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儿科临床的心理护理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1婴儿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婴儿出生后就具备了多种感觉,以感觉作为心理现象的最低指标。婴儿的情绪状态主要取决于需要满足的程度和健康状况。一般在吃饱、睡足、舒适的情况下就有愉快、肯定的情绪;反之,当饥饿、磕睡和身体不适时就哭闹,受到突然的刺激则产生惊吓等否定的情绪。在这个时期,母亲对婴儿逐步了解,以满足其需要,而婴儿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被母亲了解,使自己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生病住院的婴儿最大的问题就是婴儿和母亲正在开始建立信任感的过程被中断,同时使感觉、知觉、动作、情绪、注意力和记忆等神经、心理发育也受到一定影响。护理此期的患儿应实施母婴同室,使婴儿和母亲正在建立信任感的过程不被中断。护士注意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要,密切观察婴儿的饮食、大小便及衣着冷暖,经常拥抱、触摸患儿,建立与患儿之间的亲密感,从而让婴儿获得安全、舒适感。对半岁以上的婴儿注意做好母爱替代工作,象母亲一样关心体贴患儿,做到态度和蔼,表情亲切,耐心细致。用适当的环境刺激婴儿,墙壁上挂上色彩鲜艳的儿童生活照片,卡通画面,建立家庭式的病房。向父母了解婴儿在家时的习惯,尽量满足婴儿的需要,如把喜爱的玩具用物带到医院,以减轻其焦虑感和陌生感。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在观察病情变化的同时,还要观察患儿的表情、姿态、动作及情绪等方面的变化。
1.2幼儿(1一3)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这个时期的小儿开始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如和亲近的人交往时产生愉快,看到别人痛苦时表现出同情,受到大人鼓励、称赞时出现满足,以及受到刺激、责骂时所产生的烦恼、惧怕等。同时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初步学会了最简单的自我评价,如“乖”“听话”等。2岁时还可表现出明显的违拗性,开始要求改变那种完全依赖别人的状态,转向自我意义趋向,如不听从别人的吩咐而闹“独立”,爱说“我要一。患儿对住院、吃药打针产生畏惧心理,害怕分离,感到约束,从而表现出羞怯、疑虑,产生反抗情绪,甚至出现神经、心理发育的退步现象。幼儿期的患儿已能用语言同护理人员和小朋友交流,但其语言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很多护理人员听不懂的话语,常常因为被误解而感到苦恼。护理人员应担负起护士、幼儿员阿姨及母亲的三重角色。向家长了解患儿在家中的生活习惯,满足患儿的需求。多用非语言方式与幼儿沟通,如通过亲切的表情、和蔼的态度、温柔的爱抚,给患儿以安慰,缓解因疾病、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的紧张和恐俱心理,调动其积极情绪。耐心解答患儿提出的这样那样的问题,组织他们学习、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鼓励赞美他们,使患儿产生一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选择适当机会让患儿表现其自主性:如鼓励其自己吃饭。真心的体贴爱护他们,消除患儿抵触心理,排除心理障碍,积极的配合治疗护理,尽早恢复健康。
1.3学龄前期(3一6、7)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患病期间比平时更加任性和依赖父母。有的患儿还会形成“病获益”心理,平时得不到的食物和玩具在生病期间可以得到,所以认为生病是好事,从而夸大身体不适。护理人员应关心和爱护患儿,与患儿交谈时要有同情心,恰如其分地使用语言进行心理护理是此期的重要环节。因为诸多心理过程,如感知觉、情感、意识行为等,多以人的思维、语言为基础,故护士应像母亲一样和蔼可亲;用词形象有趣,多用短语,避免抽象地讲道理;内容上合乎儿童的心理要求,可结合病情进行安慰、疏导。学龄前患儿缺乏对疾病的了解及对预后的判断,这虽然可以避免精神负担和恐惧心理,但患儿往往不合作,甚至影响必要的休息。对此护理人员应因势利导予以约束,利用讲故事、教儿歌等形式,改变其注意力。要维护患儿的自尊心,不能稍有不对就批评指责,应对患儿多鼓励和表扬。
1.4学龄期(6、7一13、14)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这时期孩子大脑趋于成熟、表现好奇、羞涩、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强。对一般事物已有独立的、比较正确的认识,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心理变化复杂。由于性意识的发展,患儿还会出现害羞心理。有些患儿怕预后会傻或残疾,会出现抑郁和逆反心理。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就不应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患儿,而应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尊重、信任、循循善诱的方法,在不违反保护性医疗原则的基础上,可向患儿讲清病情,操作和治疗时讲清简单步骤,药物的作用,以消除患儿的好奇、恐惧心理,取得患儿的信任配合,鼓励患儿鼓起勇气战胜疾病。允许同伴好友来院探望、帮助补习功课,充分为患儿创造一个就医的人文环境,提供人性化服务。
2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儿科护理其本身具有特殊性,不是单纯的医患双方关系,而是医护、患儿和家长的三角关系。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恐惧感,对医务人员怀疑、不信任。在这种心境下,他们常常反复向医务人员追问孩子的病情,要求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急于知道自己孩子的诊治结果,这是合乎情理的。作为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耐心的向他们介绍情况,对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要语言精炼,感情真切,把握分寸;对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语言要通俗,态度诚恳,不厌其烦,使患儿家长懂得一些基本的医学护理常识,增进情感,达到相互理解与合作的目的。
心理护理作为护理学中的重要学科,它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不可忽视,做好心理护理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儿科护士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拥有一颗慈母心和爱心;要有洞察儿童及家属心理变化的能力;不仅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对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掌握不同的患儿家属的性格、文化背景、心理需要与反应,正确处理与患儿家属的关系。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和护理观念的转变,J七科护理工作的内涵、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正在不断延伸。以上对提高儿科的护理水平,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