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护管理对骨科疗效的影响范文

医护管理对骨科疗效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医护管理对骨科疗效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医护管理对骨科疗效的影响

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卫生部门的重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能有效控制感染,减少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和正常菌群失调,防止药物浪费。由于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较严重的不合理现象[1-4],2010年卫生部下发了《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2011年,卫生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我院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列为2011年的工作重点之一,骨科对此高度重视,自2011年5月起,实行“医护一体化”共同对抗菌药物的术前规范使用进行专项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2011年1-8月共抽取出院病历2029份,以2011年5月1日作为干预起始时间。其中,干预前(2011年1-4月)出院病历960份,干预后(2011年5-8月)出院病历1069份,检查术前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的例数,对干预前后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本研究中,术前抗菌药物不规范使用包括用药时机不当、术前未用而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术中未正确追加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种类选择不当四种情况。

2方法

2.1成立“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小组2011年4月,骨科成立“医护一体化”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总负责,医疗副主任担任专项管理小组组长,病区护士长及病区副主任为管理小组成员。由该小组制定小组工作目标与工作内容,对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管理。

2.2现状调查

专项管理小组对2011年1-4月科室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内容见表1。

2.3原因分析

经统计,术前用药距手术开始时间间隔过短的情况最为突出。通过对21例案例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案例均为关节镜手术、肢体浅表包块切除术、内固定取出术等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前准备相对简单、病人体位摆放不复杂的手术。我科的术前抗菌药物给药流程是:前一台手术快结束时,由手术医生通知手术室接下一台手术。接台手术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由巡回护士给予输注抗菌药物,然后完成体位摆放、消毒、铺巾等术前准备程序,再开始手术。这些小手术术前准备相对简单、耗时较少,加上主刀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对抗菌药物规范输注的管理意识不强,因此造成术前用药时间距手术开始时间间隔过短。

通过调研,发现手术医生、病房护士、手术护士、麻醉师均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问题没有足够重视,手术室护士认为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是医生选择开始时机不恰当的问题,麻醉师认为是手术衔接时间不恰当的问题,手术医生认为是巡回护士不及时关注和提醒的问题。抗菌药物使用没有明确的责任权限,导致大家相互推诿责任。

此外,调查还发现,个别医生片面地理解“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这一要求,是造成“术前不用而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的主要原因。

2.4干预措施

2.4.1多环节梳理,再造流程

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涉及多个环节,专项管理小组再次梳理了原流程。为避免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距手术开台时间过短,将术前抗菌药物用药地点由手术室改在病房,由手术医生确定接病人的时间,提前通知手术室护士,再由手术室护士电话通知病房护士,由病房护士在病房为病人输注,确保输注术前抗菌药物的间隔时间恰当。

2.4.2多部门沟通,明确职责

专项管理小组召集医院感染管理科、医疗质量管理科、麻醉科、手术室的人员就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召开协调会,进一步明确职责:实行手术医生负责制,由手术医生决定输注抗菌药物时间;手术室护士除了负责及时通知病房,还要在病人手术开始前检查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确保使用时间是在术前30~120min内,同时,对时间长的手术,手术室巡回护士要提醒手术医生及时使用第二剂抗菌药物;而病房护士需在接到手术室电话通知后,立即使用术前抗菌药物,并要求病房负责接听电话人员、用药护士实名登记,责任落实到人。

2.4.3医护协作,明确术前抗菌药物使用细节

“医生正确下医嘱”“护士正确执行”是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两个重要环节,医护必须加强协作。因此,管理小组明确规定,护士有责任协助医生检查抗菌药物医嘱的开具情况,包括医嘱的规范性和正确性、抗菌药物种类的选择等,医生也有义务指导护士按正确的方法用药,特殊情况下医护及时进行沟通,确保在准确的时间内,以规范的剂量,通过正确的途径准确输注药物。

2.4.4多场合强调,强化规范用药意识管理小组在小组会议上、科务会上、晨会上等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意义,并针对术前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制定考核机制与奖惩措施,对医生的考核实行医疗组长负责制,对护士的考核实行护理组长负责制,使每一位医生、护士都高度重视术前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主动进行抗菌药物管理,并能够做到相互提醒和查补漏缺。

2.4.5多形式学习,明确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专项管理小组利用晨会、科务会等多种场合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学习卫生部各项关于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文件,并针对科室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案例进行专项查房。此外,小组修订了《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指南及细则》,限定了骨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品种,并明确了给药剂量、用药时机、给药方法和疗程,便于医护人员掌握正确的使用规程。

2.4.6医护齐监督,保障术前抗菌药物使用规范落实到位

护士长带领护士积极参与,制定了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登记表,内容包括手术室护士通知时间及姓名、接电话护士姓名、执行抗菌药物时间等,对每一例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进行登记,护士长每日进行核查。护士还要检查术前抗菌药物医嘱是否开具正确,以确保医嘱的及时、正确执行。手术医生在手术开始前,先确定抗菌药物是否输注、间隔时间是否恰当、病房护士是否按规范执行。医生和护士对发现的问题在科内晨会上进行通报,并对有可能涉及相关部门的问题及时与之沟通,确保术前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正确执行。

2.5评价标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5]、《应用抗菌药物防止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6],以及我科制定的《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指南及细则》,制定评价标准包括:①骨科非感染手术病人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在术前30~120min内为合格,在此时间段以外视为不合格。②手术超过3h,或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时,需追加抗菌药物一次;未追加者视为不合格。③术前没有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而术后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为不合格。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I类切口首选一、二代头孢类药物,经皮试阳性者方能选择克林霉素类药物,超范围选用抗菌药物未说明理由者,视为不合格。

2.6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干预后,骨科不合理使用术前抗菌药物仅发生4例,见表2;干预前后不合理使用术前抗菌药物的情况比较见表3。从表3可见,干预后合理使用术前抗菌药物的比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0,P<0.01)。

4讨论

4.1规范术前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效果本研究显示,进行“医护一体化”

管理干预后,术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例数明显下降,这说明医护合作、全方位对术前抗菌药物使用进行管理是有效的,通过强化意识、加强培训及流程再造,医生和病房护士、手术室护士等各部门人员能够重视术前抗菌药物使用问题,在各环节按要求进行,从而提高术前抗菌药物的正确给药率。

4.2规范术前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表1、表2显示,在干预前未出现术前用药时间距手术开始时间>120min的情况,干预后却出现了2例。干预后术前抗菌药物在病房使用,较干预前增加了病房观察输注情况、病人转运到手术室两个环节,因此间隔时间有所增加。这也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更准确地预计接手术病人进入手术室的时间,以便病房护士能够在恰当的时机为病人输注术前抗菌药物。

4.3规范术前抗菌药物使用管理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术前抗菌药物的使用问题,不仅仅是科室的问题,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医院领导重视抗菌药物的管理,需要行政主管部门对科室人员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过程监管与结果反馈,需要麻醉科、手术室能够配合科室要求,需要科室领导小组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需要医生高度重视,还需要护士积极参与,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管和反馈。

“医护一体化”是近年我院大力倡导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即强调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共同发挥医生与护士的积极作用,医护全方位深度合作,以期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在以往的抗菌药物管理中,往往重视对医生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与监管,而忽略了护士在管理中的作用。医生是抗菌药物的医嘱下达者,而护士作为医嘱的具体执行者,是最有力的监管人员。因此,必须由医生和护士携手,实行“医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与措施,加强沟通与反馈,互相监管,才能确保术前抗菌药物按照正确的时间、剂量、途径应用于病人,让病人得到准确的治疗,从而提升医疗、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