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骨科中创伤链式的过程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投身于护理实践,并在专业领域发挥带头人作用已成为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1]。骨科创伤患者的急危重症抢救骨科护士工作的重点。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已在多家医院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3],护士抢救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现就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在我科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来来我科就诊的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创伤链式抢救流程救治)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程序),每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排除严重创伤在抢救室死亡者、发病前有严重心肺脑肾等疾病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接诊、心电监护、伤口有出血者给以止血、包扎,完成动静脉采血,给予静脉输液。休克患者予以电除颤、心肺复苏,以上操作均由一名护士独立完成。
1.2.2试验组试验组采用创伤链式抢救流程救治,护士首先对患者进行初步判断、评估,然后处理气道,进行呼吸道管理,同时建立静脉液路或中心静脉置管,完成以上工作后需再次查体。
(1)初步判断、评估:接诊后一名护士快速查体,通过查体迅速判断患者的伤情,以便于初步评估患者伤情及身心状况,并由医生确定首先给予何种抢救措施。如伤口出血,应先止血、包扎等,操作由另一护士完成。
(2)气道处理、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呼吸通路,给予患者氧疗或机械通气。由一名护士主要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如患者由于出血而致呼吸困难,不进行有创呼吸。
(3)建立静脉液路或中心静脉置管:休克患者需大量、快速输血和输液,应先快速补液,继以输血;监测中心静脉压,应维持在5~10cmH2O(1cmH2O=0.098kPa)。一名护士负责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做好补液和给药的准备。另一名护士协助医生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同时监检测中心静脉压。
(4)第二次查体:主要是为了避免初次查体遗漏,故进行第二次系统查体,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建议两次查体由不同的护士担任,避免第一次查体后形成的主观印象。
(5)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护、设置各参数,完成心电图、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SaO2)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给予必要的救治措施。同时采集血、尿标本进行生化检查及血气分析。另外,护士应做到急救药品定点放置,并熟悉各种急救药物的用法和用量。护士应做好创伤患者的抢救记录。
1.3效果评价方法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效抢救时间。采取抢救措施后,生命体征平稳,送科室或手术室无生命危险,即可定为急诊抢成功。有效抢救时间为接诊到术前(或住院)准备完成的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为(20.1±6.2)min,低于对照组的(29.4±5.8)min,试验组抢救成功率为9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如果患者出血应首先处理出血,一旦出血和伤情得到有效控制、处理,便可以预防窒息和失血导致的休克,以及可能发生的再损伤,从而能够避免患者死亡[4]。在接诊后尚未了解患者详细病史前对严重创伤伤者施行初步评估及抢救,首先处理可导致死亡的原因,并在短时间内,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及时解除威胁患者的生命的症状,为医生的进一步诊断和处理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创伤链式抢救流程方法是对患者全过程、全方位的护理,可以使护士能够更好的全面配合医生,增强了骨科护士的急救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护士的抢救技能熟练度。创伤链式抢救流程的应用,可以提高护士对骨科创伤患者的观察及判断能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增强了观察与判断的意识,护士能够运用预见性思维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从而能够缩短抢救时间,使抢救更有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创伤链式抢救流程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方法,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有效抢救时间明显缩短。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将各项护理技术优化整合,从而使护士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患者的抢救工作,体现了骨科创伤患者抢救的时效性[5]。流程中需要多名护士相互配合,能够增强护士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