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护理专业探析(9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通过调查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和实习情况,开展教育和培养,帮助实习生尽快适应实习生活,提高实习效果。
关键词:高职护理;学生干部;实习情况
护理专业实习生参加临床实习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阶段[1]。我校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是在校学习两年,临床实习一年。为了了解学生干部的培养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全面了解专业特点和能力要求,适应职业岗位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对2015级三年制护理专业实习生进行调查,通过收集实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反映,把握实习生的思想动态和要求,对实习生岗前教育和培养有深远的意义。
1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查阅文献、走访长株潭实习医院、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省外各定点实习医院的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共收到有效问卷140份。其中学生干部占50%,班级普通学生占50%。调查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的情况、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以及医院带教老师对我校实习生的评价和建议。
2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通过调查发现,在学生干部中,有45%参加过寒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服务员、收银员、社会调研等项目,只有25%的同学参加过医院的见习。非学生干部有80%没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第二,学生干部比普通学生的沟通能力更好,能更快与老师、同事及患者建立和谐关系;能够有效地处理好护患关系。第三,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能更敏锐倾听,也更能体谅患者的感受,并积极地为患者在精神上减轻压力。第四,学生干部的专业学习有待增强,在校期间,60%的学生干部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常常会因为工作而忽略学习。第五,82.54%的学生干部专业实践能力强,在校期间,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经常主动学习的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心肺复苏和止血包扎等实践。第六,从实习学生工作主动性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0%的学生工作主动性不够,习惯于等待安排工作任务。在其它工作主动性强的学生中,有80%的学生为学生干部。第七,85.25%的学生在工作中能与同事相互配合,团队协作能力好。第八,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干部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做事认真仔细,工作中能严格要求自己,遇到突发事件可以及时、理性的处理。第九,调查对临床实习的适应状况,75.63%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其中80%为学生干部。第十,调查发现,90%的学生对实习现状非常满意,约8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途非常有信心,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前景和全国护士资格证的考核也制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3%的同学感到很担忧。
3对策与建议
第一,学生在假期应多去医院参加实习和见习,熟悉临床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既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也能从专业和心理等多方面做好思想准备,为临床实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第二,学校可多邀请临床护理工作者到学校开讲座和座谈,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缩短在校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应用的差距。第三,护理专业课教师要定期到医院接触临床,提高临床工作能力,以便应用于日常教学。并结合实际,为实习学生分期制定目标,不断积累经验。第四,学生实习初期,老师应先示范,使她们掌握要领,及时加以指导纠正,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方法,使护生在短时间适应环境。第五,建议采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模拟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扮演,练习如何接诊、如何鼓励患者、如何交代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学会语言的组织、语气的使用、动作神态的展示,练就自然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学生的主动和被动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第六,学校要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各种形式,把“三观”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可结合实例,请优秀护士进行护理工作先进事迹讲座;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开展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护士专题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第七,在校期间老师应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严格要求,学生为此也应该制定好合理的学习计划,做到勤学好问,敢于探索。第八,学生干部虽然在人际关系处理、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上更为突出,但是学生干部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都应付出更多的努力。
4结束语
几年来,我们通过在教育教学和岗前培训中认真抓好实习动员,纠正了实习生认识上的偏差,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很多方面还有待提高,但总体来看,实习生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科室及带教教师普遍反映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等较以往大有改观。实习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带教教师的满意,也取得了很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冯秀香.护理专业实习生临床带教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3):76-77.
[2]唐小花.临床见习、实习带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6):34-35.
[3]徐彤宝.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A].《同行》2015年9月(下)[C].2015:1.
[4]田蓓,田党红.护理实习生多元文化护理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海南医学,2014,(9):1378-1380.
