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医学影像技术设备课程说课设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课程说课是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的一项内容,是教师阐述自己对课程把握和教学设计的一项教研活动,能起到增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目标,考虑行业对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需求,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对专业核心课程MRI技术及设备进行说课设计,分别从课程开设背景、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教学实施以及课程教学反思方面进行介绍,为MRI技术及设备课程教学和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课程开设背景
磁共振检查是临床疾病检查中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检出与诊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在2020年前,中国磁共振市场有11000~12000台的磁共振设备需求,年需求量及更新换代需求量超过1000台将是一种常态[1]。按每台设备需要配备2名技师、1名工程技术人员,除去高级研发人员(研究生),每年磁共振行业对本专科人才的需求约3000名,就业前景良好。开设MRI技术及设备课程的学校有工科也有医科,院校不同,优势侧重点不同。对于我校来说,需要发扬优势,补足弱势,充分借鉴其他院校相关专业课程开设经验,更好地适应相关岗位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此外,磁共振课程的建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存在一定困难:(1)学时问题。磁共振内容抽象难懂,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知识、技能与工作岗位要求零距离不现实。(2)教学设备问题。医用磁共振设备价格昂贵,维护费用高,无法通过购置临床设备在校园内构建工作场景化的教学实训平台。(3)教学内容问题。磁共振原理涉及数学、物理、数字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知识点往往晦涩难懂,不太容易理解,大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很差。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原理知识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开设总体围绕以下几个思路:(1)以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教学目标、制订课程标准;(2)将工作任务设计成项目,融入相关理论知识、设备操作、维修经验等,注重比较实验设备、实训软件和临床设备的异同点;(3)探索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学会”向“会学”过渡。
2课程整体设计
2.1课程介绍
MRI技术及设备课程和X线、CT、超声课程一起,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的理论实践均围绕MRI成像原理、设备构造、成像技术三方面展开。通过课程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概念,充分理解设备的硬件结构及功能,并能熟练操作设备,了解设备的使用安全规范,使学生具有操作、维护、保养、安装、调试及维修磁共振设备的职业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比如医院放射科技师、物理师、行业相关企业的工程师、维修师等打下扎实基础。
2.2课程定位
MRI技术及设备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断层解剖学、工程数学、影像电子学综合等。同时期开设的课程有CT技术及设备等,后续课程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与检测等。在课程体系中不仅承上启下,同时也是专业核心课程。
2.3课程设计
采用项目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基础,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指导、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计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从细节处作要求,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课程学习中。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设备结构以及磁共振成像技术等。课程设计以能力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摒除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整个环节的表现情况统筹评分,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项目实践考核和课堂参与考核,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考核和阶段性课堂测试。
2.4教学资源
我校实验室拥有7台台式磁共振成像教学仪,还拥有60套虚拟仿真磁共振教学软件,可同步开展原理性实践教学项目,消除了单台仪器多人操作的弊端,实现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深奥的磁共振原理,真正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关技能。此外实验室拥有0.4T临床磁共振成像仪,可开展临床MRI检查和仪器安全维护等方面的实践教学。
3课程教学实施
3.1教材及学情
考虑到本课程的内容涵盖原理、技术和设备等,选用《医学影像技术学:MRI检查技术卷》为教材,特点是设备结构部分内容较多,实践素材及临床应用技术也有涉及,充分体现了医工结合的特点,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学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很强,但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欠缺,故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实验现象看到本质理论,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条理化、明晰化。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讲授理论时学生对实践没有任何概念,掌握效果差,等到了实践环节,基础概念已经忘记,无法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实践与理论脱节。为改善这种状况,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时进行,学生边操作边提问,教师进行针对性讲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要求教师在讲解和实践指导过程中,力求在简练、清晰、准确的基础上尽量使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增强感染力。
3.2教学过程与实施案例
本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下面以其中一节“磁共振信号的检测”为例,具体介绍教学过程与实施案例。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磁共振现象及磁共振信号的理论学习,为学习磁共振成像打下了基础,学习“磁共振信号的检测”也是对之前所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步:下达任务。第二步:知识讲解。第三步:案例实施:首先给出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然后提问,对实验现象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原因,进而在实验操作基础上总结归纳。让学生自己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引出磁共振设备故障的原因分析与维修策略。第四步:总结,结合实际操作案例进一步将知识点深化。第五步:教师进行评价,评价内容见表1。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3]。其次,临床设备昂贵、庞大,不适合原理性课程的实践教学,课程组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结合实际台式磁共振教学仪器,很好地解决了学生难以理解抽象、枯燥的磁共振原理问题,让磁共振知识更加具体、生动。此外,通过图形、动画、影音片段等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讲解磁共振信号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磁共振信号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讨论,进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夯实基础。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不仅让理论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数据和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总结、归纳与创新能力。
4课程教学反思
(1)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实现课上和课下无缝连接,方便学生预习、复习,提高学习效率;(2)如何解决实验软件硬件基础均较好的前提下,学生误操作、设备故障、辅导教师不足等导致整体课堂教学进度难以把控的问题;(3)如何把思政教育融入磁共振教学中,针对学生将来可能的就业岗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仁爱精神等,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价值感,培养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和理智、坚韧的生活态度等。
参考文献:
[1]高逸飞.奥泰医疗:打破常规制胜高地[J].中国医院院长,2013(15):38-39.
[2]吴艳茹,范素军,张晶,等.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8):7-9.
[3]汪红志,张学龙,武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陈珊珊 周敏雄 李鹏 刘红 何培忠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