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老年健康管理下科学应对老龄化挑战范文

老年健康管理下科学应对老龄化挑战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老年健康管理下科学应对老龄化挑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老年健康管理下科学应对老龄化挑战

【关键词】健康管理;老年;学科;地位;理念

老年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老年疾病发生与发展、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老年人群体及个体进行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及慢病防治,是实现中国健康老龄化的关键。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未富先老、慢病高发、医疗服务需求庞大。2015年我国老年人已达2.12亿,60%~70%老年人均患有2~5种慢性疾病,我国慢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6.6%,但我国老年医疗服务总体满足率很低,仅为15.9%,究其原因为我国老年医学学科地位弱化,缺乏先进健康管理理念是制约老年医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1提高老年医学学科地位势在必行

学科、专业目录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和规范功能,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的基本依据。但2014年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中把老年医学列在临床医学内科学(二级学科)下属的亚专科(三级学科),无形中弱化了老年医学的学科地位。首先,影响院校专业设置和老年医院建设及老年科室设置:目前我国尚无国家级老年医学高校教育教材体系,缺乏系统的培养机制和标准;至今尚没有老年病医院和专科的基本构建模式,很多老年病房多属于干部保健科,无法与国际接轨和交流。其次,影响医师规范培训和人才培养: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疾病的特点,需要老年病科医生必须经过全科规范培训才能具备现代老年医学的专科知识与技术。但目前我国老年医学是内科学下属的三级学科,加上并未同步建立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培训(3+2)体系与职称评定标准,导致大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进入临床后,仍得不到老年医学正规培训,受职称晋升等体制影响,多数医生、护士对老年医学学科望而却步。所以,提升老年医学学科地位势在必行。

1.1符合老年医学特点

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衰老机制、人体老化规律、老年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以及与老年人身心健康有关的社会学等问题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医学学科,是老年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其研究范围包括老年基础医学、老年心理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康复医学和老年预防医学,完全符合学科目录中关于一级学科的定义—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

1.2符合老年医学建设发展趋势

“健康老龄化”的理念内涵和实践使老年医学的发展从自然科学的范畴向社会科学拓展,老年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应运而生;学科间的交叉整合使“老年医学”大学科的框架日渐端倪。运用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手段进行衰老与长寿机制的研究;以循证医学模式提高老年常见病的临床诊治水平,促进临床保健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已成为老年医学学科提升和发展的迫切需求。

1.3符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原则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统筹制定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政策和原则是适应社会需求,强化职业导向,创新培养模式,突出自身特色。提升老年学科地位,使老年医学学位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做到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满足社会健康战略规划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健康老龄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规划十分重视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将老年医学、护理、康复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位。因此提升老年医学学科地位,才能破解中国老年医疗及健康管理的困境,需要做到以下3点:1)呼吁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尽快修改2014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中把老年医学列为三级学科的做法,尽快把老年医学恢复到“二级学科”的定位。明确老年病专科医院和老年病专科建设与管理基本要求,建立完善的老年医学全科医师及职业技术培训。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老年医学学历教育。依托院校和养老机构建立医养结合和养老服务实训基地。2)建议高等医学院校和中等职业医疗卫生学校增设老年医学专业学位,并把老年学科列入国家重点专业学科建设规划,使其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优先发展和骨干引领地位。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基础医学,3~4年级讲授老年病课,将老年病学列为毕业生必考核课目。3)建立国家级老年医学专科医疗机构建设模式,并以此为标准尽快规范各地老年病医院和老年病科建设,逐渐形成以老年医院或老年病科为中心,联合下游中长期照护,构成区域老年医疗服务网,才能将老年健康管理真正落地。

2老年健康管理理念亟待全面提高

2.1老年健康管理应具有“六全”理念

2.1.1全人管理

重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仅“管病”,更要“管人管心”。一方面,既有基础疾病的管控,更要有心理精神的慰藉和满足,身心并护;另一方面,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医学模式应用于老年医学,全面收集关于老年人躯体、精神和社会需求的信息,以制定个体化的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照护与长期随访措施,强调改善和维护器官功能,维持老人自我照顾能力,积极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维护和尊重老年人的权益和尊严。2.1.2全程管理转变既往碎片式的健康管理模式,建立集无病院前预防、有病院内救治、病后院外康复、日常居家照护、临终安宁疗护“五位一体”的连续、动态、覆盖健康管理全程的系统化医疗保健服务体系。2.1.3全域管理健康管理覆盖老年人的生活全域,包括个人-家庭-社区-环境,诸如居家环境的软硬件建设,无障碍化改造台阶、电梯、卫生间安全辅助设施改建等;提供老年人生活服务的家政、商业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和健康理念行为的规范。2.1.4全方位管理做到防治并举、康复照护并重。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时机、场合、手段,加强老年慢性病的知识宣教,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积极防病;在科学防治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介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依托有关医疗培训机构,开展居家照护培训,促进医养结合。2.1.5全科管理结合老年“共病”(一体多病)的诊疗需求,改变单病诊疗、专科诊治为主体的医疗模式,进一步规范多学科团队的综合评估,“共病”的诊治流程及全科医护人员的培训;强化全科能力素质培养,以支撑日常健康管理中的整体评估、科学管控。2.1.6全民健康教育特别是针对我国老年人群常见的慢性病开展健康宣教,突出危险因素、预警及监控指标、生活指导、病后康复等知识的普及,引导老年人群认识慢病、转变生活方式、科学防控和主动康复。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2.2创新管理模式传统医患“一对一”诊疗模式难以满足老年健康管理的多样化需求,多对一的学科团队保障、整合多方资源的“互联网+”平台应需而生。

