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抗精神病药物致肥胖治疗研究范文

抗精神病药物致肥胖治疗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抗精神病药物致肥胖治疗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抗精神病药物致肥胖治疗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6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n=73)与对照组(n=73),对照组采用假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6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血脂指标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身BMI、体重、各项血脂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穴位埋线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病症,减轻药源性肥胖患者体重量、BMI,促进血脂恢复正常。

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穴位埋线;身体质量;副反应;实验室指标

肥胖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严重慢性疾病之一,是指机体能量、体脂代谢系统发生紊乱,增加机体内脂肪积累病症,临床应做好其重点防治工作。据相关资料研究证明[1],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造成糖脂代谢异常,是促使精神病患者体重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住院精神病患者中肥胖占比9.3%、超重占比23.8%。其中有20%患者服用奥氮平,有37%患者在治疗5年内患糖尿病[2]。以上均说明药源性肥胖不仅增加机体感染疾病风险,同时降低患者自我认知,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积极寻求治疗药源性肥胖措施一直是医学界所需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穴位埋线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6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n=73)与对照组(n=73)。对照组73例,男40例,女33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1.52±8.06)岁,病程1个月~12年,平均病程(6.13±2.04)年。观察组73例,男38例,女35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2.08±7.95)岁,病程2个月~12年,平均病程(6.25±1.98)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于天枢、气海、中脘、下脘处取穴,依据患者临床病症实施辩证治疗:(1)对于脾虚湿阻型患者,加刺阴陵泉穴、脾俞穴、太白穴;(2)对于胃热湿阻型患者,加刺患者曲池、上巨虚穴、合谷穴;(3)肝郁气滞型患者,加刺阳陵泉穴、肝俞穴、气海穴;(4)对于脾肾阳虚型患者,加刺关元穴、脾俞穴、肾俞穴。具体操作方法为:指导患者保持合适体位,对所选腧穴进行标记。要求所有医护人员佩戴无菌手套,使用2.5%优碘对针刺皮肤实施常规消毒,之后使用75%酒精脱碘。使用一次性镊子将长1寸左右羊肠线放置于套管针前端,禁忌外露线头,再接针芯。使用一手拇指、食指捏起或绷紧进针部位皮肤,一手持针穿刺。当患者得气后,在推针芯的同时退针管,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于腧穴肌层处埋穴。对照组采用假针刺治疗,具体为:采取与观察组相同标记、消毒过程,于观察组穴位旁1寸位置,对穴位进行浅刺,未出现得气感,不给予埋线。以上两组患者均为14天1次,连续治疗8周,共4次。注意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护理工作,由责任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运动干预、饮食指导等。

1.3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依据《中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痊愈: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消失,体重正常;显效: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体重下降5kg或脂肪百分率下降超5%;有效: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有所减轻,体重下降3kg或脂肪百分率下降程度超3%;无效:治疗后患者无明显改善,体重以及脂肪百分率均未达到以上指标。(2)两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3)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在治疗结束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mL,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含量值。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以上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BMI、体质量血脂指标(x±s)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818,P=0.028<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体重

治疗前,两组患者体质量经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观察组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

BMI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BMI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3个月、6个月、1年BMI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2.4两组患者血脂状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CHOL、TG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观察组CHOL、T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3讨论

现代医学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够对于5-羟色胺、组织胺、乙酰胆碱、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作用,促使患者增加食欲以及自我活动能力降低,加快脂肪在体内沉积速度,最终导致体重增加[3]。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归纳肥胖原因为先天禀赋、饮食不节、好逸恶劳等,根据实际脂肪分布情况将患者分为“脂人”、“膏人”、“肉人”3种类型,分别于现代医学中的“均一性肥胖”、“腹型肥胖型”、“肌肉发达超重”。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多位学者认为肥胖与脾胃功能具有密切关系[4-5],致病机理为“阳气衰弱”、“痰湿壅盛”,根本原因为患者脾胃功能障碍,运化转输无力,体内水谷精微失于分布,逐渐转化为膏脂与水湿,滞留体内导致肥胖,总结为形成肥胖病理基础即脾胃功能失调。而在现代医学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够通过糖脂代谢途径促进体质量增加。其中代谢水平的降低即与“阳气衰弱”相对应[6]。穴位埋线属于一种穴位刺激治疗方法,凭借羊肠线在机体穴位内的持久性刺达到治疗目的。首先通过羊肠线机械性刺激产生针灸作用,之后随着羊肠线的分解以及吸收过程,引发机体发生一系列物理以及生物化学反应,对各穴位产生持久温和性刺激[7]。本文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67%(P<0.05);且观察组患者在3个月、6个月、1年体质量、BM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穴位埋线治疗效果优于假针刺,可明显改善患者病症。对穴位埋线治疗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究发现,埋线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均产生调整作用:(1)脾胃经进和任脉穴位埋线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食欲增加,促进肠道蠕动排泄能力,降低吸收同化能力,间接反应脾胃主运化作用[8-9]。(2)提高脂肪过氧化酶体活性,增值物对受体γmRNA产生激活作用,增强肝脏蛋白质酶、肝脂酶活性,控制TC、CHOL水平降低至正常范围内,实现维持体内代谢平衡以及避免出现脂质代谢紊乱目的。(3)提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并通过该途径调整脂质代谢,进而达到减肥目的。故本文结果表明,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观察组TG、CHOL等物质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以上分析一致。综上所述,采用穴位埋线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效果良好,可有效控制患者体质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伶艳,姜军作.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4):127-130.

[2]李倩倩,王晓燕,孙琰,等.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取穴规律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6):64-66.

[3]戴文青,赵世华,孙红立,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5):43-44+59.

[4]农惠娟,钟远惠,陈钊,等.多元化护理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致药源性肥胖患者体重控制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2):41-43.

[5]张蕾,丁瑛,张丽娜,等.穴位埋线法治疗奥氮平所致药源性肥胖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8):557-558.

[6]于菲菲,史丽萍,李晓.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7,38(12):1791-1792.

[7]张玲玲.穴位埋线治疗43例单纯性肥胖症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2):93-94.

[8]吴向农,刘梅芳,熊尤龙.俞募配穴法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7,32(3):400-403.

[9]叶伟健,黄桂英,谭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首诊精分患者激素水平影响的性别差异[J].黑龙江医药,2018,31(1):94-96.

作者:梁莉 葛鑫宇 单位:广州市惠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