作者:凌畅
第二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思路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行业医患矛盾突出、医务从业人员离职潮、医生职业素养危机、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不断。高职院校是我国护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如何结合医疗行业实践、90后医卫类大学生个性特点、医学服务发展需求等,全面分析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及提升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职业素养
我国当年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日益激化,如药品回扣问题、医疗虐待及暴力行为、过度医疗等医患问题层出不穷。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其所从事职业了解程度及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3大部分。高职院校历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在大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中必须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职业素养的教育不容忽略。我国护理人才需求仍缺口巨大,高职院校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护理专业技术人员,且数量逐年增加。全国护理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湖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均要求加强护理人才的职业素质教育。
1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及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到来,我国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也开始剧增。截至2015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为达到324.1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达2.36人[1],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不断改善,大专及以上护士达62.5%,其中大专护士占47.9%。但护士的数量与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注册护士达到445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达到3.14人的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护理教育亟待大力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设立了医学护理教育专业,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全国护理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养体系,加强护理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注重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护理实践能力培养。《湖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也强调要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持续改进护理服务,完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但国内护理行业的护士职业素养普遍偏低,离职率逐年攀升[2],且进入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习的学生有相当数量表示“毕业后不从事护理工作”[2]。职业素养可影响从业人员对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护理学生作为护士的未来接班人,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道德的行成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促进护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摆在高职院校护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高职院校“90后”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现状
护理职业素养是护理人员对护理职业的积极看法和情况,肯定自己的专业能力,并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公众对该职业的期望统一起来。护士职业素养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护士遵循护理工作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我国当前的医疗护理职业教育面临各种窘境:①高职院校医卫类人才的培养缺非常强调“能力为本”“技能本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往往被忽略,长期以往势必造成学校培养的医学人才缺乏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职业创新意识等,医学生进入医疗体系的适应能力差、抗压能力弱、容易产生职业冷漠;②当前护理教育的培养对象为思想活跃的“90后”,他们是中国留守儿童最密集的一代,也是独生子女最多的一代,他们大多个性鲜明、独立自主,但又自我中心主义强烈、服务他人意识薄弱、动手能力差等,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和互联网的发展对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的负面消息对这些自制力不太强的“新人类”易产生对自身将从事职业的失落感乃至失望感[4-5],而大学是其专业发展意向和职业人生规划的关键阶段;③我国现行的高校招生制度决定了高职院校只能在历年8月底开始录取招收学生,其录取的学生大多为高考成绩较差或不太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底子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意愿及意志力薄弱、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社会认可度偏低,甚至有的机构和社会人士认为高职医学院校无异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工作,而不是人才,其学生在就业上无优势;④我国当前护理人员缺口巨大,同时面临着大量医护人员职业焦虑、职业懈怠、甚至人员大量流失、医疗纠纷急剧上升、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现象逐年递增等危机。
3高职院校“90后”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思考
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时,因学习与工作环境的重大差异,同时在当前医患矛盾突出、医务工作者工作压力大等环境的影响下,势必容易出现无法适应和个人职业素养缺陷凸显的局面。根据90后的个性特点及时代的发展要求,其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3.1因地制宜的开展实习实训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实习实训是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养成渠道和教育措施,也是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的锻炼渠道。中国职教学会的蒋乃平[6]教授提出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素养内涵和训练进行探索和实践,是用人单位与职业院校用人、育人实现“双赢”的合作形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活动,实施和积极动员医学生参与门诊急诊导医、深入群众开展用药安全宣传活动、防AIDS青年志愿活动、公共卫生知识普及及宣讲等活动,以此培育医护生“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助力形成团结互助、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
3.2优化课程设计,制定职业素养培养相关课程
理论课程教学始终是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职业素养相关课程的制定对当代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优化相关课程设计,扩大学生的视野,在一些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课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医院内部管理、医保政策、医学伦理、医学相关法律等更为宏观的内容,使得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岗位时,不是把眼光局限于某种疾病或某个科室,而是关注整个医疗体系。有学者提出医学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应当开设与职业素养相关的课程[7],如“医患沟通”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实际案例和互动交流等形式,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辅导、人际沟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对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从培养稳定的职业情感到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再到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循序渐进,一步一步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3情景模拟教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一些专业课程中也可加入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可采取课内外结合,设置形式多样的课程教育模式,如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患者、护士等就医过程、医患矛盾处理过程,使医学生在医患角色扮演中体会医患沟通的难点,提升其处理医患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这种教学模式既有技巧性又有趣味性,也能提升学生参与度、调动其积极性。如澳大利亚SunshineCoast大学通过在国际护士节举办护理技术展览、展现护理发展史播放护士职业经历的影像资料、邀请护理专家进行学术演讲、组织护生与护士现场交流等活动,引导护生的积极职业认同,并提出护理课程中应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以利于护理学科自身发展等论点[8]。
3.4加强高职院校的软硬件建设
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离不开学校自身的软硬件建设,学校应不断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紧扣学生特点的学生社团活动,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楷模作用,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处理方式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组织校内外活动,全面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及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4展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高职院校医卫类人才的培养缺非常强调“能力为本”“技能本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往往被忽略,长期以往势必造成学校培养的医学人才缺乏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职业创新意识等,医学生进入医疗体系的适应能力差、抗压能力弱、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我国的护理行业却面临着职业焦虑、职业懈怠、甚至人员大量流失等危机,造成这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体制机制层面来看,这种矛盾一方面是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制度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医院公益性逐渐淡化、商业日趋增强的体制引起的;从人物关系层面来看,一方面患者对医生的期望值很高,认为任何疾病到医院都能治愈,而医生诊治疾病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有些医护缺乏仁爱之心,追逐利益的商人意识过于浓厚。高职院校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全面培养大学生对护理行业积极向上的认知和良好的身心健康意识,让护理人员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护士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的护理教育应从组织和个人层面进行干预,注重对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处理好职业素养教育相关课程的关系,发挥好职业素养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2]陈杰,路潜,颖圣艳.护士职业认同感、工作压力和满意度及离职意愿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6):43-46.
[3]郑艳,任伟,王玉梅.护理专科生从事基础护理意愿的调查分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6):52-54.
[4]王浩业,颜吾佴.95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探析—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4):103-107.
[5]范俊强,周广涛.95后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保护性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7):27-29.
[6]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8-83.
[7]汪剑,李鸣亚,汤尼南.浅谈高职院校专业课堂实施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57.
