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相关因素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精神病患者睡眠质量障碍相关因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将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抽选出病例数40例),对其睡眠障碍原因进行分析,在其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对本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视为观察组(随机选择40例参与研究),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精神病患者睡眠质量。结果对照组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大于观察组,组间数据差异性较大(P<0.05)。而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性较(P<0.05)。结论导致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有很多,不仅复杂多样而且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实施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的病情,促使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关键词:精神病;睡眠障碍;相关因素;护理对策;综合护理干预
0引言
由于精神病患者往往表现为明显的不良情绪,从而导致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1]。因此,对精神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服务,以改善其睡眠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十分重要。在本文中,针对本院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以了解影响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并给予针对性护理方式以缓解患者睡眠障碍,以下是具体报道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
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共收集80例),所选时间为2016年1月到2018年2月期间。将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精神病患者视为对照组;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40例精神病患者设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此次研究项目在得到患者及患者家属同意后展开。对照组40例精神病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在29-74岁,平均年龄(56.8±12.4)岁,精神分裂症患者22例、兴奋状态患者10例、缄默状态患者8例。观察组:男、女性患者占比各为27例、13例;年龄范围上限为76岁,下限为33岁,年龄平均值(56.9±12.1)岁,精神分裂症、兴奋状态、缄默状态患者病例数分别为23例、11例、6例。对比2组精神病患者的基本资料,并无较大差异性(P>0.05),因此精神病患者的基本资料对于本次研究结果并无较大影响。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即遵循医嘱给予患者病情监控以及生活护理等。记录观察引发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并进行评估分析,对观察组精神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通过调查发现,生理、精神疾病、药物以及心理、社会因素是导致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主要针对患者生理、心理实施针对性护理,根据患者的内心情绪状态进行评估,并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首先,给予观察组精神病患者一个舒适、安静的房间,避免人流量较大,干扰患者睡眠。将房间的温湿度调整至适宜程度,保持空气流通、阳光充沛等[2]。在精神病患者病房外设置“轻声、轻动作”等指示标语,提醒护理人员工作时动作轻柔、降低声音,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3]。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人睡眠情况,为其制定个体化作息计划,睡前为患者泡脚,以改善其睡眠效果。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药物使用计划,避免患者对安眠药物产生依赖性[4]。
1.3观察指标观察
2组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对患者近一个月睡眠质量进行评分。评分项目主要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使用等7个项目,每个指标分值范围在0-3分。总分分值范围为0-21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差,本次研究中针对2组精神病患者睡眠质量总分进行对比[5]。
1.4统计学处理
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2组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并用t值检验,用“%”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行2检验,带入SPSS20.0软件处理分析,以P<0.05表达组间差异性。
2结果
2.12组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
对照组精神病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1个月后,共有13例患者出现轻度睡眠障碍、10例患者发生中度睡眠障碍,另有5例患者出现重度睡眠障碍(失眠、需要使用安眠药物入睡等),共有2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70.00%。观察组精神病患者在入院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其中有10例患者发生轻度睡眠障碍,另有9例患者出现中度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7.50%。经统计学对比2值=4.1779,P值=0.0409。
2.22组精神病患者睡眠质量对比
观察组精神病患者睡眠质量总分为(9.83±1.34)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14.35±1.59)分,将数据带入统计学软件中处理,t=13.7480,P=0.0000。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压力增大。临床上精神病患者病例数近些年逐渐呈现增长趋势,该疾病目前上尚未确定发病机制,精神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包括感知、思维等功能障碍,患者发病时表现强烈的情绪波动,容易产生冲动行为伤害自身健康[6]。本次研究中,针对对照组精神病患者进行睡眠障碍相关因素探讨后,发现大部分精神病患者睡眠质量较差的原因主要存在生理因素、精神疾病因素、药物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7]。对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精神病患者而言,护理工作在改善其睡眠质量中并无较好作用,而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通过给予患者身心护理,为促进患者能够顺利睡眠,给予其优质的病房环境,为其制定护理计划,以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其临床疗效[8]。在此次研究中,对照组精神病患者睡眠质量评分与观察组相比较差异较大(P<0.05)。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总之,引起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较多,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个体差异性以及相关因素针对性处理,通过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睡眠效果,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压力,促使患者能够安心入睡,对改善其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赫长芬.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对精神病患者用药的护理探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3):112-113.
[2]关义玲.系统康复护理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141-142.
[3]谭焕君,朱艳清,顾慧英.心理护理对精神病患者抑郁、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5):167-168.
[4]邹彩媚,甘瑞妍,郑伯全,等.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原因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13):56-59.
[5]迟岩霞.住院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的护理风险管理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9):276-277.
[6]马洪爽.住院精神病患者假服药行为心态分析及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4):192-193.
[7]林淑贤.长期住院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冲突调查及护理管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7):186-188.
[8]李虹霖,曲文姝,田朦朦.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29):553-553.
作者:仇雪杰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精神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