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优化实践教学课前设计
1.1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制定实践课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把创新精神纳入教学目标中去,制定难度适中、切实可行、可以评价、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应促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工作的方法。具体目标,如能运用本堂课学习的理论知识,评论人体力学在护理操作中的意义,并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根据无菌操作原则,编制一套有新意的6项无菌操作程序;根据力学原理,编制移动病人操作程序,运用模拟病人进行操作;在特定的情境中,对危重病人进行急救,做到快捷、准确、有序。
1.2精心设计教案
教师在备课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实际出发,收集各方面材料加以补充,在遵循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做局部调整,要善于挖掘教材各知识点在培养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对原有知识的遗忘程度,进行诊断性评价,避免内容重复,做好学科间内容衔接,选择最佳教学起点,精化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精心设计切入点,可以是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是演示和实验,可以是护理专家或教师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同时在教案书写中应设计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要素构成的新型教案结构。
1.3学生预习准备
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步骤和操作关键环节,重点掌握实验要领。有的实验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或通过必要的理论判断,预知实验结果,以便拟订实验方案,写出预实验报告,使学生在实验中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不仅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还要搞清楚“为什么这么做”,不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探索和积极获取知识的习惯。在每项实验的准备阶段,安排每个实验小组抽2名学生参加准备实验物品工作,循环参与。通过让学生准备实验过程,激励学生独立思考,避免过去所有实验物品都由实验员准备,而在考试时或到医院实践时手忙脚乱,物品准备不齐全。通过课前预习和参与实验物品准备过程,使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揉合在一起,在实验中有思考的时间,在思考中提出改进和修正意见,同时在改进和修正过程中逐渐提高创新能力。
2优化实践教学过程
2.1改革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方法
改革《护理学基础》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坚持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式,将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引入课堂,实现从“能教什么”、“会教什么”,向“需要教什么”、“应该教什么”转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以传播知识为主,教会学生思维方法,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通过设疑、释疑、点拨等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发展自我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中的严谨性、实践中的“怀疑性”,容纳、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2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实践教学手段
在基础护理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般常规护理技术都有统一操作程序和要求,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我们选取某些实验内容(如铺床法、保护用具的使用、移动与搬运等),只讲原则,不讲具体做法,鼓励学生,根据护理操作规则,本着省时、省力、病人舒适和安全的原则,自己设计操作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在教学生操作时,注意情景模拟尽量逼真,选择模拟病人时尽可能用真人实做代替用模型模拟操作,增加操作的真实性,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操作的感性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师演示讲解、学生验证重复的实践教学手段,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通过教学软件包,将电子教案、幻灯、照片、录像、CAI课件、训练模拟系统、网络等统合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单纯实际操作演示的局限性,能够清晰、生动地展示操作方法和步骤,教师可以方便地将操作进行分解演示和系统演示,增强学生在课堂形成操作技能的能力。
2.3灵活运用示教,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示教作为一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是保证基础护理实践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灵活地把握示教时机,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在学习操作前进行示教,可以使学生对新操作的程序、要领、操作手法及整个操作规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操作,并逐步熟练操作程序,掌握要领。在进行分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模糊概念以及提出的问题,适时进行纠正和答复,并进行正确的示教。实际操作练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性示教。此时的示教应总结和概括学生们在操作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一步分析难点和重点,提出对策,使学生从示教中得到启迪,纠正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2.4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针对实验课普遍存在验证性重复过多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自我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在学习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以后,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巧,并能运用本门课程或相关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1]。而设计性实验则是综合课程教学或独立于课程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它不但要求学生综合分析多种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来进行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性实验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活动,它的主要流程为: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设计实验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创新能力[2]。在实验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启发”上,启发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问题,教师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设计实验中教学方法以探讨为主,鼓励学生综合思维,运用各方面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实在不易克服的困难时,才与教师一起探讨。
3优化实验课后评价体系
为了加强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评价,我们进行了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改进,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几个部分进行评价,并制定评分标准,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进行作了具体规定,使考评能引导学生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能反映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理论评价
在理论试卷中加入体现学生灵活性、创造性、综合分析能力的测试题目,突出学习动机、态度、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及时客观评价。
3.2操作评价标准
设定3项指标,态度指标包括仪表、举止、表情、语言、表达,技能指标包括用物准备、操作程序,预期结果即整体效果评价。
3.3综合实践能力评价
设定病历,模拟情境,让学生说出病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正确的判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选择最佳的护理方案,进行实际操作。评价学生如何与病人沟通交流,如何满足病人需要,观察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变能力,观察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重新整合、融会贯通的能力。
3.4自我设计实验评价
制定自我设计实验的具体要求,让每位学生都自我设计一个护理操作方案,然后对学生自我设计的方案进行考评。一是对操作方案进行评价,看设计内容是否新颖,设计方法有无创新,二是对可操作性进行评价。通过对《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力求构建一个有宽度(实验内容丰富)、有厚度(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有尖峰的(学有余力,创新高度)的金字塔结构[3],有利于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