作者:钟焱;刘美萍;佘金文 单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总结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设计的区别,提出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和基本内容,构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自主学习模式。帮助同仁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提高高职护理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字】医学基础课程;信息化课程设计
当前我国信息化教学成为基本国策,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瞻远瞩地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和满足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毕业生更有效的占领人才市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唯一出路,加快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是重要举措之一。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改造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为社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决定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和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训练,通过“以赛带学”、“以赛带培”“以赛带训”的方式,坚持全员参与重点选拔,从而达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目的。首先,面向学生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其次,面向教师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现代教学形态。
1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设计的比较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化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问题或完成特定教学任务。作为职业院校还应体现“做中教、做中学”特色。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设计的比较如下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基本内容
2.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2.1.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1.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学习
2.1.3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主线,倡导合作学习
2.1.4强调多元评价,特别是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2.2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教学分析(内容定位、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四个部分。关键在教学实施阶段突出巧妙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3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
通过探索,总结出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自主学习基本模式:课程开发→课前学习→课堂内化→测试与反馈→课后拓展。下面以护理药理“镇静催眠药”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3.1课程开发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为“能熟练描述镇静催眠药中常用代表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知识;具有正确执行该类药物的处方、医嘱进行用药监护和用药咨询的能力”。教师搜集并制作微课、课件、动画、习题等网络学习资源,在学习平台上。
3.2课前学习教师布置
课前网络学习任务,学生登录平台自学,观看微课、课件、完成学习检测。通过课前学习诊断学情: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监护理解有欠缺!
3.3课堂内化
教师根据课前学习情况进一步明确教学难点,优化课程设计。在高职护理医学基础教学中,多以临床案例引导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适当的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突破教学重点。在整个课堂学习中,营造一个学生兴趣高涨、合作探究、分组展示的学习氛围。比如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苯二氮卓类的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护。教学难点为:在催眠方面,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与巴比妥类的特点比较。课上学习分为“引-探-辩-究-竞-评”六个阶段。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两个病例,提出三个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探究,拍照实验结果上平台讨论;观看微课,课堂答辩;查阅文献,现场连线等手段分别解决这三个问题。最后设计一个闯关游戏,进一步内化新知。整个课堂以临床案例为引导,以一系列问题为导向,借助一系列信息化手段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合作学习,以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3.4测试与反馈
网络平台检测做到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好。
3.5课后拓展
为了进一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课后布置拓展学习任务,查阅文献学习、到社区、医院调研、宣教等,实现学以致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误区
4.1教学设计方面
教学设计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预测教学变化等内容。教学设计要克服学生自主学习服务于形式,教学策略照搬照套不具有课程特色等问题。
4.2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以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为主,教师课堂引导作用不能弱化,不能将课堂教学变为展演、追求好玩有趣喧宾夺主,达不到教学目标。
4.3技术层面
信息化教学手段要合理运用,特别是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运用是必需的。要克服为信息化手段的滥用,新技术老课堂或为技术而技术的倾向。将信息化教学设计融入到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构建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教学新模式,深化高职护理教育改革,顺应了“互联网+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中办发[2006]11号).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
[3]鲁昕.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闭幕式上的讲话.2014.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5]李晓丽,李蕾,徐连荣,牟智佳.虚拟学习环境支持的课程教学设计及应用成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9-122.
[6]姬琳.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一基于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数据统计.职业技术教育,2014(14):42–45.
作者:程小萍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
摘要:护士核心能力是衡量护理工作人员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为了提升高职护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在高职阶段培养和提升护生核心能力势在必行。本文针对近年来高职护生核心能力现状与培养研究,提出高职护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护生;核心能力;现状;培养;策略
护士核心能力在护士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护士个人及护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和安全,具有提升医护服务质量和降低医疗成本的作用[1-2]。重视和发展护士核心能力能够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3]。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包括3个阶段:学校教育、临床实习、在职培训/继续教育[4]。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核心能力是护生综合能力的体现[5],加强对高职护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高职护生核心能力的现状及培养研究,就其培养对策进行了分析。
