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思考范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思考

[摘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历经多年的努力之后,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教育实效性来看依然堪忧,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队伍、教育质量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发展中不断获取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悲剧事件的频频发生,特别是国内许多高校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测查,调查结果发现高校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比社会青年更多。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挑战。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矛盾的困扰和冲突,会使他们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是他们的价值观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其正确三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反思和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毋庸置疑,如“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事件”,从自卑的本科生到名校高才生,从嫉妒狭隘到处理矛盾的简单残忍,一系列典型事件反映出高才生的高智商与人格障碍、心理低能等心理问题并存的状况,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诸多元素大量引进,不同行为模式与价值体系也让国人大开眼界;从教育的层面讲,教育在训练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也遭遇着人格培养的瓶颈。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30%的学生有心理异常的表现,有5.3%已经构成心理疾病,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迫在眉睫。从内部的方面看,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学生不容易具有主体上的成长主动性,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学生是在教师追求升学率的压迫下被动学习,在家长攀比心理和就业的压力之下,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走过各个阶段,障碍、扭曲、滞缓、危机等心理潜伏在学生的人格中,并被带至大学。

在新的环境里,常常出现环境适应、学习、人际等几方面的问题,导致心理困惑、疾病、自杀等情况。教育网收集调查结果表明,有60.6%的大学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特别是大一新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入大学前就有心理疾病,曾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学生比例也在逐年增多。当生命不在,谈何教育。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简称16号文件)。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生专业结构的建构和完善,还要承担起中小学生个性完善和人格教育缺失的补位责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一个深度的总结与反思。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课程化、德育化等倾向,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和我国高校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实现不断创新,培养出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用心理咨询替代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做起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但它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也不等同于心理治疗。许多高校只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教育的覆盖面小、工作呈被动状态,咨询效果没有评估,应当进行转介的却好心留下来练手,这些现象和问题绝非个别。以单一的心理咨询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不理想,这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咨询专业化水平欠缺。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化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咨询人员受过专业训练,有着扎实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因此,心理咨询的用人机制客观上决定了从事该项工作人员的精力投入状况,学生不能从高品质的咨询服务中达到求助目标,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求助动机,包括对心理机构的信任。

(二)重障碍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能力培养

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初期主要侧重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的预防、减少和解决,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与指导,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意义应在于促进人的心身健康、人格发展,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这与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鉴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及其所承担的教育职能,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目前理论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坚持和侧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取向。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仍普遍存在着注重对大学生障碍性心理咨询与帮助,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能力的积极关注与主动培养的现象。

(三)西方理论绝对化遇到的问题

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率领世界潮流,而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几乎全部为舶来品。鉴于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研究的先进性与前沿性,借鉴与引用在我国现实情况下是十分必要的。但任何一种理论与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产生于特定的人群和问题中,比如,我们常用的心理量表SCL-90,其样本取自西方人群,其常模与西方人群匹配,在用来给高校大学生做测量的时候,如不对其筛查标准进行调整,测试结果中中国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比例就会偏高,因此要用动态视角去对待结果,否则就会给大学生贴上标签,影响对该群体的客观评价,人为制造教育的不公平。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思路探索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起步晚,发展过程中有多方面需要完善和探索新模式。

(一)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将个性培养与共性把握相结合、面向全体与重点关注相结合,不断强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研究总结学生群体心理和高危学生特点;通过建立学校—医院联动机制,加强专兼职心理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辅导员的培训,设立“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委员”等本科生、研究生心理信息员;对重点案例跟踪咨询,做好留级、生活困难、受重大事件打击等关键节点重点人群的跟踪调查工作,定期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工作;不断增强育人和导行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立体化

首先,进行课程教学的创新。学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传授和心理素质训练有机结合,把握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研究。其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创新。

(三)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

首先,是理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不断规范化和专业化,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晰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功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进一步结合,在此基础上推进教育环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接受。其次,是实践操作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长期的实践进程中,应不断规范实践标准。比如心理健康测量的标准化问题,这里包含量表的选择、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心理普查和心理咨询等问题、心理个案咨询记录的标准化、团体心理辅导的策划及记录的标准化、心理档案的建立标准化等工作,都需要不断规范和标准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凸显出来。因此,积极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通过运用心理学理论引导大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品质,对帮助大学生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提高其抗挫折能力,促进其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发展,具有迫切且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永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孙远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纲要[M].长春:吉林大学,2005.

[3]王凤兰.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卫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

[5]桑志芹,李绍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长春:吉林大学,2005.

[6]马建青.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结合的前景探讨[J].江苏高教,1997(1).

[7]刘萍,方乐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8]马力冀,李国柱.对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5(5).

[9]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3).

[10]马建青,王东莉,王晓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干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1998(4).

作者:杨丽;马艳波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