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医学生对医学伦理评价道德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职业角色下医学生医学伦理道德自评现状,对为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提供参考。[方法]对山东省某高等医学院校1234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伦理道德重要性评价,780名女生表示赞同医学伦理道德重要,高于男生;对医学伦理道德内容的调查,有567名医学生认为病人与社会义务统一;77.6%的医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主动培养自身医德,22.4%的医学生无法主动培养自身医德;62.7%的医学生认为身教是提高医学伦理道德水平的最佳途径,维系手段是强制性力量。[结论]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对伦理道德内容的认知符合医学伦理道德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应将医学伦理道德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有效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伦理道德水平。
关键词:职业角色;医学生;医学伦理道德;评价
医学伦理道德属于医学职业道德范畴,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具体体现[1]。2001年,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教育与服务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医渗透,把医术和医德结合起来”。医学职业本质要求是德为先、技为本,强调德术兼备[2]。目前,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引起社会对医者职业道德的高度关注[3]。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队伍的生力军,必须加强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目前,我国医学伦理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其一,课程定位存在偏差,一直被列入思想品德课中,导致重视度不足,课时数偏少[4],仅18~36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数的1/5。其二,课程目标过于宽泛,侧重于灌输理论知识,缺乏实际伦理问题应对能力培养。其三,课程设置缺少连贯性,多在基础课阶段开设,实习阶段的实践课程断裂;医学伦理课程单独教学,在专业课的教材和教学中,极少涉及医学伦理道德的相关内容。此外,多数高等医学院校普遍“重医术,轻医德”[5]。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匮乏[6],教学手段枯燥单一,实践教学不足[7]等方面。因此,本研究以职业角色为出发点,从医学生视角,探讨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重要性、内容、行为规范及提高方式的评价,旨在为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提出参考建议。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
以自制“医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状况调查问卷”为调查工具。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医学伦理道德重要性评价(3个指标)、医学伦理道德内容评价(3个指标)、医学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评价(10个指标)、医学伦理道德提高途径评价(4个指标)等内容。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某医学院校大一、大二、大三3个年级各8个班1234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向被抽取班级学生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并收回,问卷回收率100%。
1.2研究方法
采用Epidata3.0软件,双录入核查。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
共调查医学生1234人,基本情况见表1。
2.2医学伦理道德重要性评价
医学伦理道德重要性包括3个变量,即“职业道德在医护职业中必不可少”“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自我修养”“职业道德对将来职业的影响很大”。采用Q型聚类方法,将上述变量的样本聚为2类,得到“医学伦理道德重要性”变量。将医学生基本情况各变量与“医学伦理道德重要性”做交叉表,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年级、学习成绩及家庭经济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性别维度看,女生比男生更加重视医学伦理道德。从年级维度看,大一医学生最重视医学伦理道德,其次是大二医学生,大三医学生最不重视。从学习成绩维度看,成绩好的医学生最重视医学伦理道德,其次是成绩差的医学生,成绩一般的医学生最不重视。从家庭经济状况维度看,中等水平的医学生最重视医学伦理道德,其次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医学生,富裕的医学生最不重视。总之,女生更重视医学伦理道德,年级越高越不重视,学习成绩一般、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医学生最不重视医学伦理道德,结果见表2。
2.3医学伦理道德内容评价
探究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内容的评价,主要从基本道德义务、医德情感、临终关怀方式3个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从基本道德义务维度看,认为是“病人和社会义务统一”的医学生最多,认为是“患者自主选择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医学生最少。从医德情感维度看,选择“正直”的医学生最多,选择“有利”的医学生最少。从临终关怀方式维度看,选择“减轻疼痛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医学生最多,选择“放弃治疗”的医学生最少。可见,医学生认为病人和社会义务统一、正直的情感、减轻疼痛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是医学伦理道德最重要的内容,结果见表3。
2.4医学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评价
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评价包含10个指标。将指标评价,“不赞同”赋值为1,“赞同”赋值为2。得分越高,评价越高。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探析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评价水平。根据适用条件进行检验,KMO统计量为0.866,Bartlett球度检验中近似χ2值为4430.870,P<0.001,适合做因子分析。依据特征值>1的标准,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比例为65.93%。依据专业知识命名,分别为依法行医因子、服务耐心因子、同情病人因子。从因子得分来看,服务耐心因子得分最高为(3.97±0.16)分,同情病人因子得分最低为(2.38±0.14)分。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医学生最重视服务耐心,其次是依法行医,最不重视同情病人,结果见表4。
2.5提高医学伦理道德的途径评价
2.5.1医学伦理道德自我提高途径评价本研究显示,958名医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主动培养自身医德,所占比例为77.6%;但仍有276名医学生无法主动培养自身医德,占22.4%。从根本方法和维系手段2个维度,进一步探析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自我提高途径的评价。从根本方法维度看,选择学习理论知识的医学生最多,有643人(52.1%);其次是卫生保健实践,有305人(24.7%);选择学习榜样人物的医学生有225人(18.2%);选择经常性批评的医学生最少,有61人(4.9%)。从医学伦理道德的维系手段维度看,有747名医学生选择强制性力量,所占比例为60.5%;仅487名医学生选择非强制性力量,占39.5%。可见,多数医学生具有学习医学伦理道德的主动性,根本方法是学习理论知识,维系手段是强制性力量。