一、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界定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专业护理人员从事临床工作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它是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的综合反映,能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符合法律法规、道德和伦理范围规范的护理服务[3]。2003年12月,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在《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首次提出中国护士核心能力概念2006年,刘明等[6]通过质性研究构建了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框架,制定了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能力评价量表:临床护理能力、伦理与法律实践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批判性思维与科研能力、教育与咨询能力、专业发展能力7个维度,55个条目。
二、高职护生核心能力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护生的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具备踏上护理工作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黄素芬等[7]采用护生核心量表对高职三个年级700名护生进行比较性研究,发现其核心能力处于中上水平,三年级护生核心能力强于一、二年级护生。丁建云等[8]对山东省三所高职院校护生进行核心能力调查,发现高职护生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评判性思维与科研和教育与咨询能力分较低,要加强对护生评判性思维与科研、教育与咨询能力的培养。苑秋兰等[9]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在某三级医院132名实习护生采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调查,了解护生核心能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发现,护生核心能力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及条目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应注重护生专业发展的培养和人文素质培养。任美健等[10]对山东某高职院校临近毕业500名专科护生采用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和访谈法进行调查研究。毕业前护生的核心能力处于较好水平,领导能力、法律伦理实践、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较高,应对护生进行专业指导,培养专业兴趣,稳固专业思想以提高护生的核心能力。
三、高职护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
为了提升高职护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高职院校及护理教育者不断改善培养方法以提升护生的核心能力。加强院校合作,引进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于萌等[11]选取天津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西医结合护理“订单式”培养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中西医结合护理“订单式”培养的实践效果。表明订单式培养模式能够完善护生知识与技能结构,提高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护生临床护理思维、健康教育能力和职业素养。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吉大一院、吉大二院等5所医疗单位进行全面合作,共同开展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有效的培养了护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12]。注重课程教育,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美国的护士人文管理与人文护理理念深入人心,人文关怀的文化底蕴较深,对护生在校期间采取人文社科类课程进行教育,在实践中注重对护生人文关怀职业道德的培养,医院则将令病人满意视为工作价值的体现,无形中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13]。冯晓芬等[14]通过带习教师的人文关怀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实习护生,采取角色模范式、日志式、对话式等人文关怀等教学方法对临床实习护生实施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结果表明,有效的提升了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增强了患者对护生的工作满意度。举办技能型比赛、社会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升其就业的竞争力。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与陌生人沟通训练项目”、“即兴3min演讲”、“模拟招聘会面试现场”、“献爱心”等活动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对照结果表明,实验组的人际沟通能力强于对照组,且就业率达到100%[15]。
四、高职护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1.加强院校合作,改善教学制度采用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引进“理实交替、课岗融合”的课程体系,请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老师授课,配备一对一的导师。课程设置上与医院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护理过程对接,增设校外实训课程,技能与理论学习并重,提升护生实践操作能力。
2.注重“第二课堂”对护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提升护生人文素质能力方面,注重人文课程类的教育,护生开展诸如人文讲堂、读书汇报会等人文熏陶类的课程。将文明寝室的建设和护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采用5S管理模式,于无形中熏陶护生对医护文化的认识,提升护生的核心能力。
3.建立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专业化方向护生自入校始,对护生进行专业化指导,在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深化服务意识,对自身专业精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应明确专业化方向,对护生进行全方位专业护士化培训,明确的专业方向有利于护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4.培养护生的职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护生认为实习阶段是护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特殊时期,可通过临床操作来提升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认知,进而增强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职业兴趣。同时,也可树立榜样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护生的职业兴趣。
5.文化建设,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将校园特色文化与医院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教学场地、实训基地、生活场所等将文化上墙,无形中引导学生对对护理专业的热爱;积极发挥学生社团文化对护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作用,如举办“即兴演讲”、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等。
参考文献:
[1]茅越丽,项娴静,黄瑶,等.护生临床实习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6,16(3):74-76.
[2]孙丽,周彩华.护生临床能力培养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14-16.
[3]欧尽南.护士核心能力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6,31(3):98-101.
[4]李艳,程利,张振桐,等.湖北省护生核心能力与人格特征的现状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2):64-66.
[5]谢晓炜,李乐之.本科护理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新方向[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120-121.
[6]刘明,WipadaKunaiktikul,WilawanSenaratana,等.中国注册护士能力架构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91-694.
[7]黄素芬,龚国梅,陈丽霞,等.高职护生核心能力的比较性研究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5):113-115.
[8]丁建云,王程,王丽华.山东省高职护生核心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2015(8):27-28.
[9]苑秋兰.高职毕业护生核心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8):89-92.
[10]任美健,邢爱红,吴玉玲,等.专科护生毕业即刻核心能力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6):1084-1087.
[11]于萌,王玉玲,连佳,等.中西医结合护理“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5):663-666.
[12]李宗花,周银铃.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与体会[J].科技视界,2017(14):131-131.
[13]刘立美,CarrieDierdorff.美国人文护理实践与人文精神培养对我国人文护理发展的启示[J].护理研究,2017,31(1):118-120.
[14]冯晓芬,何剑等.临床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22-826.
[15]刘岩.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增强护生就业竞争力[J].护理学报,2009,16(6A):29-32.
