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精神病患者68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效果优良率分别为73.53%、44.12%,观察组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6.23±1.34)d、(8.54±1.59)d,住院时间分别为(15.43±2.32)d、(20.21±2.65)d,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社会适应度、体力适应度、情绪控制度、症状控制度四个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舒适护理模式显著提高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缩短了住院治疗时间,并且在生活质量提高方面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
舒适护理模式;老年精神病;认知情况;精神状态
精神病是指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情感、认知、动作、意志等心理活动出现持久性异常的病症[1-2],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原因,部分儿女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亲情的关怀以及交流,所以更容易出现精神性疾病[3]。舒适性护理可以让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达到最为愉快的心理、生理状态,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高质量的护理干预要求日益提升[4-5]。为进一步提高本院在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干预方面的质量,特在2014年10月起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行了舒适护理模式干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精神病患者68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性20例(占58.82%),女性14例(占41.17%),年龄60~82岁,平均(73.21±1.21)岁,其中老年精神分裂症15例,老年抑郁症10例,老年焦虑症7例,老年疑病症2例;对照组男性21例(占61.76%),女性13例(占38.24%),年龄61~81岁,平均(72.98±1.19)岁,其中老年精神分裂症14例,老年抑郁症9例,老年焦虑症9例,老年疑病症2例。两组患者在数量、平均年龄以及病情分类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组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采取舒适护理模式,主要方法如下:①个性化心理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心理状态,制定出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6],护理人员通过和患者的有效沟通,及时疏导了患者的不良心理[7],稳定了患者的情绪;②饮食护理,老年人肠胃功能已处于衰退期[8],所以应制定出适宜患者的食谱,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可口的饮食也能提高患者的身心愉悦程度[9];③提高住院舒适度,营造温馨的环境,让患者感觉如同在家中,充分放松戒备心理[10-11],积极配合治疗;④健康教育,用药治疗前反复确认,让患者了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⑤提高巡视质量;⑥保证住院安全,防范危险发生。
1.2.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定时按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测体温等常规护理干预项目[12]。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治疗期间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生活质量评价情况。护理效果评价标准如下[13]。优:护理后,患者的认知能力显著提高、精神障碍消失;良:护理后,患者的认知能力明显提高,精神障碍明显减轻;中:护理后,患者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精神障碍有所减轻;差:护理后,患者的认知能力没有改善,精神障碍依旧存在或者严重;效果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生活质量评价从社会适应度、体力适应度、情绪控制度、症状控制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满分20分,分数越高说明该小项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越差[14]。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效果优良率分别为73.53%、44.12%,观察组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观察组、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6.23±1.34)d、(8.54±1.59)d,住院时间分别为(15.43±2.32)d、(20.21±2.65)d,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情况的比较观察组社会适应度、体力适应度、情绪控制度、症状控制度四个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处于机体器官衰退期[15],所以其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但要提高护理的细致程度,还要注重护理期间患者的舒适度,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治疗的舒适程度,这样才能使患者心态更加平静[16],更加信任医护人员并积极配合治疗[17]。为进一步观察舒适护理模式对于老年精神病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价值,本文对68例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分组性观察,肯定了相关结论。研究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效果优良率分别为73.53%、44.12%;观察组、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6.23±1.34)d、(8.54±1.59)d,住院时间分别为(15.43±2.32)d、(20.21±2.65)d;观察组社会适应度、体力适应度、情绪控制度、症状控制度四个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分析认为舒适护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治疗更加积极配合[18];通过相关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学习,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显著提升;环境舒适度的提高,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更加安静、和谐的治疗氛围,提高了患者心理舒适度[19]。
徐晔[16]对6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后发现,采取舒适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精神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舒适性护理方法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患者病情的复发,稳定了患者的病情,因此,舒适性护理具有切实的临床价值。本文不仅从护理效果、病情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观察,同时也在对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变进行了对比性观察。舒适护理力求“以人为本”的核心,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护理质量要求,使患者得到生理、心理上的愉悦程度。目前,舒适护理模式依旧属于起步尝试阶段,人力资源问题、现有制度体系问题等都大大制约着舒适护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但现阶段我们可以从提高整体护理队伍专业素质,转变传统护理思想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不同患者的特殊护理要求。综上所述,通过舒适护理模式显著提高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缩短了住院治疗时间,并且在生活质量提高方面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秀明.56例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8):7-9.
[2]张艳宁,董恩霞,马玉卓,等.ICU护理教学中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医药科学,2015,5(5):61-63.
[3]钱娜.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1):128-132.
[4]杨建桃,张桂玲.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碍人性化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0):71-72.
[5]张云白.老年精神病患者并发高血压的护理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23):3381-3383.
[6]曾雪梅.老年精神病患者得心理康复及护理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4):5756-5758.
[7]徐春燕.品管圈在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3):170-171.
[8]彭小兰.人性化护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6):178-182.
[9]刁丽青.社区护理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的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4):172-181.
[10]陈瑛.影响老年精神病患者用药安全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5):897-898.
[11]陈素清.舒适护理模式在临床中的运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7):644-645.
[12]孟赢.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及实施流程在胸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0):240-241.
[13]胡琼瑛.论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安全管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2):178-179.
[14]钟丽霞,林冬梅,钟桂香.预见性护理思维在急诊急救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5,5(9):117-129.
[15]陆青.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原因及护理现状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3):13-14.
[16]徐晔.舒适护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3):3640-3641.
[17]兰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5,11(4):10-12.
[18]李立.浅谈用舒适护理模式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9):8-9.
[19]徐晔.舒适护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3):3640-3641.
[20]胡春碧,杨波.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2163-2165.
作者:李秀环 郑婵燕 单位: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