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病基础学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方法
1.1治疗方法采用美国醒脉通MECT治疗仪。治疗前常规禁食、禁水8h,治疗当日禁止吸烟,前1h监测呼吸、血压、心率、脉搏及体重正常,指导病人排空大小便,协助其去枕平卧,去除义齿等,两肩胛间垫一沙枕,使头部过伸、脊柱前突、四肢伸直[2];将MECT治疗仪调节为治疗状态,连接多参数监护仪,给予250mL0.9%氯化钠注射液后,静脉注射1mg阿托品,2.0mg/kg~2.5mg/kg丙泊酚致睫毛反射迟钝,呼之不应时用面罩加压给氧,静脉注射2mL0.9%氯化钠冲管,1.0mg/kg~1.5mg/kg琥珀胆碱静脉注射,观察确认病人全身肌肉松弛、自主呼吸停止、腱反射消失后停止吸氧,于病人上下臼齿之间置一牙垫,将涂有电胶的电极片紧贴于病人头部两颞侧通电3s~4s后给予加压吸氧至自主呼吸恢复,生命体征平稳送观察室观察30min,做好保护性措施,防止病人出现急性谵妄和躁动不安时发生意外。病人回病房后注意观察进水进食情况,同时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头痛、记忆障碍等副反应。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治疗前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治疗前多与病人沟通,向病人和家属详细介绍MECT的治疗原理、治疗方法及对疾病的作用,纠正病人和家属认为MECT治疗是“电击”的错误认识,同时介绍治疗后的副反应,包括暂时性头痛、对记忆力的短暂影响及恶心呕吐等,强调头痛、恶心呕吐均是短暂的,对记忆力的影响也是可逆的,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正常,不会留下后遗症。并让接受过MECT治疗的病人现身说法,打消病人和家属的顾虑,以消除治疗前的紧张恐惧感,同时鼓励病人和家属说出心中的疑虑,表示理解并一一解答。其次,组织病人观看国内外MECT治疗的相关录影片,在病人对治疗有一定认识后再护士的带领下熟悉MECT治疗室环境,并观看全部治疗过程,消除其陌生感。第三,病人初次治疗时,由护士陪伴进入治疗室,一路热情介绍治疗设备、安全性,过于紧张的病人指导其通过深呼吸消除紧张感,并通过交谈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治疗结束后在耐心听取病人的感受,对病人进入治疗室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出现的副反应进行耐心解释,理解病人不良反应的心情,并给予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鼓励病人继续治疗,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①精神及配合度指标:根据病人治疗过程中紧张恐惧程度分为三级。0级:治疗过程无不适、紧张和恐惧感;Ⅰ级:治疗过程中有轻微不适、恐惧感,但不回避治疗;Ⅱ级:治疗过程中有不适、恐惧感,并试图回避治疗;Ⅲ级:治疗过程中有明显不适,有强烈的紧张和恐惧感,尽力回避治疗,需医生护士协助才能继续治疗[3]。②效果指标:护理前后由1名经验丰富的医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精神症状进行评价,由P、N、G3部分组成,采用7级评分法,从无到极重分别计1分~7分,P、N总分值为49分,G总分值为112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4]。③脱落率:未完成疗程的病人所占比例。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人首次治疗过程精神状况及配合度比较观察组病人首次治疗过程精神状况及配合度优于对照组(P<0.05)。
2.2脱落率比较观察组1例病人脱落,脱落率为0.65%,对照组15例病人脱落,脱落率为9.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性(P<0.05)。
2.3PNGC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后P、N、G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P、N、G评分及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MECT是在传统电痉挛(ECT)基础上进行改良的一种精神病物理治疗方法[5]。原理是使病人在肌肉完全松弛状态下,用适量短暂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皮层广泛性脑电发放,暂时性意识丧失,从而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方法。由于适应证广、安全性较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精神科的临床治疗,《中国精神疾病治疗指南》也将MECT推荐为精神疾病危机干预和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6],经过连续治疗可使精神症状迅速得到控制,从而改善生活质量,使病人早日回归社会,减轻家属和社会负担[7,8]。但MECT治疗的效果与病人的依从性呈正相关,部分病人由于不能坚持治疗,使疗效无法巩固而复发。我们走访了部分脱落及依从性差的病人,深入了解治疗脱落的原因发现,病人和家属对MECT治疗普遍有抵触心理和恐惧心理,认为MECT治疗就是“电击”,是非常危险的,怕留下后遗症等,因此拒绝或中断治疗,而且治疗前的紧张恐惧心理也会加重治疗后的副反应,放大对MECT治疗的恐惧心理,更加不愿意继续治疗。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对MECT治疗的精神病病人有必要进行全程心理护理。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首次治疗过程精神状况及配合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例病人脱落,脱落率为0.65%,对照组15例病人脱落,脱落率为9.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P、N、G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P、N、G评分及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可使病人心理、生理达到最愉快的状态,并降低病人治疗过程中不愉快的感受。我们在治疗前通过心理干预,提高病人的认知,纠正病人的认知误区,让他们通过听、看和亲身体验,逐渐消除和减轻心理顾虑。治疗后肯定病人的表现,针对病人不同程度的副反应,给予个性化心理干预,从而确保病人坚持完成疗程。心理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本次研究还存在不足,治疗前的心理护理缺乏针对性,为了持续改进,使心理护理达到有的放矢,还应在治疗前进行心理评估,掌握病人的心理需求,进一步提高护理效果。
作者:肖雁郑小泳梁丽卿吕恩瑜单位:广东省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