作者:程方园 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第五篇: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对PBL联合CBL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我校2016级的100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学生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学生,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PBL联合CBL教学法,采取问卷调查法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实际教学效果,利用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学生的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学生对于PBL联合CBL教学法的满意度比较高。认为能够产生激发兴趣的效果,并且对于学生的问题分析和独立解决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结论:在高职的护理专业生理教学当中使用PBL联合CBL教学法,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当中所存在的不足现象,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十分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因此值得在教学当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PBL联合CBL教学法;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应用效果
生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融合当中所需要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学生的为来发展来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但高职教学当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教学十分的枯燥乏味,再加之生理学的学时上有限,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主动性也比较差。对此,在教学当中需要积极的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研究[1]。PBL联合CBL教学法是现阶段教学当中比较先进的方式,将其应用到生理学教学当中去对于学生的积极提升和教学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当中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PBL联合CBL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校2016级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共100名学生,当中共有男性10名,女性90名,年龄为18-20岁之间。把学生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PBL联合CBL教学法,,由我校资历较高的一名教授来担任课程教学,在生理学章节当中使用PBL联合CBL教学法。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PBL联合CBL教学法,采取问卷调查法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实际教学效果,利用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观察组学生对生理学教学中PBL联合CBL教学法的效果评价,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多方面的指标,全部为单项选择题。对照组具体教学方法如下:在教学实施方法方面,首先教师要彻底的改变自己的主导性,成为教学当中的引导者,深入的认识到PBL联合CBL教学法的精髓和理念所在,能够灵活的进行教学开展,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基本知识有所了解,还需要对其他的学科有一定的认识以便于能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做出贡献[2]。能在案例分析的环节中对于每一个细节都加以重视,为学生提供可靠的指导帮助,保证教学顺利实施。其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每组10-12人,教学当中通过对病例的陈述来提出当中所隐含的问题,并讨论当中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引导。最后教师要对始终没有讨论得到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课后的资料收集和查询来解决,从而达到大部分问题的解决。
(三)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统计当中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对照组
和观察组学生的成绩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的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使用PBL联合CBL教学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各个方面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差异十分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观察组
学生对PBL联合CBL教学法的效果评价在实际调查中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学生对于PBL联合CBL教学法的满意度比较高,详细见表2。认为能够产生激发兴趣的效果,并且对于学生的问题分析和独立解决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讨论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主要采取的是大班制的讲述式方法实施教学,这样的教学当中会让学生感到十分的无聊,并且也不愿意主动的进行学习,所产生的效果不佳。虽然这种方式当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由于在高职院校当中会存在着很多的教师资源和教室资源匮乏等问题,因此教学当中仍然很多的学校在沿用这种传统教学的方式。很多的教师会认为通过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能让学生更加系统化的进行知识学习,能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完整性上得到提升。但事实上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当中是有着一定限制性影响的,学生不仅实践能力差,并且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心理,导致在未来操作当中受到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比较差。由于在传统教学当中学生一直都是在死记硬背的进行知识学习,因此很难将知识真正的应用到临床上,导致学生日后在临床实践上难以适应实际工作,并且对于问题的处理能力也将受到不良的影响。这与现代社会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间也是背道而驰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的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学生对于PBL联合CBL教学法的满意度比较高。在高职的护理专业生理课教学当中采取PBL联合CBL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当中彻底的让学生转变了学习的地位,从原本的被动化学习成为了主动化的学习模式,并且在教学当中变成了重要的成员,这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身份也在这当中有所转换,从原本的知识灌输者成为了当前的引导者,通过各种常见疾病和病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实践环节当中去,并进行独立性的思考和知识掌握,还能够通过对于病例的分析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于锻炼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以便于为未来的学生发展和工作能力提升提供保障。综上所述,在高职的护理专业生理教学当中使用PBL联合CBL教学法,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当中所存在的不足现象,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十分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因此值得在教学当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杏玉,王东林,王桂兰,等.病理学教学中POPS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法的综合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7):612-653.
[2]杨雪莲,林梦瑶,黎巧玲,等.医学生对TBL、PBL、LBL教学法的再认识[J].广东化工,2015,(12):222-225.
作者:李俊艳,杨丽萍,郑伟 单位: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第六篇:探究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信息化教学
[摘要]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也逐渐引入了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就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我国的护理专业中,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先进水平,促进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信息化
一、高职英语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
首先,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实现教学的信息化进程。其次,英语教学创新离不开信息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内容的鲜活化
多媒体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新颖性、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提供最新的教育资料,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学习方式的个人化
网络信息资源的自主示范性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查询各种信息资料,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灵活化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实现了教学的灵活化进程,让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智力、性格等多元化地开展教学,灵活把握课堂。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
我们的高职英语教学信息化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
(一)网上学习示范教学
信息化的发展促使高校建设了多个多媒体教学教室,并且实现了网络连接。为高校的信息化英语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并且在这种信息化优势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英语教学逐渐向着更加开放、主动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资料的收集。
(二)网上英语教学
资源浏览课在网上帮助学生收集各种医学英语的学术资源后,可以利用网络搜寻更多的英语教学技巧,提升教师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
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来说,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开展主要依赖教学课件的有效使用。但是有很多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只需要让学生学会用软件进行学习资源的搜索和收集即可。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网络资源信息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并不是完全为教学设计而生。当前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没有完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无疑是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开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对此,高校的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课件的重要性,积极使用各种教学组件,将图、文、声等有效地结合起来,积极地开发和启迪学生思维。
(四)多媒体教学
课件的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出来后,很多教师就认为课程教学可以顺利开展了。但是课堂的有效开展并不是从头到尾放映多媒体课件就可以的,教师需要结合多媒体的课件内容,有效地开展教学,保证课堂教学的新颖性、创新性、启发性,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所谓“教无定法”,而教法的优劣成败,主要在于是否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的误区和未来信息化
英语教学提升了英语教学的趣味性,让英语教学的开展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活泼。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开展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进行,英语教学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信息化教学不仅为我们带来了高质量的教学,同样它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有一些对信息化技术认识还不清楚的教师,为了跟上信息化教学的步伐,他们也逐渐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但是他们对信息化的认识,就是利用多媒体下载一些专业的课程课件,或者是放映一些电影视频,这种附庸形式的多媒体课程教学并没有真正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反而把学生引入歧途,让学生误以为这就是信息化教学,从而追求这种玩乐为主而收益不大的教学课型,却把真正的知识型、趣味型、创新型的信息化教学课视为沉闷无趣的无聊课。这就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不好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势必会给教学带来好的或者是坏的影响,历史是发展的,虽然任何新鲜事物的成长都存在缺点和不足,但是同时也爆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不足,坚定地选择信息化英语教学。
综上所述,信息化课程教学的开展对高职英语来说既有优势也有缺点,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信息化教学的实质,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点,克服信息化教学的缺点,扬长避短,实现信息化科学技术和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高职护理专业的信息化英语课程改革,为社会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德志,王莎莎.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刍议:基于本校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案例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5).
