆腔器官脱垂,促进阴道收缩,与上述结果较为一致。综上,穴位埋线联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肌松弛,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冯淑娜,练滔阳.产后妇女盆底肌功能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1):5449-5451.

[2]刘春旺,陈林香,洪莉,等.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的疗效评价[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5):794-797.

[3]孙秀丽.POP-Q分期系统临床应用体会及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33(10):11-14.

[4]刘平.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5]左玲,凌桂凤,任卫娟,等.产后盆底肌肉松弛症的康复治疗之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97.

[6]马向英,刘艳慧,吕英璞,等.不同盆底肌肉康复术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及对肌力、疲劳度和POP-Q分度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8,40(11):128-130.

[7]梁日新.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6(1):53-55.

[8]任晓艳.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4,19(12):757-759.

[9]王小云,马艳,李进华,等.电针或穴位埋线联合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8):615.

[10]李永志,王海明.盆腔紧固术+穴位埋线治疗盆底松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7):1891-1892.

作者:罗晓丹 林少梅 单位: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