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提壶揭盖法临床护理应用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朱丹溪始创的“提壶揭盖”法具有鲜明的中医文化特色,是中医取象比类思维模式的典范,并且符合中医整体观的基本原则。此项研究观察温针灸“提壶揭盖”法在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中的疗效。方法:在我院2016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肛肠病术后患者中,选取80例,具有可比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温针灸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温针灸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温针灸中医特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相同基础治疗的前提下,运用“提壶揭盖”法的温针灸组疗效以及出现尿意的时间都要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灸“提壶揭盖”法在防治肛肠术后尿潴留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肛肠术后;尿潴留;温针灸;提壶揭盖法
尿潴留是肛肠疾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术后尿潴留无法及时有效处理,会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适[1],而且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同时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其治疗费用。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和解决尿潴留已成为临床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医护理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有其独特的优势及临床实用性,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2]。中医古籍中并没有尿潴留的名称记载,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入“癃闭”范畴。癃闭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3]:“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其基本病因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正适用于“提壶揭盖”之法。临床实践证明[4],对于癃闭的治疗,无论哪种证型,均可酌加宣发肺气之品。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瑰宝,在治疗上有其独特的疗效,并且操作方便。本研究采用温针灸的方法,针灸并用,取其所长,护理肛肠术后尿潴留患者80例。观察温针灸“提壶揭盖”法在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中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为2016年3月—2016年9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肛肠科术后尿潴留住院患者,总数为80例。其中男56例,女24例,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将其分为温针灸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癃闭的诊断标准[5]。诊断标准为小便不利,点滴不畅,或小便闭塞不通,尿道无涩痛,小腹胀满。
1.3纳入标准
(1)术后6~8h膀胱处于充盈状态,小便不能自行排出,且膀胱内尿量大于600mL。(2)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检查肝肾功能均正常。(3)无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无昏迷状态。(4)无精神障碍,能够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5)无泌尿系统疾病,无尿路畸形、无排尿困难史。
1.4排除标准
(1)合并心、肺、脑和造血系统、糖尿病等严重原发性疾病。(2)妊娠期妇女,无法判断舒适度者。(3)患者晕针,不接受针刺治疗者。1.5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术后常规治疗与护理。
1.5.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尿潴留,采用非药物的物理疗法诱导排尿,如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部、热敷膀胱区、按摩脐周等方法诱导排尿。
1.5.2温针灸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温针灸护理,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提壶揭盖”法的原则选取穴位:太渊、孔最、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极、阴陵泉。在行针之前,向患者阐述温针灸的过程,消除患者的疑虑,做好思想准备,获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具体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针刺的部位,对治疗穴位进行常规消毒,视患者的胖瘦情况以及针刺穴位,来选择针长及针刺深度,待患者有得气感之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将圆纸片套在针上(防止燃后的艾条落在皮肤上),再将截取好的2~3cm的艾条置于针柄上,点燃艾条施灸,待艾条燃尽后取下圆纸片,随后将针取出,并用棉签按压针眼,防止出血。艾灸期间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烫伤患者皮肤。
1.6意外处理[6]
1.6.1晕针
若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出现晕针,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取出,轻者仰卧休息片刻,并喝红糖水;若仍不缓解者,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1.6.2滞针
若患者肌肉过度收缩,可以在发生滞针的穴位附近,再刺一针(避免单方向行针),以缓解患者的肌肉收缩。
1.6.3弯针