[2]王曦.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8).
[3]张健.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研究中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7).
作者:吴英华 单位:廊坊卫生职业学院
第七篇:高职护理专业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文章首先对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介绍,其次论述基于“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成效,最后介绍了新课程体系的创新点,即构建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明确分层分类课程体系的科学定位。
关键词:分层分类;课程体系;高职护理
专业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1]。课程体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同一个专业的不同课程门类按照某种特定顺序排列而构成的体系,其中课程门类排列的顺序是否合理,各个环节能否有效配合、协同作用,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改革是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是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2]。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领域办学思想[3]、办学模式、办学机制的转变是每所高职院校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笔者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以下简称为“本系”)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分层分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为高职院校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传统的课程体系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的课程体系有“六模块”。第一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培养学生的通识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4]。第二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培养专业人才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并使知识得到内化和延伸。第三模块: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块,培养学生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第四模块:人文选修教育模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第五模块:专业选修教育模块,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注重培养学生临床应变性和社会适应性。第六模块:集中实践环节,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该课程体系照搬“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是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压缩,或是将原有的学科课程加以重组。该课程体系的优点是能够培养医学类专业人才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知识,并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缺点是缺乏培养目标的目的性,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程度不够,没有形成适合高职护理专业量身定制的课程体系,体现不出“专”的特色,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泛”而不“精”,往往什么知识都知道一点,但是缺乏某一知识的“专”性。例如,学生毕业之后进入“ICU”科室,往往不能独立完成一项工作,必须由有经验的护士专门带领并教导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成为一名有能力、有思想、有分析和判断、有临床应变力的ICU护士。
二、基于“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构建
以本系2014级的368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学生的学习目标。其中,有143人暂时没有人生规划,有84人有坚定的升学意愿,68人有直接参加工作的意愿且对工作无特定要求,73人有强烈的意愿想进入医院ICU科室工作。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进行分层,可分为“对照班”“升学班”“就业班”“ICU班”四种教学班。笔者从84名学生中随机选取40名学生组成“升学班”,从无就业要求的68人中随机选取40名学生组成“就业班”,从强烈意愿进入“ICU”科室的73人中随机选取40人组成“ICU班”,从剩余的248人(暂时无规划143人;升学44人;普通就业意向28人;ICU意向33人)中随机选取40名学生组成“对照班”,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进行毕业跟踪调查。
(一)“对照班”课程体系
按照本系传统的层级式课程体系授课三年,传统的层级式课程构建模式即按照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块、人文选修教育模块[6]、专业选修教育模块、集中实践环节的“六模块”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知识,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升学班”课程体系的构建
“升学班”采用“新型”层级式课程构建模式,即将专升本课程和自学本科课程纳入传统的层级式“六模块”课程体系中,修订并完善教学大纲,形成“新型”的层级式课程构建模式———“七模块”课程体系。“七模块”课程体系的实施侧重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训练,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能百分百地通过专升本考试或自学本科考试。
(三)“就业班”课程体系构建
“就业班”课程体系的构建采用“模块式”课程构建模式,由若干门课程组成一个课程模块,再由若干课程模块组合成课程体系[7]。即将贴近临床实际应用的“课程模块”作为“就业班”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将护士资格证课程也纳入该课程体系中,再开设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婴师、保健按摩师、瑜伽等课程。该课程体系重点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具专业优势[8]。
(四)“ICU班”课程体系构建
“ICU班”课程体系构建采用“实践式”课程构建模式,即将ICU科室中所涉及的知识全部纳入传统的层级式课程体系中,并将与ICU科室关系不密切的知识删减或弱化,修订并完善教学大纲。该课程体系强调动手操作、实时跟进、动态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实际护理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达到学生从学校毕业便可以胜任ICU科室中所有工作的目的。
三、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成效
通过三年的学习,调查显示“对照班”40人中有升学意愿的有15人,这15人都参加了专升本考试,其中有9人通过专升本考试,6人未通过专升本考试,升学率为60%。“升学班”40人都参加了专升本考试,其中40人全部通过专升本考试,升学率为100%。“升学班”的升学率充分证明了“新型”课程体系切实可行且具有创新性,能满足学生以升学为目的的要求,是一套为专升本学生量身定制的“专升本课程体系”。“对照班”40人中有就业意愿的25人,这25人毕业后有20人对找到的工作满意,有5人未就业,就业率为80%,且就业地方多聚集在医院和乡镇卫生所,凸显了学生就业面窄的问题,学生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具有局限性。“就业班”40人毕业后40人全部找到工作,就业率为100%,就业地方有牙科、母婴店、美容店、按摩店等,且就业的广度较大,充分证明了“对照班”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就业人员的多样化需求,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专业优势。“对照班”40人中有就业意愿的25人,某医院ICU科室对这25人进行考核,其中通过ICU考核并进入ICU工作的仅有3人,通过率为12%,且笔者咨询了其所在的ICU科室主任,ICU科室主任认为这3名学生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还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需要ICU科室有经验的护士专门带教促使这3名学生进一步成长和提升。“ICU班”40人中,有4人未通过考核,有36人通过考核并顺利进入ICU科室,通过率为90%,且ICU科室主任认为这36名学生已完全具备了科室相关的知识,能直接上手接任ICU科室的各项工作,对突发状况有很强的临床应变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创新点
(一)构建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该课题的创新点是彻底打破现有的高职课程体系,消除了传统课程体系的建立观念,构建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能够体现出“以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导向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按照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建立学生实践能力标准,设置所需课程和实践环节,确定实习、实验指导书等。
(二)明确分层分类课程体系的科学定位
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各自培养目标制定出新型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增加或删减某些课程,满足从单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向“升学型”“就业型”“ICU型”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9]。将传统的“以专业分班”变为“以学生的学习目标规划,进行有指导的分类分班,缩小了所有教学班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10]。
五、结语
构建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只有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步伐,才能始终站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周晓宇.高职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J].职教论坛,2016(32):50-54.
