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航飞行员心理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民航飞行员心理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航飞行员心理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航飞行员心理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受职业的特殊影响,飞行员的健康管理与普通人存在差异,他们健康管理的要素包括生理、病理、心理、智力以及飞行环境等内容[1]。飞行安全一直是国内外民航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影响飞行安全的最关键因素是人为因素。统计资料显示人为因素导致的飞行事故约占70%,其中心理因素又构成了人为因素的主要部分[2]。所以,飞行员心理健康应成为航卫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

1健康管理模式的转变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民航飞行员的健康管理模式也应从简单的巡诊-体检-处方的传统保健模式,转变为: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三方面进行干预的过程,倡导整体健康为中心,以预防疾病为主导的健康管理模式。

2民航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年龄偏小,生源单一我国目前各大民航院校招生生源为应届高中毕业生,即使大改架招生也是在普通专业的大中专院校。这样毕业的生源导致飞行队伍年轻化(个别有20岁毕业的)、社会阅历少,社会交往及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相对不足,心理素质成熟度差,缺少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抗压和释压的能力薄弱。

2.2个性特征个性是指人在现实环境中对各种事物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个人对应激的评价和应付等心理调控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心理健康的保证。个性健全的飞行员具有情绪稳定、社交能力强、自信、抗干扰能力强及个性开朗等特点,能够正确的降低自己承受的压力,更好的应对各方面的突发事件。

2.3特殊工作环境飞行工作是高风险、高技术和高难度的工作。飞行的工作环境也存在着特殊性,在飞行中受到低气压、温度变化、噪声、振动、气象以及辐射等多种因素影响,承受着超出正常的身心负荷,常会导致飞行员身心健康水平下降,从而引起睡眠障碍、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直接威胁飞行安全。

2.4负性生活事件对飞行员测评显示,SCL-90各因子与紧张性生活事件量表的恋爱、健康、家庭、工作、经济、人际关系、环境等均显著相关,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是影响飞行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3],可以使人罹患焦虑、恐惧、抑郁、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心理创伤。

2.5飞行疲劳飞行疲劳可同时导致人体力、脑力和心理疲劳,其特点会导致飞行员反应迟钝、思想麻木、记忆力下降、判断失误、条理性差、视力下降、个性变为冷漠或易激惹,这些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长期的超负荷精神负担可导致人情绪沮丧、抑郁或焦虑,危及飞行安全。

2.6飞行事故后导致的心理危机杜长伟等在《飞行人员事故后紧急心理干预及效果的追踪研究》一文中提到[4]:当个体经历事故时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危机反应,导致个体明显的主关痛苦及社会功能受损。因此飞行事故后进行早期紧急心理干预,有利于减轻和消退心理应激反应症状,可以有效的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对提高飞行人员抗心理应激能力,提升飞行人员心理恢复力具有良好的作用。

2.7躯体疾病一些飞行员在患有躯体疾病后,因对疾病的恐惧和特有的工作性质,会导致飞行员承受压力的能力变小,情绪稳定性变差,心理变得焦虑、敏感、烦躁、失望等,同时心理疾病也会加重躯体疾病。因此,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飞行员如合并有心理问题,也会影响飞行安全,应给予重视。

3促进飞行员心理健康的措施

3.1合理配比招生生源,使飞行队伍成熟化建议在大改架招生中可以适度放宽年龄,增加适度比例的社会招生,选取优质职业(如:军校、律师、医生、警察等)的生源。这类生源具有纪律性强、反应快、心理素质高、社会阅历广等优势,遇到紧急事件能冷静正确的处理。

3.2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应是单一的躯体健康教育,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强化飞行员的躯体健康和心理卫生教育可提高飞行员的健康意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学会自我调节,有效的预防身心疾病。

3.3定期心理评估定期心理测评,可动态把握飞行员的心理变化趋势及状态波动,对实施个体化、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能力训练提供参考依据,以便出现心理问题时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和帮助。

3.4加强心理训练英美等国专家提出[5],飞行活动中的许多问题,不是招飞时的心理学检查所能解决的,后期训练过程中的心理训练至关重要。这对提高飞行员的心理素质,减少其过度应激反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3.5多部门合作,多方位管理与飞行部及飞行家属建立联系加强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协助飞行员的健康管理。必要时对诊疗过程中的飞行员进行医疗监督、详细的病史追踪,疗效观察等。

4飞行属于复杂的劳动过程,飞行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因此加强飞行员心理健康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4.1航空卫生保障应紧跟形势,与临床接轨,适应航空医学模式的转变,将航空生理学、心理学紧密地结合,更好的保障空勤人员的身心健康,严把放飞关,确保飞行安全。

4.2加强心理管理有利于培养对飞行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有益于飞行的个性特征,如:1)在短时间内能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2)有效地控制情绪,并保持知觉和运动的协调性。3)主动、机警,正确自我评价;4)勇敢、有坚持性;5)注意分配广、转移快并稳定;6)反应敏捷准确、动作协调,操作技能容易养成也容易改造;7)逻辑思维良好;8)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和计划能力;9)决策迅速;10)记忆力好;11)有组织能力[6]。

4.3加强心理管理和心理指导可使每一个飞行员都有机会具备优秀飞行员的心理特征,如:1)较高的情绪稳定性,遇事冷静;2)性格外向、随和,善于与他人相处,良好的合作能力;3)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顿悟思维能力,职业技能熟练,经验丰富,具有管理者的思维特点和能力;4)具有快速判断、决策和执行能力;5)具有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力。

4.4加强心理管理可减少因心理因素造成的飞行事故,保障飞行安全。应激处理能力的提高是减少人为失误的关键,这与心理健康的程度相关。面对应激事件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飞行员多选择成熟、正确的应对方式,这就大大降低了因心理原因导致的飞行事故或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4.5加强心理管理可减少飞行资源的流失,节约成本。近几年空前人员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在逐步增高,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甚至出现精神分裂,这不仅严重威胁飞行安全,还导致飞行资源的丧失。

作者:李海峰 杨仕云 赵世清 单位:南方航空海南分公司后保部航医室 南方航空航空医学鉴定中心内科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