2.2.1老年多学科团队为管理提供保障

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既包括健康老年人预防保健,也包括患病老年人的多学科诊疗;既包括居家照护、社区老年人的日常保健,也包括住院老年人的综合救治和临终关怀。以上需要转变模式,建立由老年患者、家属、医护人员、药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学家和社区服务人员等组成的“多对一”新型慢病防治团队。

2.2.2“互联网+”为健康管理提供平台支撑

依托“互联网+”医疗平台,通过互联网及远程医疗,将老年人、多学科医护团队、家属、陪护、卫生经济师及社区服务人员都纳入平台内,实时反馈、实时评估、实施决策、实时干预,实现医养体系的生态重构,才能让老年人在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享受到更加人性、便捷、适宜、合理、经济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居家-社区-医养机构的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

2.2.3突出管理重点

1)慢病预防:WHO指出,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可预防80%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55%高血压和40%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肿瘤和糖尿病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存在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饮酒、不合理饮食和运动及肥胖、心理障碍等危险因素是可干预的,也是慢病防治的主要切入点。针对多个危险因素开展综合性社区干预是有效预防和控制慢病的最佳手段,具体包括: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制定常见慢性病的社区卫生服务防治指南等,积极构建以预防为中心、健康为主导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将生活方式治疗融入医生的职业行为和行动,将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医疗服务项目与医保支付范围,通过经济杠杆制约倒逼百姓掌握自我健康管理。

2)综合评估:老年综合评估是目前欧、美、日等老龄化国家老年健康管理、疾病诊疗中的常规手段。综合评估需要多个学科医师参与,主要内容为筛查影响老人疾病预后和增加死亡率的老年综合征,包括:疾病状态、生活活动能力、步态与平衡功能、感觉器官功能(主要评估视力、听力)、认知功能、抑郁症、营养、尿失禁、社会功能、环境和心灵层面评估等。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多器官功能的评估,筛查潜在的老年临床问题,并据此对老年患者进行分级管理、指导临床干预决策和进行转归预测分析。

3)早期康复:早期康复介入对老年患者,特别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后老年患者的病情恢复十分重要,其方法包括物理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中医疗法、理疗以及心理康复等。研究表明,早期综合康复介入有助于保持患者病后的良好心理状态,可使患者对自身疾病具有科学、全面的认识,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抑郁或焦虑,产生积极情绪配合治疗;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指导其进行各种肢体功能康复性训练及运动,有利于防止肩关节脱位、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有利于避免或减少感染性、失用性、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4)居家照护:老年人的居家照护不等于简单的居家+照护,而是一个提供专业照护的完整服务体系,由医师、护士、护理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等各类专业人员组成。其服务内容包括健康照护与社会照护。健康照护是由专业人员提供或在其指导下,以康复保健为目的的照护服务;社会照护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辅助等服务。在实践中,二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而是相互渗透,既关注并服务老年人的社会需求,还兼顾康复、护理、精神心理的需要。我国居家照护工作起步较晚,有关专业照护模式尚未形成,需要进一步规范、加强社区医务人员、志愿者、陪护员的培训与指导;同时要重视对高龄、丧偶、空巢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指导老年人正确的自我评价,通过组织老年群体活动,促进老年人间的交流,达到促进心理健康、心身并护的目的。

5)安宁疗护:安宁疗护是为疾病不可逆、失去医学上救治意义的临终患者提供减轻痛苦的舒缓医疗服务,其既不促进也不延迟患者死亡,而是强调患者躯体的舒适和心灵的慰籍。其在控制疼痛以及疾病症状外,对病患的心理及精神层面亦提供整体的照顾;不再进行增加痛苦的有创检查和治疗,使患者舒适、安宁、尊严地离世。安宁疗护回归到死亡本有的自然属性,其关乎患者的生命质量,即有优生的选择也有优死的权力。

关乎医学的价值取向,是社会需求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综上所述,重视老年健康管理、科学应对老龄化挑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亿万百姓福祉,任重而道远,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政府的顶层设计,提高老年医学学科地位,完善重大政策制度,确保及时、科学、综合的应对。未来的老年健康管理将是以老年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心理学、护理学为学科支撑,以智能化管理为依托,以综合性评估、个性化干预为手段,以一站式服务、一体化治疗为体现的系统医疗服务过程。因此,尽快提高我国老年医学学科地位和健康管理理念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作者:范利 单位:中国老年医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