[2]王凤基.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J].高教探索,2010(4):98-102.
[3]何秀玲,郭璐璐,陈泽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环境影响评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28):191,291.
[4]范双莉,常翔,牛云,等.高职院校生源特征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2):102-103.
[5]冷森林,石维,姜菁菁,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模块化教学改革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25):211.
[6]石圆圆.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才智,2015(9):211.
[7]卢文涛,李树德.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再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23):120-121.
[8]李会会.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英语专业2014、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深度访谈[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5):8-11.
[9]范双莉.高职护理专业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33-34.
[10]高红梅.加强二级教学单位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J].价值工程,2015,34(36):250-251.
作者:王晓静;马小根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第八篇:高职护理专业机能实验教学质量现状调研
[摘要]机能实验作为医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必修课,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而如何更好地为学生开展这门课程是值得思考的课题。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机能实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
一、高职护理专业机能实验教学质量现状
机能学实验课程是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多专业学生的必修实践技能课程。机能实验学是以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并且以动物实验为主,研究生理功能、疾病发生机制等的实验学科[1]。我校开设基础医学实验技术必修课,是一门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但长期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缺少自主性,难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的目并实现学习的机能目标,因此,对现阶段教学质量进行调研[2]。调研内容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教学及内容的相关评价,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自身学习结果的评价。调研对象选取2016级护理专业在校生,三个普通护理专业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104份,回收104份,有效数据104份,具体结果如下。
(一)对教师的评价
100%的学生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表示满意,但在教师责任心这一部分,有17.31%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责任心一般,82.69%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责任心较强。
(二)在授课方式方面的评价
87.5%的学生希望以启发式的形式进行教学,7.69%的学生还是希望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还有4.81%的学生希望在教学过程中独立思考完成学习。
(三)在实验课程中的评价
100%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认真且小组能认真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另外,88.46%的学生表示,在实验课程中小组独立完成的实验很成功,10.58%的学生表示不完全成功,还有0.96%的学生表示做不到。
(四)对本课程内容的评价
87.5%的学生认为现有机能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效果好,10.58%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还有1.92%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一般。90.38%的学生觉得这门实验课对理论课的学习有帮助,8.65%的学生认为有一部分的帮助,还有0.96%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
(五)本课程对自身的影响
98.08%的学生认为本实验课程对自身整体素质的培养有积极的帮助。80.77%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实验课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都有提高。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沟通能力的改变,99.04%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沟通能力提高显著。
二、思考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基本满意,但也存在着一些意见和建议。调查中显示,学生更愿意接受启发式的教学形式,而现在的实验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主,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照猫画虎”验证原理。为了能更好地规范实验教学的过程,课题组成员计划对现在教学课程方式进行改革,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形式,具体设想如下:
(一)确定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过程,加强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沟通能力以及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作为医学生对科学工作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方法、实事求是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结果。
(二)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编写实验指导
我校机能实验课程以“三理”的内容合并为机能实验课程内容,现有校本教材一本为《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但本书综合了机能实验涉及的所有内容,而对每次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其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对每一项步骤分别有详细赘述,因此,不利于学生自学,利用度较低。设计一本实验指导手册,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手册的编写,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医学实验技术》教程,让学生预习时将散碎在教程中的知识点,设计串为接下来实验课的实践方案。而实验指导手册,列明实验要求和目标,使学生通过要求和指引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在课程中进行验证[3]。
(三)创建网络信息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模拟教学
学校现有的模拟教学设备多以教师示教为主,让学生在三维立体中对实验过程有一个初步了解,利用度相对较低,并且便捷性较差。开发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建立模拟实训室,使学生在校园网下随时随地可以访问模拟实训室,将实验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教师可通过后台,对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进行访问追踪,并组织小组线上讨论修改方案,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督促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师生交流[4]。高职护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临床一线培养严谨、求实、创新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每一个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点。而医学机能实验课程作为一门独立开课、独立考核的基础必修课,为培养一线护理人才打下必要的基础。希望学生通过此门课程可以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蒋淑君,于腊梅,郭莉,等.机能实验学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8):40-41.
