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学改革解剖学论文范文

教学改革解剖学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学改革解剖学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学改革解剖学论文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安排教学进程

科学、合理、高效的安排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为了本次局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人体解剖教研室及实验室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多方借鉴,最终确定了一项符合我校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方案。

1.1克服学时限制我校局部解剖学大纲规定五年制本科生实习课为18个学时,而完整制作一具局部解剖学教学标本,即使是熟练的专业技术员也需要200-300学时才能完成。鉴于我校几届本硕学生操作情况(开颅取脑、面部深层结构暴露等几项操作难度太高,学生容易破坏结构且容易受伤,不需学生操作),需要4组学生同时操作,36学时才能勉强完成一具标本的制作。因此效仿本硕学生让一个班制作一具尸体明显不可行,需要几个班共用一具尸体。此次上局部解剖实习的本科学生共有23个自然班,8个实验室同时开课,每次安排三轮实习即可保证所有班级都上一次实习课,因此我们考虑将一具尸体分由3个班共同操作比较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1.2尸体的充分合理利用由于需要3个班协同操作来完成一具尸体标本的制作,为避免各班之间相互影响,同时考虑到班内小组的操作方便,需要将尸体分为三个部分:左侧头颈、腋窝、上肢及右侧的臀部、下肢为一部分;右侧头颈、腋窝、上肢及左侧的臀部、下肢为一部分;腹壁、胸腹腔内部结构及背部为一部分。每个班固定操作一部分,各班再根据人数按每组3-4人分为若干小组,每次实验课有3组同学动手解剖,每组再进行分工,分为主刀、助手和阅读指导,大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达到了费时少、不窝工、不冲突、物尽其用、人尽其职的理想效果。

1.3打破常规教学进程由于一次3个班分别操作不同的部位,这样便无法按照以往的教学进度(第一次头、颈部及腋窝,第二次臀部及上、下肢,第三次胸腔、腹壁及腹股沟,第四次腹膜,第五次腹腔脏器及腹后壁)安排实习,必须打破实习顺序,按照各班所分部分分次操作:每次前两个班头、颈部及腋窝与臀部及上、下肢同时进行,后一个班则直接操作胸腹腔浅层及内部器官。解剖时采取组间、组内轮流操作,按先腹侧后背侧、由浅入深、上下搭配、左右交错开工的原则进行,各班操作进度可根据学生实际操作快慢适当调整,但要控制在经4次操作便基本完成。这便要求学生理论课与实习课的安排要有适当的间隔,同时也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动手操作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器械的管理与使用

解剖操作中要用到很多专用的器械,如刀柄及与其相配套的刀片、尖镊、钩镊、平镊、直剪、弯剪、拉钩、血管钳、钢锯、肋骨剪、咬骨钳、凿子、锥板锯、探针、铁锤等。由于器械的种类繁多,为便于管理,我们为每一个实验室配备了一个器械盒,每个盒内放置锤、凿、肋骨剪等大型器械各一个,刀、镊、剪等常用器械各三个,并为每个器械盒打印一份器械名称及数目明细以备师生查验。每次实习课前由学生代表到准备室领用相应实验室器械盒,并对盒内器械清点,确保无误并签字;实习课结束后学生将器械清洗并擦拭干净,清点无误后交回原处并请老师查验。为了避免学生随意损坏器械,我们还列出器械最低价格表,建立器械赔偿制度,以约束学生无谓的损坏。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手段,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在每学期的第一次实验课上,老师都会详细给学生讲授各种器械的具体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使学生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种器械。老师会在课堂上对各种器械先进行示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如碰到学生在使用器械时有不规范的地方及时纠正。教师严格按照临床外科手术操作的要求讲授,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器械的习惯,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促成学生养成正确使用器械的良好习惯。

3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尚待改进

此次局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会到人体各个部位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了解临床操作中的一些规范操作及注意事项;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不过在本学期局部解剖实习课结束时我们对所有实验室标本查看发现:许多实验室标本未完全利用,有些部位深层结构未暴露,有些在暴露某一结构时将周围结构损坏严重等问题。这虽与一些同学的粗心、蛮干有关,但学时不足仍是主要原因。因此一方面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抓紧时间,提高效率,同时向学校申请争取延长实习教学学时;另一方面我们准备制作一套有关局部解剖实习操作的视频,在实习课上循环播放,可使学生效仿操作,用以促进学生的操作更加规范、高效。以上体会只是对我们此次教学改革的一个回顾总结,以便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在新校区新环境下首次对五年制本科生局部解剖实习课进行教学改革,虽然我们及早准备,认真对待,但仍不免有考虑不周之处,需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作者:张忠阎八一王玉海杜玉华单位: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