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护理教育革新思路及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的正规护理教育虽然起步很早,现在办学的规模也很大,但与社会的期望和国际接轨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学里培养护士。美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韩国、泰国等国家都已形成了从学士到博士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我国护理人员接受教育的层次绝大部分是中专,极少部分是专科,微乎其微的是本科和硕士。据报道,[1]目前我国有500多所中专卫护校,年毕业生达4万多,而大专护理教育只有30多所院校,年毕业生才一千多,大学本科护理教育的年毕业生仅400多,护理硕士年毕业生只数十名。目前,全国119万多护士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不足1%,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护士超过95%。在美国,具有本科学历护士超过30%,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护士超过90%。由于我国护理教育层次不高,文化素质较差,护理服务制约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显然,中专护理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职能的需要。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近几年来,临床需要高学历护士紧缺,而中专毕业的护士却面临就业困难,不少卫护校由此而面临生存危机。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护理教育层次结构。压缩中专护理教育是当务之急,北京、上海等地已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庸置疑,21世纪初叶,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将实现从中专为主到大专为主过渡,并逐渐扩大本科招生规模。因此,现有医学专科学校要抓住当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契机,扩大护理专业的招生。有条件的国家级重点卫生中专学校通过改制改体,转为医学专科学校或医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将护理专业作为龙头专业来办。这样,有利于医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有利于调整护理人才结构。其次是大力发展成人学历教育,通过夜大、电大、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培养在职护士达到大专层次,使我国护理人才层次结构尽快接近国际普遍水平。
2优化课程体系确保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是把宏观的教育思想、观念与微观的教学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重新构建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是护理教育改革的核心。为了构筑符合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我们聘请省、市医院护理专家组成“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护理教学计划进行了多次研讨,并结合国内外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先进经验,反复论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1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重新构建护理教育课程体系
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赋予护理职能新的内涵,加上医院先进的医疗监护设备的使用,既对护士的业务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又给护士提出越来越多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总之,当代护士面临的是一种高科技与高情感相一致的趋向。这些都要求护士必须具备稳定的心态和良好的人文修养,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生物医学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人,理解人和关怀人。根据全面素质教育思想要求,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把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从“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调整为“自然科学基础课、人文社会科学课、预防保健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五大课程模块。新增开设的课程有: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艺术鉴赏、社区护理、护理管理等。把传统的以医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向“突出护理、加大人文、体现社区”新型课程体系转化。
2.2以组建学科群方式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课程改革的总方向是综合化、基础化和现代化,文理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是世界大学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2]近几年来,由于医学科学飞速发展,学科越分越细,加上医学和护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新增人文社会学科课程,其结果是开设课程门数越来越多,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一天到晚忙于听课,用于消化所学内容和用于课外拓展知识的时间几乎近于零。此外,新增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与原有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课程杂乱零碎,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体系,这些都有违课程体系改革的初衷。因此,以组建学科群方式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是护理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组建学科群课程就要打破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达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组建学科群课程可以解决以往课程体系改革中出现的课程膨胀、门数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护理专业课程组建学科群通过医、护、文互相结合与渗透,形成新的能反映全面素质教育思想要求,符合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课程体系。我们初步的探索是:
(1)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人际沟通等人文社会学科课融合为《人文社科基础》;
(2)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融合为《人体生命学基础》;
(3)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及寄生虫病学、免疫学及环境卫生学部分内容融合为《疾病学基础》;
(4)所有临床课如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融合为《临床疾病概要》,等等。
3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医学科学和护理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知识呈指数激增。加上护理专业新增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这使得无限增长的知识与有限教学课时数这对矛盾更趋尖锐。解决此矛盾的主要途径在于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有利于摆脱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观念的束缚,更好地纠正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偏难”现象,使教学更好地体现护理教育的宗旨和护理教育的理念,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有利地避免教学过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护理教育的整体效益。
优化教学内容的原则是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基础课,强调“基础性”和“应用性”。所谓“基础性”即指教学内容是为专业课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奠定专业课所需的实践操作基本技能,而不要求学生在某个学科领域具有英才能力。在专业课中要突出“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为岗位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在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下,强调会运用护理程序收集资料、分析和诊断一般的健康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实施身心整体护理。学科教学内容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据报道,[3]美国护理教师全部具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他们充当着护理教育者、研究者、管理者、社会工作者等多种角色。综观我国的护理教师尤其是中专卫校的护理教师高学历者不多。另外,除护理专业教师外,其他任课教师大多毕业于医疗专业,他们缺乏对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思路,缺乏护理教育理念正确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从现代护理教育发展趋势着眼,显然,我国护理师资队伍现状很难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因此,加强护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已迫在眉睫。我们的做法是:长期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引进人才与在职培训相结合,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