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术后低氧血症预防范文

术后低氧血症预防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术后低氧血症预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术后低氧血症预防

1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机制

大多是由于手术创伤、失血、麻醉药物作用等复杂因素造成患者呼吸运动受限,表现为浅而快的呼吸,这种低效率的呼吸方式造成功能残气量减少。另外,术后疼痛、寒战、反应性低热等均可导致机体代谢率增高,使耗氧量增加,造成低氧血症。

2术后低氧血症与并发症

术后持续的发作性低氧血症可能是发生心脑功能障碍的重要外科危险因素。意识障碍和谵妄可能与动脉血氧不充分有关。临床资料表明,术后30min动脉低氧血症与昏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还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当动脉血氧分压<85%,持续>5min,则往往发生心肌缺血。其次,组织低氧时对切口愈合及防御切口细菌感染有不良作用。另有文献报道,术后低氧血症已构成与麻醉、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的危险因素。

3预防性措施

3.1术后早期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主要用于监测组织氧和功能及循环功能,与血气对比相关性良好,能早期发现低氧血症。一般监测24~72h。在监测前应剪短指(趾)甲,以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如果患者有低血压或循环障碍,应4~8h更换一次探头夹测部位。

3.2早期进行氧疗

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治疗低氧血症,可迅速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低氧血症,以维护组织的氧供/氧耗平衡。如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时,应给予大流量高浓度吸氧。如为预防性,可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直至麻醉面消失。同时密切注意呼吸道通畅和通气量的变化,对术后早期因呼吸不畅而引起的低氧血症,首先是通畅呼吸道。对麻醉药物的残留作用所致的低氧血症,吸氧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但不能解决二氧化碳蓄积问题,有条件者应同时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首先也必须解决通气不足。

3.3充分止痛

术后早期应选用止痛作用快、抑制呼吸轻的药物,如强痛定、哌替啶等,有利于增加术后血氧饱和度,减少耗氧量。现有改良的止痛技术,如术后患者直接使用止痛泵,止痛效果能保持48h。

4术后护理

4.1术后体位

术后只要麻醉面消失、循环功能稳定,应尽早改半坐卧位,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因为半坐卧位后肺顺应性降低9%,肺活量可增加10%~15%,下部胸廓和膈肌活动度增大,膈肌下移后使肺底肺脏扩张较好,从而气体交换面积增大,有利于通气。同时,要进行深呼吸运动及翻身叩背、姿势引流、胸壁震颤协助排痰,对预防和减少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都起着重要作用。

4.2预防呕吐、反流和误吸

术后导致呕吐、反流和误吸的诱因是:①清醒过程中或神经外科手术后,咳嗽和吞咽反射不健全;②血液内致呕物质(如吗啡类药物、静脉内注灭滴灵)的存在或因胃管、吸氧管触及咽后壁;③胃肠蠕动减弱、胃膨胀。应明确以上诱因,对术后未完全清醒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致呕药物。术后应取侧卧位或平卧头侧体位,以减少呕吐物反流发生误吸的机会。

5讨论

临床资料提示,对于术后低氧血症进行监测和氧疗是正确的,外科手术后应该接受3~6d的预防性氧疗。高危手术患者,当动脉血氧分压<90%时,应立即接受辅助氧疗。术后器官功能障碍与低氧血症之间存在联系,所以手术后除吸氧、加强动脉血氧分压监测外,必要时,应结合临床表现抽查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此外,改良的止痛技术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增加术后血氧饱和度,减少耗氧量。

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后早期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能及早发现低氧血症。及时给予吸氧,能有效地降低低氧的程度。但在护理过程中,应及早预测危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性措施,这样才能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及由此产生的更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