轻微弯曲者,将针慢慢取出;如因患者体位移动所致,应使患者恢复原来的体位,肌肉放松后,将针缓慢取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断针。
1.6.4断针
安抚患者,嘱咐患者切勿改变原来的体位,防止断针深陷;若断针露于皮外,用镊子或手指将针拔出;若与皮肤平齐,用左手拇指、食指向下按压针孔两侧,促使断针露于皮外,用镊子取出;若断针深陷于皮肤中,立即进行外科手术,将其取出。
1.6.5烫伤
水疱小于1cm时,可自行吸收,无需任何处理;若水疱较大,可用一次性针灸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消炎药膏,防止感染。
2疗效观察
2.1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治疗后患者出现尿意时间及临床疗效。2.2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并结合临床拟定疗效标准。治愈:治疗后60min内能顺利排尿,尿急、腹胀、腹痛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好转:治疗后60~120min能少量多次排尿,但排出不畅,尿急、腹胀腹痛等症状、体征改善,无需导尿症状好转;无效:治疗结束后>120min仍未排尿或尿液点滴不出,尿急、腹胀、腹痛加重,须留置导尿管。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率(%)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患者总有效率的比较
3.2患者治疗后出现尿意的时间的比较
4讨论
“提壶揭盖”,顾名思义,就是指使装满水的茶壶能够倒出水来,就必须把壶盖揭开或者是在壶盖上凿个洞,只有这样水才能顺利地流出来。根据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中医将通过开提、宣发肺气,而使下焦之气通利的方法叫做“提壶揭盖”法[7]。其理论依据是“上窍开则下窍自通”,开提、宣发肺气,有助于恢复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而升举中气则有助于膀胱的气化,从而达到通利小便的目的[8]。“提壶揭盖”法首创于金元时期名医朱丹溪,在他的一则医案中提及:“一人小便不通……此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以药大吐之,病如失。”[9]而后,其在《丹溪心法•小便不通》中具体阐述了此法的应用:“气虚,用丹参、芪、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参芪药中探吐之;血虚,四物汤,先服后吐,或芎归汤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陈汤,先服后吐,以上皆用探吐。若痰气闭塞,二陈汤加木通、香附探吐之”[9]。由此可以看出,朱丹溪是将用探吐之法宣通肺气来治疗小便不利比作滴水之器,言其要旨为“闭其上窍,则下窍不通;开其上窍,则下窍必利”,开创了“提壶揭盖”法之先河。而“提壶揭盖”法最初为探吐之法。虽说朱丹溪开创了“提壶揭盖”法之先河。但其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提及“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经脉别论篇》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创立“提壶揭盖”法的理论基础。它指出肺主一身之气,为水之上源,具有通调水道、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功能。后世历代医家遵从此理论者甚多,在治疗癃闭、水肿、便秘等疾病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大多数医者采用方药药物治疗者居多[10-12]。也有学者认为[13],凡是可轻宣、升阳,调畅“上焦”壅塞之气机,而“下焦”自开的方法均可归属于“提壶揭盖”之列,不可只局限于开宣肺气之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提壶揭盖”之法的应用范围。肛肠术后,患者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易发生排尿功能障碍、尿潴留等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延长了住院时间,还增加了护理量和住院费用[14]。我们通过早期温针灸的治疗,积极调节膀胱平滑肌、尿道、阴道、腹肌以及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促使排尿功能尽早恢复正常,有效避免了术后尿潴留的发生。中医认为手术后尿潴留是因为外伤致筋脉瘀滞,瘀血阻滞膀胱水道所致;且术后气血大虚,元气大伤,膀胱气化功能失司,不能气化津液,六腑以通为用,故小便不通、腹胀疼痛,而形成癃闭[15-16]。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17]所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因此,膀胱气化正常,则小便自利。其病位虽然在膀胱,但与三焦、肺、脾、肾、肝等诸脏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艾灸可以温通筋脉,促进膀胱气化;针刺可以行气活血、通调水道,二者合用可以改善和加强膀胱的气化功能,从而起到利尿的作用。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常规护理未能有效控制尿潴留的发生,而中医“提壶揭盖”温针灸的方法,有效降低了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应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适宜艾灸的病证。《灵枢•经脉》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术后筋脉损伤,瘀血阻滞,此为实,宜散;术后气血大虚、元气大亏,此为虚,宜补。针刺的提插手法可以同时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补法可鼓舞人体正气,泻法可疏泄病邪。灸法借助灸火的热力和药力,具有消瘀散结、扶阳固脱、防病保健的作用。《灵枢•刺节真邪》云:“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疾,气行则血亦行,灸法能使气机通调,故瘀结自散[18]。本研究将针刺与艾灸并用,补虚泻实,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状态,膀胱气化功能得以恢复,小便得以畅通的排出。膀胱气化不利是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发生的主要病机。中医传统特色方法“提壶揭盖”法最适用于此病证。针刺治疗时以此法为依据来取穴,开窍揭盖,癃闭必除。人体三焦的气化主要依靠“肺通调-脾转输-肾气化”来维持。肺在上焦,为水之上源;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之枢纽;肾在下焦,为主水之脏,与膀胱相表里,司小便之开合。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癃闭的病位虽在膀胱、在下,但与三焦及肺、脾、肾的关系密切。因此,治疗癃闭时,应下病治上,开启上窍,升清降浊,小便即通。