[2]韩丽,罗官莉,董俊,等.浅谈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J].长沙医学院学报,2013,11(3):61-62.
[3]梁翠茵,高春艳,聂珍贵,等.高职医学机能实验教学规范化的实施与评价[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297-299.
[4]尹刚,王贵林,张道明.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8(3):494-497.
作者:周琳滨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九篇:高职护理专业兼职教师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校企政行四联动对策
摘要:目的:了解高职护理教育兼职教师稳定性影响因素。方法:整群抽样办法选择护理专业兼职教师108名及专任教师69名,就兼职教师稳定性9项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专业兼职教师稳定性影响因素主要是工作繁忙(85.5%)、课金偏低(69.5%)、专兼职配合弱(57.6%)、高校服务不够(54.8%)等。在工作繁忙、课金偏低、专兼职配合弱、高校服务不够和无合适的课程5项的占比,兼职教师明显高于专任教师(P<0.05)。结论:兼职教师稳定性影响因素较复杂,可实施校•企•政•行四联动模式,以提升其稳定性。
关键词:护理;兼职教师;稳定性;影响因素;四联动
高职护理专业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更强调校企合作,对兼职教师需求明显增加,但面临着稳定性较差等问题[1],从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引起专家高度关注。本课题组于2016年9-12月对护理专业兼职教师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提出了校企政行四联动的新模式,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兼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1)兼职教师纳入标准:3年内独立从事过高职护理教育课程教学的医院护士。排除标准:实践指导教师。按照整群抽样办法获得样本108名。三级医院72名,二级医院36名;年龄31~64岁,平均(32.6±9.3)岁。(2)专任教师纳入标准:从事护理教育的专任教师。排除标准:退休返聘、公共基础课程及入校不满2年的教师。按整群抽样办法获得样本69名,衢州、金华和宁波3校分别是30名、15名、24名;年龄29~57岁,平均(31.1±11.9)岁。
1.2方法
1.2.1调查表设计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对兼职教师建设的要求,将调查内容设置为自身、医院和学校3大因素,共9项内容(表1)。调查表制定后预调查40名,其中兼职教师29名,专任教师11名,信度分析测得Cronbach’sɑ系数为0.719,重测信度为0.728;效度测得各条目与维度的相关性均在0.357~0.918,呈显著相关(P<0.05)。
1.2.2调查方法
2人一组进入各有关医院,对确定的兼职教师进行现场调查。到相关高校召开被访专任教师会议,由专任教师现场填表。以上2种对象问卷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6.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从高到低有工作繁忙(85.5%)、课金偏低(69.5%)、专兼职配合弱(57.6%)、高校服务不够(54.8%)、健康原因(38.4%)、无合适的课程(24.3%)、领导干涉(20.9%)、教学能力不够(18.6%)、家庭压力(16.9%)。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在A1、B1、B2、B3、C3等5项内容看法上有差异(P<0.05)。
3讨论
3.1不同人群对护理专业兼职教师稳定性影响因素认识上的共性与差异
当前兼职教师建设面临校热企冷、队伍不稳定,缺乏主体意识、教学质量不高等[2]问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兼职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等深层次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发现,护理兼职教师稳定性影响因素中排列前4位的是过于繁忙、报酬偏低、专兼职配合弱、高校服务不够。在工作过于繁忙、课金偏低、专兼职配合弱、高校服务不够和无合适的课程5项内容上的占比兼职教师均明显高于专任教师(P<0.05),说明专兼职教师对此影响因素的认识有差异,处理好这种差异,将有利于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对于工作繁忙因素,提示高校聘请兼职教师时要尽可能避免护士长及以上管理人员,以保证正常教学时间,可以优先选聘退至二线的护士。对于无合适的课程此因素,提示聘请兼职教师时要切实了解其工作岗位及胜任力,切忌行政命令分配任务。而对于课金偏低、专兼职配合弱、高校服务不够3个问题,只要高校真正重视,并付出财力、物力,问题的解决并不难,这与Allison等[3]提出的增加兼职教师工资、提供培训等建议相一致,这对提高兼职教师责任感,激发其内在驱动力[4],促进稳定性十分有益。
3.2构建校•企•政•行四联动模式,提高护理专业兼职教师稳定性
教育部十分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但兼职教师的职称申报、岗位聘任等未得到有效解决,行业支持不足、企业动力不足、职业院校缺乏长效管理激励机制[5],势必影响兼职教师稳定性。这一模式的关键是政府、行业、医院与高校四方要明确兼职教师稳定性是培养高质量高职护理人才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家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模式的内涵本质是四方要强化联合、注重沟通、努力做好实际问题的解决。核心内容是各方都要遵循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主动做好相关事项的落地工作,付出具体行动。如政府要着力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出台相关政策,行业职协学会着力强化纽带作用,强化专兼职的交流与培训服务,企业重在强化社会责任感,强化参与高职护理教学的行动,职业院校应努力做好政策落地实施,加强机制建设及有关条件、经费的保障等。
作者:陈月卿1;饶和平2;崔戴飞2;余文富2;傅永强3 单位:1.衢州市人民医院,2.衢州职业技术学院3.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