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动导向护理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部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于2003年1月开始实施推进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全国卫生职业学校系列教改方案,孕育并成熟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构想。在这个构想的指导下,怎样才能结合中职护生实际,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全面改革和提升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品质等研究内容,成为了时下大家比较关注的研究方向。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的行动导向教学,正因为能培育出更贴合岗位需求的中职护理人才,因此在这场教育改革中引起大家的注目,成为目前护理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目前行动导向教学正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开展,护理职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地渗透了行动导向为指导的教学改革方案。而作为我国护理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职护理教育[3],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也需要行动导向教学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在卫生职业技术教育中,不光要培养护生具有扎实雄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护理技能,还应培养例如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做计划和决策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交往与合作能力、集体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等,这些跨专业的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起构成护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高素质护理人才的体现。但是目前关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大多集中在某一门课程及某单项操作的改革中。以《内科护理学》为例,它是护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课程,是关于疾病基本知识及其治疗、护理措施、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课程,与护生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在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常按照疾病概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健康教育这一模式分块进行讲授,虽然它能较好地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但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却暴露出很多缺点。学生常是被迫地接受护理知识,学习主动性不高,而且接受的只是乏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是脱节的。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一旦进入医院的工作环境,很难较快地适应护士角色。如何培养具有更高综合职业能力的护生,怎样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目前大多数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常采用代表性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创设真实或模拟医院教学情景,营造理实一体的学习氛围的教学方法。黄惠清等[4]在基础护理学的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由教师先给出护理任务,学生按要求收集健康资料,制订护理计划,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施计划,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结果显示:提高了学生护理计划书写水平,提升了学生角色扮演能力,理论考试成绩较前期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得到促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法:教师设计相应的临床护理场景作为活动背景,由学生扮演病人、医护人员等角色,完成相应的临床护理工作程序。毛静芳[5]将角色扮演法应用在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他们的协作能力,锻炼了交流能力,为他们能尽快进入职业角色打下基础。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它强调让所有与会者在自由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交换思想,激发灵感和创意,找出最佳方案,它促进了课堂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课堂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汪漫江[6]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头脑风暴法,使学生的集体思维在不受别人批评的无拘无束的情况下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就特定护理主题集中注意力与思想进行沟通的方式,这种教学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是给出一个真实的或假想的病例,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案例提供的信息,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护理建议。任秋爱[7]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探讨适合护理专业学生的新型教学方法,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法表示认同,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了教学效果,加强了抽象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工作的联系,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8]。这些单一课程的行动教学法的改革已在教学工作中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目标,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护理教学中的展望—重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
2.1目前国内护理课程体系设置研究目前国内对于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多集中于高等护理课程方面,而较少有研究者关注中职护理课程设置,从研究内容看,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朱秀丽[9]在系统的分析了美国护理课程设置的理念、具体课程及教学过程之后,她指出应该汲取美国现有的课程模式中经验,对我国护理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既注重学科知识整体性,又要改进教法,改为合作式学习,加强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的完善。濮丽萍和闻彩芬[10]则吸取了荷兰的社区护理教育模式中经验,她强调护士分级,不同级别的护士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他们所受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这样就达到了最优化利用资源及合理化使用人才的目的,避免出现资源与人才的浪费,给我国中等职业护理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胡卫珍[11]提出卫生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为适应性与定向性相结合,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重点性与整体性相结合,专业性与基础性相结合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校课程设置调整的策略,即根据岗位需求和学校办学的实际需要来调整课程的设置。田贞尚等[12]则认为课程设置应适应系统化整体护理的需要,注重对人的整体护理和人文关怀,注重奠定继续教育基础,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通用技能的训练,如在具备一般临床护理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社区服务能力,具备从事各种护理服务工作必备的技能和知识。赵艳和赵玲[13]则阐述了护理人文教育发展在我国的现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及评价机制等。
2.2重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但是行动导向教学仅仅限于某门课程、某个单项操作的改革中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来说,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必然应该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护理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护生的知识和职业技能结构、综合素质水平,也影响到我国护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效,德国职业教育专家裴措特教授研究提出: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表现形式应该为行动体系课程或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姜大源[14]认为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突出行动导向的特点,“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就是当职业变更、劳动组织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学生仍能重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应该从纵向的角度理清一个专业到底应该有多少门课程。而这个课程的起点则是职业,来自于岗位需求,通过对具体岗位工作任务归纳,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即行动领域。而目前中职护理教学计划体系仍沿用学科体系,分为文化基础课、基础医学课和临床护理课三大板块。三大模块自成体系,各自独立,互不关联。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云山雾罩,而教师则是口干舌燥。因此我们认为,中职护理课程体系必须改变现状,建立行动导向的护理教学领域,以护理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教学大纲内容为依托,难易度要适中,使学生既可以运用学过的知识,又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可以不断创造、发挥,从而在学习和运用新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建立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培养方向的课程体系[15]。因此我们设想可以将临床护士按照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和实施护理措施涉及的教学内容与认识该疾病所需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方法、治疗措施等知识整合为临床护理课程群,课程内容以疾病为载体,病人为核心,护理程序为框架,培养护生发现、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临床护理思维模式;此外,当前临床正在探索发展的规范单病种诊疗过程的临床路径,与我们所倡导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工作岗位任务驱动法也不谋而合,按照由岗位工作任务(即临床路径中所确定的相应病种或某种手术)决定学习领域的路线,采用临床医学模式划分课程,根据临床路径中所选定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再将教学内容分别整合到基础护理技术、健康评估和内科护理三门课程中,真正做到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行动导向教学的理念虽已引入护理专业,但是其应用多是集中在单门课程改革、某些护理操作的改革中,对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框架的构建、课程体系重建的研究和实践都很少。对于职业倾向明显的卫生类职业技术学校,单一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方式必须解体原来的旧学科体系,转变为构建新的行动体系课程[16],强调行动体系之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构建和积累。行动导向教学重实际工作过程,要实现教学与临床工作的近距离对接。中职护理专业教学必须以行为活动为依据,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技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形成以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标的新学习领域课程结构,努力为学生提供或准备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的情境。因此,基于护生关键能力发展的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势在必行。
作者:郑军杨颖王卫东单位:山西职工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