“提壶揭盖”法,即是从宣发肺气的角度出发来治疗尿潴留,选取的主穴为肺经的原穴太渊、郄穴孔最。肺居上焦,为一身之华盖,能够主一身之气,宣发肃降,太渊为肺经的原穴,是元气充沛之处。因此取肺经原穴太渊,可综合地调整肺脏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孔最为肺经郄穴,是肺经之气聚集最深的穴位,可调整肺脏气机。另外,“孔”是“孔窍”之意,孔最之名的得来,就是因为它最能治疗人体孔窍部位发生的某些病变。癃闭为下窍不通之疾,故“孔最”最可治之[19]。另外,当人体中气下陷之时,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小便则不利,因此通过升举下陷之气的方法,可以使升者得以升,降者得以降,一身之气机,得以通畅,小便自出矣[20]。百会因为百脉之宗、诸阳之会而得名,位于人的巅顶,属于督脉之穴位。灸之可升举清阳,气升则水自下。关元穴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任脉与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三焦元气所发之处,灸之可调理三焦,联系命门之真阳,为阴中之阳穴,亦为小肠的募穴,其功能作用是募集小肠精、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可补摄下焦元气,治排尿不畅;中极穴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具有培补元气、补肾助气化之功,同时中极穴也是膀胱之募穴,是膀胱经之气聚集之处,能够调节膀胱之经气,具有疏利三阴之气、扶正培气、通利水道、宣痹开结的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可调脾胃、理中焦、通调经络之气血、扶正培元;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能清热利湿、通调水道;三阴交系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足太阴脾经主运化,足厥阴肝经主疏泄,循行少腹,绕阴器一周,足少阴肾经主水液代谢,与膀胱经互为表里[21],提插捻转之法补三阴交之穴位,可以行气通络、补益脾肾、调节肾气之开阖,共奏“提壶揭盖”之功,使膀胱气化功能得以恢复[22],从而小便自利。综上可知,温针灸以上诸穴可起到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以“提壶揭盖”法为依据进行取穴,升降相因,上窍通,则下窍以必利。调畅一身升降之气机,则癃闭之疾,因此而解。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温针灸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此方法起效快,简便易行,且经济、无毒副作用,对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护理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晓燕.肛肠疾病手术后尿潴留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8):94.
[2]曾采采,丘雪梅,刘洁杏.中西医综合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尿储留的效果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839-1840.
[3]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324.
[4]谭宏祜,赵晓珍.提壶揭盖法在癃闭中的具体运用[J].山东中医杂志,2001,3(20):131.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7-28.
[6]孙忠慧.温针灸护理之我见[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196-197.
[7]《中医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8]杨畅.提壶揭盖法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临床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7):65-66.
[9]朱震亨.丹溪心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0.
[10]许雅倩,马晓峰.从伤寒金匮温病中寻踪“提壶揭盖法”[J].黑龙江中医药,2017,(1):15-16.
[11]鲍艳举,花宝金.“提壶揭盖法”临证体悟[J].中国中医急症,2012,12(21):1967-1968.
[12]黄衍强,王永瑞.提壶揭盖法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0):217-218.
[13]李俊哲.感悟“提壶揭盖”治法[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4):1027-1028.
[14]李正飞,匡尧,卢燚.补中益气丸联合针灸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的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10):2103-2105.
[15]冯德魁,邓嘉秋,吕生辉,等.针刺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11):2406-2408.
[16]任小英.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尿潴留[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3):28-29.[17]翟双庆.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65.
[18]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61-162.
[19]李红霖,王玉且,夏昆鹏,等.从提壶揭盖法谈太渊、孔最治疗中风后尿潴留42例[J].中国中医临床研究,2016,8(1):35-37。
[20]袁方,王卫.提壶揭盖在针灸治疗癃闭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学,2013,26(10):109-110.
[2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3-126.
[22]谢小砚,胡莹,孔露,等.针灸综合疗法预防肛肠病术后尿潴留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6):164-165.
作者:侯丽丹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