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静脉解剖学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结果
1.1ZJ区域静脉分布椎外后静脉丛位于椎管外后方,主要收集脊柱后方竖脊肌、多裂肌及筋膜软组织等静脉血。该静脉丛在肌肉内分可为内、外丛,由后向前方走行,接近ZJ及椎板时伴腰动脉的分支走行,于腰椎峡部中份表面汇合,向前继续走行至横突根部同横突前静脉汇合并注入LV或ALV。椎外后静脉丛围绕ZJ外上部和内下部,呈类环形包绕ZJ周围,在上下节段之间、经椎板间隙在椎管内外之间均存在大量静脉吻合,形成网状分布。腰椎侧前方腰大肌等血液经椎旁静脉丛回流,由外向内走行并汇合至横突浅静脉,同横突前动脉伴行,至横突下缘根部偏腹侧汇入LV或ALV。椎管内前、后静脉丛之间相互吻合,其中部分静脉行至椎间孔下缘时汇合形成椎间静脉,跨越椎弓根上表面出椎管,至横突根部汇入LV或ALV。LV之间在椎体侧方、横突根部腹侧表面形成连续升支,称为ALV。LV伴行于同名动脉上方,左侧LV穿过交感干和腹主动脉背侧后汇入下腔静脉,右侧LV穿过交感干背侧后汇入下腔静脉(见图1)。
1.2ZJ区域静脉出现率及外径本组中76.25%(122/160)标本的椎外后静脉丛汇合至腰椎峡部中份表面,随后同横突前静脉汇合并注入LV。LV并非绝对成对出现,常出现单侧LV缺如,总出现率为69.38%(111/160)。LV缺如同ALV的存在没有必然关系。ALV并非绝对连续,有15%(3/20)的病例出现单侧单节段ALV缺失。经统计学处理,左右两侧数据行t检验,均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节段椎外后静脉丛有部分血管汇合至腰椎峡部中份表面,其平均外径对比:L1(0.930.13)㎜<L2(1.01±0.21)㎜<L3(1.20±0.12)㎜<L4(1.24±0.16)㎜;横突前静脉汇入LV前平均外径对比:L1(1.06±0.24)㎜<L2(1.11±0.32)㎜<L3(1.17±0.24)㎜<L4(1.20±0.15)㎜。椎间静脉汇入LV前平均外径对比L1(0.88±0.16)㎜<L2(0.90±0.10)㎜<L3(0.94±0.30)㎜<L4(0.95±0.31)㎜(详见表1、2)。
1.3ZJ区域静脉分布特点ZJ区域静脉分布复杂,根据收集静脉血回流部位可分为椎外后静脉丛区、椎间静脉区、横突前静脉区。椎外后静脉丛在后方肌肉软组织中可分为内、外丛,分别收集腰内、外侧肌肉的静脉血。,内丛由后向前,分布于第Ⅳ象限内上位ZJ内侧面,于上位的ZJ背侧内下缘3-5点钟范围内向下外走行汇合并跨过腰椎峡部中份表面;外丛由后向前,分布至下位ZJ外上缘第Ⅱ象限内,于ZJ腹外侧面8-10点钟范围内向上内走行汇合至椎间孔区。内、外丛多数静脉走行至椎间孔区,注入LV或ALV。椎间静脉区,椎间静脉区包括经椎间孔下缘穿出椎管的椎间静脉以及经椎板间隙和椎外后静脉丛之间形成的细小吻合支,可回收部分椎管内静脉血走行并注入LV。横突前静脉区,椎旁静脉收集脊柱两侧肌肉内的静脉血,由外侧向内走行,汇合至横突下缘偏腹侧形成横突前静脉。继续行走并在横突根部注入LV或ALV。
2讨论
腰椎ZJ周围静脉之间存在大量吻合支,形成静脉网。其分布仍有一定规律,在具体部分走行密集,汇合并形成粗大静脉,伴动脉走行。静脉壁薄,在局部解剖中显露困难,手术中重视程度不足,目前研究重视通过造影行椎管内静脉丛解剖学研究[4]。ZJ区域静脉的临床应用研究有助于为手术中止血、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依据。
2.1LV的出现率及临床意义既往研究认为LV多成对出现,为4对[5],VinayJ[6]的解剖发现LV和ALV存在于全部标本中,与我们结果存在差异。本组标本常出现单侧LV缺如,总出现率为69.38%(111/160)。LV缺如时椎外后静脉丛回收的静脉血可注入ALV,回流至相邻节段的LV。LV互联吻合的特点提供了强大的代偿能力,结扎单阶段LV或ALV并不影响静脉回流,此外由于交联丰富,也存在静脉损伤后出血量大,术后易渗血形成深部血肿的特点。
2.2ZJ区域静脉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观测发现:①ZJ区域静脉同动脉分布存在相互伴行的规律,粗大动脉多有相应静脉伴行。②ZJ区域静脉由椎外后静脉丛的内、外丛呈类环形毗邻包绕,内侧的内丛走行汇合至下位椎间孔区,外侧的外丛走行汇合至上位椎间孔区。③接近ZJ背侧顶端,静脉纤细,越接近ZJ腹侧,静脉逐渐粗大,椎外后静脉丛走行汇合至椎间孔区时外径可达1.24±0.16mm。临床工作中发现,ZJ周围区域存在数个常见出血点。①电刀紧贴ZJ背侧骨面显露时,因血管较细,电凝止血确切。②ZJ腹侧血管粗大,内下缘和外上缘为动静脉走行区域,常见出血,同动脉损伤后的出血情况不同,静脉损伤后的渗血在术中表现并不明显,止血时易遗漏,存在形成深部血肿的可能。
2.2.1椎外后静脉丛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内丛静脉走行经ZJ内下缘3-5点钟范围内,至峡部中份表面时伴行于腰动脉(LA)背侧支发出的升肌支。显露腰椎峡部,可预先电凝峡部外侧,推拨内侧软组织并显露峡部。在其外侧电凝不应过深,可能伤及神经根及其他重要组织。外丛静脉走行至ZJ腹外侧面8-10点钟范围内时伴行LA背侧支分出的降肌支。显露ZJ腹、外侧时,在该范围内应贴ZJ上、外侧缘缓慢电凝,可减少出血。椎管内静脉同椎外后静脉丛在椎板间存在大量细小吻合,显露椎板间时可在浅部贴椎板缘行点状止血,效果确切。切忌深部操作,避免进入椎管后因传导损伤脊髓。
2.2.2横突前静脉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横突前静脉行走于横突下缘,伴行横突前动脉。显露横突时超过横突下缘的界限则可能伤及该静脉。横突根部存在LV以及ALV的吻合,外径可达到4.22±0.95mm。横突间入路时不可避免涉及该区域[7],若出现损伤出血在深部电凝止血效果不佳,可采用纱布填塞按压,利用椎体侧方肌肉形成的压力减少渗血。由于位置较深,肉眼对该区止血效果的观察并不准确,应延长填塞时间,使止血充分,避免深部血肿形成。
作者:孙兆忠李瑞房清敏王光林张汉立邢建强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