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PICC置管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00年6月起我科对110例需长期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病人行picc置管,男62例,女48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5.6岁。其中乳腺癌15例,肺癌24例,淋巴癌35例,白血病36例。
1.2材料。PICC导管采用美国BECTONDICKINS_ON公司生产的INTRPNASCULORCATHETER型号4Fr长度60cm,胶贴采用3M透明贴。理疗垫采用天津市天磁有限公司生产的天磁软体热。
1.3方法。(1)实验组方法。①PICC置管后将外留导管拉至水平与手臂成垂直位置后,再向斜下方拉直,用3M透明贴固定;②PICC置管时,让病人上身取直立体位,手臂外展成90°,头偏向穿刺肩部,同时用10~20ml盐水缓慢注液;③PICC置管后用理疗垫热敷上臂,4次/d,20~30min/次,同时嘱咐病人抬高肢体。(2)对照组方法。①将外留导管以“S”型固定;②置管时,病人平卧,手臂外展成90°,头偏向穿刺侧肩部[2];③常规湿热敷。
1.4资料分析方法。(1)通过统计学分析脱管及进管发生例数来反映2种固定方式的差异;(2)通过统计学分析进入颈静脉的例数来反映2种置管方法的差异;(3)通过统计学分析出现上臂红、肿、痛的例数来反映2种热敷方式的差异。
2结果
2.12组脱管及进管发生情况。实验组50例次,脱管及进管发生率为8%(4例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30/50例次),经统计学处理,χ2=15.06,P<0.02,表明应用水平拉直与上臂垂直方式固定与“S”型固定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22组置管进入颈静脉情况。实验组进入颈静脉的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4/25例次),经统计学处理,χ2=4.35,P<0.02,表明应采用依靠重力配合加压静注的置管方式与常规置管方式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32组出现上臂肿胀、静脉炎的情况[3]。实验组出现上臂肿胀、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2/50例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10/50例次),经统计学处理,χ2=3.02,P<0.02,表明应用理疗垫热敷与用湿热敷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PICC导管脱管及进管一直是导管护理的难点,由于聚酯纤维套一般需3~4周才能被结缔组织包裹固定。所以,我们一方面在选择穿刺部位上下功夫,尽量避开肘窝,另一方面改良了导管的固定方式,因为随着手臂的屈伸,肌肉带动导管在穿刺点内、外来回进出,不但容易对穿刺点刺激造成出血及感染,还对血管产生机械性损伤,引起静脉炎。而将导管拉至水平与手臂成垂直位置后,增加了导管进出的阻力,同时减小了受手臂屈伸肌肉牵拉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导管脱管及进管的可能性。
3.2PICC插管成功的关键在于置管是否能到达预期的位置。依据解剖学位置,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4]。应首选贵要静脉,送管时动作轻柔,匀速缓慢,常规的送管方法仍可使导管进入颈静脉。而使病人上身直立,当导管达到肩部时,依靠导管自身重力,配合加压静脉注液,导管则向下进入锁骨下静脉,继而入上腔静脉。
3.3PICC置管后,由于血液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病人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胀、疼痛、静脉炎[5],影响了治疗。以往采用湿热敷[6],易引起穿刺点感染,且操作不方便,病人不愿接受。用理疗垫热敷,由于其温度适宜,热量易于被人体吸收,可发射出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使热量穿透力增强,舒适安全,易于被患者接受,故疗效显著。
4小结
PICC导管为肿瘤及需要长期输液的病人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7],但成功的穿刺留置导管后,更离不开细致全面的导管护理,否则导管可因各种并发症而拔管,导致留置导管失败。实验证明,采用更新的护理方法可使导管进管、脱管的发生率,误入颈静脉的发生率及置管后上臂肿、胀、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采用拉直水平位置固定,依靠重力配合加压静脉注液的置管方式及用理疗垫热敷这几种方法操作过程简便,便于观察,安全,效果显著,易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