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空中医学急救制度建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谭映军罗皓王魁英刘曦单位:成都军区总医院医务部
要素组成与设置
1指挥系统以军队为主,建立军地一体的指挥中心,这个中心有权利调动区域内各种医疗救治力量,重点是调动空中运输工具,包括直升机及预警机,并对各种救援力量根据现实需求进行合理的调配。
2区域性医疗救护中心依托国家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军地三甲医院建立。绝大多数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均具备较强的综合救治能力,完全能够承担救治任务,这些医疗救护中心应设置直升机停机位置。
3运输工具考虑到区域性医疗救护一般以省会或中心城市为基点,救治半径一般在300千米内,建议采用直升机为主要运输工具,虽然运量小,但是对机场及其他飞行条件需求较固定翼飞机有极大优势,这在汶川地震伤员的转运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应验。
4空中救护力量区域性医疗救治中心均建立相应的组织,一般配置10~15个空中救护小组,确保随时待命,并配备急救设备,空中救护小组由一名医师、一名医助、一名护士组成,每个小组配备便携式呼吸机、吸引器、监护仪、除颤设备、麻醉手术器械及微量注射器,确保伤员空运途中生命体征维护及急救。
5现场救援和分类医师参与现场救援的医师除救治伤员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简单的伤情评估。把握空运后送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明确伤员转送的先后顺序,标准可参照国际惯例。
运行管理
1参照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符合自己特色的标准工作流程按照后送直线距离的远近分为短途空中后送(Intra-theaterAE)和长途空中后送(Inter-theaterAE)两类。直线距离在50~300千米采用短途空中后送方式,目的是抢救生命,保全肢体,要求患者重要的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医务人员随行监护、救治。
运输工具可采用旋转翼飞行器。直线距离大于300千米采用长途空中后送方式,应建立严格的患者病情筛选指标,运送工具应配备针对性强、便捷、先进的医疗设备,长途空中后送医务人员救治水平的高低是确保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运输工具多采用固定翼飞行器与民用飞机。
2人员的编组根据体系的运作特点,重点是两类医师和三类空运小组的组建。两类医师是指注册空运外科医师(ValidatingFlightSurgeon,VTS)和急救医师(ReferringPhysician)。注册空运外科医师在整个系统中起核心作用,隶属于空运指挥中心,或受空运指挥中心派遣。急救医师在整个系统中主要负责伤员空运前的医疗救治及准备工作,特殊情况下承担空运外科医师的工作。两类医师从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医务人员中抽组,并由指挥中心组织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证,并实现独立的战备值班。
三类空运小组指空运联络小组(LiaisonTeam)、空运医疗小组(AreomedicalCrew)、重症监护小组(Criti-calCareAirTransportTeam,CCATT)。空运联络小组由2~3人组成,包括空运护士、空运医助及通讯保障人员,一般配置在固定翼飞机上,协助医师做好伤员空运途中医疗救治的辅助工作。空运医疗小组由3名医疗技术人员与2名护士组成,根据伤员伤情及数量,人员还可以增加,1名护士任医疗组长,部分职能与联络小组相似,重点对伤员进行护理及监护。这个小组一般不配置医师,即使有也仅负责伤员的医疗救治工作。
重症监护小组由1名重症监护医师,重症监护护士及心肺复苏技师组成,主要目的是确保空运过程中重症伤员的医疗救治。三类空运小组医师从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医务人员中抽组,并由指挥中心组织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证,并实现独立值班。
3人员的培训人员的培训途径首先是在学历教育中设置相关课程,所有医务人员对相关知识有一个基本了解;其次是在职教育,利用军医大学的平台对相关人员进行轮训;再次是短期集训,每年对承担任务的单位人员进行强化训练。
4带实战色彩的演练演练的主要目的是监督体系内各部门对工作流程执行力度,要求做到保障及时、反应能力强,使体系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战备状态,能为体系内任何伤员提供及时和持续的治疗。通过演练检验流程中的缺陷,并逐步完善,演练部门间协调,及各类空运小组的处置能力。整个演练以实战为背景,事先设置事件类别、地域、伤员、伤情,这些情况在演练前对各参演单位均保密,并明确时间节点,保持通讯畅通。演练开始,急救小组到达现场后,导演组公布伤情,现场对其救治措施、程序做出评判。重伤员进入医疗后送环节后,医疗检查官随同空中救护小组上直升机,在机上模拟各种情况,例如血压下降、呼吸骤停等等,评估其处置措施;到达区域性医疗中心后,评估伤员交接及到医院后的处置。
讨论
区域性空中医疗救护是外军、国际维和应用广泛,并经实战检验的比较成熟的救护方式。能够对伤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护,能成功降低伤残率、伤死率,最大限度保护战斗力。近年来国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经验也证实,区域性空中救护体系的建立是提升国家和军队急救医学水平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