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形势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健康状况,“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从“患病求医”向“健康管理”转变是当今世界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思想。在此形势下,我国卫生医疗机构也开始相继推出健康管理服务。社会进步、人们的观念转变,医疗机构必须与时俱进,但从单纯的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转化为综合的健康管理服务中心,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中间会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该文从当今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问题存在的根源,从制度、资金到医疗机构本身都做了一定的分析,努力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健康管理是对人群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提供科学的指导,使人们能够有依据、自主的改善健康状况,最终实现降低患病几率和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因此,建立新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对提高和改善国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健康管理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公益性,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及医疗机构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投入。近几年来,我国的健康管理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1.1法律制度缺失
法律制度是健康管理服务有序发展的基础,是良性发展的保障,但目前法律法规依然空白,制度政策等方面也亟待完善。
1.2监督和评价不到位
相应的服务标准和评价机制的缺失,导致政府对健康管理服务相关机构及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有效的评估。
1.3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不能及时投入和准确到位成为制约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社区卫生组织承担大量健康服务任务,但财政部门在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医疗设备等方面投入仍显不足,使其作为健康管理体系网底的作用缺乏保障。
1.4信息化建设滞后
“信息孤岛”成为制约电子健康档案发展的瓶颈。现存的信息、软件系统、数据库之间是一种碎片化状态,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差,导致信息很难进行有效地互联、互通以及共享,无法实现系统性的信息化管理。
1.5医保机构
作为“第三方管理”的作用不明显,造成防、治脱节在我国,推广健康管理的主体是医疗卫生机构,而非医保部门,造成无法利用经济杠杆调动参保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参保者只有生病、住院,医保的效能才显现。费用放在治病上,可以减轻患病带来的损失,但不能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导致了医保费用只保治、不保防,防与治分离的局面。
1.6医疗机构重治疗、轻预防且标准不明,定位不清
医疗机构很容易将重心倾斜于治,而忽视了防,导致健康管理服务出现实质性的偏差。另外,医疗机构在进行健康管理服务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范,容易出现标准不明,定位不清等问题,使服务质量和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1.7社区医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缺乏吸引优秀人才的体制与机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2建立政府主导的全周期健康管理多元参与模式
2.1机制保障
2.1.1多元协作机制
构建由卫生主管部门主导,医疗机构、医保部门、医学专家和群众代表等参与的多方协商合作平台,整合相关资源,结成战略联合体,发挥各环节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动态协调的运作机制。相关卫生主管部门通过对口帮扶、合作互助等方式,引导综合性及专科医疗机构的优质资源融入社区,形成以社区健康服务为基础,权责明确、上下联动的协作机制,实现资源的共享,使社区医院与附近大医院的“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得到真正落实。
2.1.2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制定统一的信息数据标准,将相关的系统联系起来,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多元信息资源共享,为医保互通、远程转会诊、健康监测以及教育咨询等服务提供信息基础。通过动态的掌握和利用卫生健康信息资源,进一步拓展健康服务渠道,提高健康资源的使用率,实现医疗费用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等。
2.1.3监管与评价机制
健康管理与服务的监管评价机制主要包括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第三方机构。政府要以立法为基础,建立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市场竞争。行业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健康管理机构互相监督和检查,对健康服务质量、满意度、综合实力等指标进行业内评比,逐步形成行业自律机制。而第三方机构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优势,可以用公正客观的评估结果督促健康管理服务机构改善服务质量。
2.2体系构建
2.2.1构建立体化的健康服务体系
人群的收入、年龄、文化程度等不同,对健康服务需求也有很大差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这也决定了健康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和内容的多样化,需要建立立体的周期性服务体系。第一,服务提供者多元化:①卫生主管部门定位于健康管理事业的规划、组织,健康公平的维护,法律法规的保障,健康服务的监管和效果评价;②社区卫生服务定位于提供基础的综合性预防保健服务,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充分合理利用城市医疗卫生资源;③特色健康服务机构定位于提供中医保健等服务;④其他还包括商业化运作的健康管理机构、保险机构等。第二,服务内容多样化,主要包括:①以普及健康知识为目标的健康教育服务;②以疾病预防为目标的健康查体服务;③以提供老年人康复保健服务为目标的居家护理服务;④其他还包括健康风险分析以及评估、心理辅导等健康服务。第三,服务的周期性:健康服务不是针对人的某一阶段,而是要覆盖整个生命周期的循序渐进过程,使居民从出生到死亡能够实现“生得优、活得长、病得晚、走得安”的目标。
2.2.2构建健康管理指标体系
通过分析和研究与健康状况相关指标,遴选与健康评价密切相关的关键性指标,通过标准化研究,初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实用操作性强的健康指标体系和标准化健康指标信息数据库。同时,依靠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平台,自动生成健康指标的统计数据,在降低统计成本的同时保证了数据质量。还可以对健康数据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分析群众健康发展趋势,降低群众预防疾病的成本。
2.3路径选择
2.3.1进一步增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一,完善健康管理法律法规制定健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健康管理事业得以顺利实施与发展的依据和保证。建议政府从法律上对健康管理事业的性质、职能、运作方式与程序以及组织形式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明确政府的相关职能和监督范围、力度以及方式等。第二,完善组织,明确职责组织机构是健康管理的依托,完善的组织机构设置有利于健康管理中各类资源的有效调配和使用。依托现有的卫生组织体系,在省(市)、县(区)、社区三级成立健康管理机构,解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弊端,从工作秩序、岗位职责、工作制度、质量控制与考核等多个方面优化健康管理职能,进而提高健康管理的效能。第三,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医师以及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社区输送高质量的全科医学人才。其次,发挥公立医院资源优势,与社区建立定向培训关系,为社区医师提供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的机会。再次,健全和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医师参加各类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符合条件的应按规定兑现待遇,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在政策方面: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依法保障高新技术医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对非营利性、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免予或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清理和取消对健康服务机构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等。②在资金方面:政府需要加强资金的投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稳定的健康投入机制和制度,保证社区健康管理医疗卫生体系的运行。
2.3.2培育和发挥非政府主体健康管理的作用
健康管理的任务复杂而艰巨,如何有效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成为健康管理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第一,强化医疗机构的作用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的综合医疗机构往往有较高的信任度和认可度,而且具有先进的设备设施、雄厚的专家实力、完备的服务项目等综合优势,能够保证健康管理取得更多实效。随着现代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医疗机构不仅是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疗卫生场所,同时还要承担起预防疾病,“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体检等职责,使医院从以疾病诊治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服务为中心。第二,发挥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发挥企业的专业技术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在医疗设备产品与服务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根据居民健康需求,研发更先进的、更科学的产品,以便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优质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鼓励企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等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商业保险机构等企业拥有与公立机构同等进入健康服务市场的机会,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使社会力量成为健康服务业的“劲旅”。第三,发挥媒体的宣传功能媒体可以有效地进行社会动员、号召、宣教等,是健康管理与传播中居民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媒体可以有效地宣传健康管理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健康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及时、准确、全面和客观地报道架起居民与政府的桥梁,将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政府部门以及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第四,加强居民的健康管理能力居民应自觉提高健康管理意识,积极参与健康管理活动,主动响应和参与政府和健康管理组织举办的各种健康教育培训活动,将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健康管理能力。居民作为健康管理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健康管理的志愿者,在享受健康管理权利的同时,也主动履行健康管理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施帆帆,李磊,刘志军.城市社区老年居民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定性评估-以成都市为例[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2):101-104.
[2]冷锴.电子健康档案现状分析与前景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59-363.
[3]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
作者:陈庆刚;张璞 单位:天津市人民医院人力资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