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血压是脑卒中、肾及血管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估计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每5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1-2]。西医诊断为中重度高血压的患者多需终身服用降压药物,但是由于个体特异性等因素,部分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甚显著,而且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甚至大于其对病情控制的正面效果。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已逐渐成为防治原发性高血压(EH)的重要手段[5],因此,寻找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非药物中医辅助治疗方法可为EH患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中医护理理论,本院将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肝阳上亢型EH患者的辅助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6月到该院就诊的60例肝阳上亢型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60±9.09)岁;平均病程(7.30±3.20)年。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16±6.38)岁;平均病程(7.73±3.7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诊断标准西医入选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标准。中医诊断依据参照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辩证属肝阳上亢型EH。
1.1.3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2级EH且属于肝阳上亢型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心、脑、肝、肾并发症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者;智力或思维异常无法配合者;对本药物过敏者。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EH常规护理,并每天服用氨氯地平,每次5mg,缬沙坦,每次80mg,在心血管科医生指导下服用,4周为1个疗程。所有降压药均来自本院药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贴敷方法如下:将吴茱萸20g研磨成粉末状,以白醋为调和剂,做成糊状用纱布盖住,胶布固定,敷在双侧涌泉穴上,每晚睡前敷1次,每次8h,4周为1个疗程。
1.2.2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治疗高血压的相关标准判断。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舒张压下降10mmHg(1mmHg=0.133kPa)以上,体征和症状改善。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好转,舒张压下降约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均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现加重情况。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Р<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降压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t=10.728、15.794、10.442、11.791,P=0.0001、0.0001、0.0001、0.0001),且观察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87,P=0.0001),而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9,P=0.628)。见表1。
3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EH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据文献报道,肝阳上亢证EH比例约占87.23%,是最常见的高血压证型[8]。本研究中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归肝、脾、胃、肾经,其功能以温中止痛、泄肝降逆、升清降浊最为显著[9],药理学实验发现吴茱萸的有效成分如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等可以驱除胃肠气体、抑制异常发酵及扩张外周血管而起到降压作用。涌泉穴位于足心,有宁神开窍、舒调肝气之功,故而为临床治疗EH的常用穴位。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降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降压效果更明显。其作用机制,中医方面可能与以上穴位及药物可干预气、血、脉多途径有关;现代医学方面,可能与以上穴位及药物能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关。因此,吴茱萸调醋外敷涌泉穴,可引热下行,使肝气下行,即通过涌泉穴之功效,疏肝理气,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使血压能够下降和稳定,并通过药物贴敷收到缓慢、持久的降压效果,从而能辅助治疗EH和改善EH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状,临床效果较满意。
作者:黄淋清 何琼霞 刘素英 王玲玲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