2.5.2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方式评价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方式是提高医学生医学伦理道德水平的关键一环。本研究从身教、言教、奖惩3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774名医学生选择身教(62.7%),361名医学生选择言教(29.3%),选择奖惩的医学生最少有99人(8.0%)。可见,身教是医学生最认可的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方式。
3讨论
3.1医学伦理道德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
本研究显示,女生比男生更重视医学伦理道德。原因可能是,男性的社会性别角色通常被赋予独立、自主、坚强等特点,而女性则被认为是温柔、耐心。在社会化过程中,男女两性会根据被赋予的社会角色塑造自己,女性会表现得更感性、富有同情心和耐心[8]。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年级越高,越不重视医学伦理道德。一方面,我国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缺乏连贯性,医学伦理学多安排在低年级,临床实习前期和临床实习期实践教育不足[4];另一方面,高年级医学生面临实习、就业、考研等多重压力,更加关注专业技术。从学习成绩维度看,成绩好的医学生最重视医学伦理道德,其次是成绩差的医学生,成绩一般的医学生最不重视;从家庭经济状况维度看,中等水平的医学生最重视医学伦理道德,其次是差的医学生,富裕的医学生最不重视医学伦理道德。可能因为学习成绩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医学伦理道德有一定影响,但并不能决定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的态度。也有研究[2]表明,个人品德是医学伦理道德的基石。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根据性别、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伦理教育,重视良好个人品德对医学伦理道德的促进作用。同时,应将医学伦理道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
3.2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是医学伦理道德最重要的内容
医务人员对患者有诊疗义务,也应承担宣传医学知识等社会义务。本研究发现,医学生认为“病人和对社会义务的统一”是医务人员的基本道德义务,说明医学生的认知基本符合医学伦理道德要求。医德情感是一种具有高度自觉性、持久性的内在心理体验和情绪态度,同情是最基本的情感,责任感是高层次表现[9]。大多数医学生认为医务人员最应具备的医德情感是正直,仅有部分医学生认为是同情。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的医学生尚处于基础学习阶段,接触病人较少,无法切实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多数医学生认为减轻疼痛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是最符合临终关怀的方式。也有研究[10]表明,临终关怀关键是对患者心理的照护,在缓解晚期患者疼痛和痛苦方面已得到广泛认可。综上,建议高等医学院应重视并培养医学生的同情感。
3.3服务耐心是最重要的医学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本研究发现,服务耐心是医学生最重视的医学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有研究[11]表明,医学生对服务礼仪重视不足,难免在工作中被认为态度恶劣,导致医患矛盾。近年来,医患冲突频发,引起医学生对服务耐心的重视。医学生较为重视依法行医。究其原因,医生是高风险职业,难以避免诸多法律问题。加之,我国卫生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医学生依法行医的意识不断提高,但具体法律知识仍缺乏[12]。同情病人是医学生最不重视的医学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一方面,本研究中医学生尚未进入实习阶段,与病人接触较少,对病人的痛苦难以感同身受;另一方面,相对于服务耐心和依法行医而言,同情病人是更高层次的行为规范,需要理解患者的感情和思想并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在校医学生对此理解并不深刻。因此,在专业课上,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病症是患者真实的痛苦,而非冰冷的名词。在基础学习阶段,高等医学院校应丰富卫生法律课程,或通过开展卫生法律讲座等方式,增加医学生相关知识储备。临床实习阶段,应开展医学伦理道德实践,使其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同情感得以深化。
3.4理论知识和身教是提高医学伦理道德水平的最佳途径
本研究发现,多数医学生能够主动培养自身医学伦理道德。学习理论知识是最主要的自我提高途径。有研究[13]证明,我国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在课程教学阶段,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教育;临床实习阶段,重点培养专业技术。因此,限制了医学生自我提高的途径选择。强制性力量是维系医学伦理道德水平的手段,可能因为医学生对自身医学伦理道德水平不够自信,缺乏医学伦理道德信念。从教育方式维度看,医学生最认可身教,与刘学文等的结果[7]相似。教师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医学生,说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应将医学伦理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辩论赛、情景剧比赛、健康咨询等实践活动,丰富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形式。同时,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伦理道德信念。
参考文献:
[1]李佳颖,哈斯也提•艾力.医学人文素养与医学道德教育[J].卫生软科学,2013,27(3):167-168.
[2]张会萍,饶洪,孟献峰,等.简论个人品德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3):90-92.
[3]周建军,孙萍.“工匠精神”:厚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0):42-44.
[4]陈明华,郝云玲,张玲,等.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教育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16-18.
[5]张丽红,李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医德心理培育的必要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5):62-64.
[6]全景梁.医德教育———医学生职业素质建设的基石[J].卫生软科学,2008,(4):273-275.
[7]刘学文,刘馨,康丽勇.医学生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A),2016,37(6):72-74.
[8]姜晓琳,王鹏,王美芳.大学生性别、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3):366-368.
[9]杜刚.论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4):94-96.
[10]张晓飞,唐四元.临终关怀教育和培训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9):2333-2336.
[11]李冬冬.医患冲突中医德行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3):135-137.
[12]张凤娥,杨克健,冯燕俊,等.强化法制教育改善医患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11):45-46.
[13]陈翔.基于医患沟通技能提升的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82-83.
作者:郭晓宇 周建裕 于奇 吴炳义 毕玉 欧阳翔 单位:潍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