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小儿骨科麻醉药效临床观测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氯胺酮是小儿手术常用的麻醉药物之一,它能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但氯胺酮能增加脑血流量,升高颅内压和眼压,术后还可以出现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等副作用,大剂量单用有所顾忌。我们应用小剂量氯胺酮辅以芬太尼加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麻醉,观察是否更适合小儿上肢骨科手术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行择期上肢手术的患儿98例,ASAⅠ-Ⅱ级,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3~10岁,体重10~35kg,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9例,A组为氯胺酮芬太尼组,B组为氯胺酮芬太尼加臂丛神经阻滞组。
1.2麻醉方法术前1d放置静脉留置针,入室接液体开放静脉通路,两组均静推阿托品0.01mg/kg,氯胺酮2mg/kg,A组术中以1~2mg/(kg·h)氯胺酮持续泵注。B组待小儿入睡后,肩下垫一薄枕,头偏向健侧,取C6横突肌间沟位置注射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0.6ml/kg,用5号针穿刺,深度1~1.5cm,回抽无血,无脑脊液给药。因小儿体表位置表浅,定位准确,所以臂丛效果确切。两组均在手术开始时静脉滴注芬太尼1~2μg/kg并根据术中体动情况分次静推氯胺酮。两组均给予鼻导管吸氧,必要时面罩吸氧。备全麻插管包。
1.3观察指标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即刻、手术开始后5、10min及手术结束后5、30min时的HR、RR、SpO2,麻醉苏醒时间、氯胺酮用量,并观察苏醒时躁动及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麻醉前两组间各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B组手术开始即刻,开始后5、10min以及手术结束后5、30min各指标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氯胺酮用量少,麻醉苏醒时间短(P<0.05),不良反应少。
3讨论
两组均术前1d给予静脉留置针,避免了入室后哭闹,口腔分泌物增多,便于气道管理。小儿上肢骨科手术要求镇痛完善,肌松好。氯胺酮具有镇静、遗忘、镇痛的特性,且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是小儿常用的基础麻醉药物[1]。另外氯胺酮使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引起心血管兴奋,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而且有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呼吸抑制,苏醒期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小剂量氯胺酮辅以芬太尼加臂丛组,优于传统的氯胺酮组,使小儿在镇静,无痛、舒适、安静的环境中,便于臂丛的准确定位,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而且肌肉松驰好,术后苏醒快,氯胺酮用量少等优点,减少了氯胺酮的药物副作用[2]。本观察结果显示:氯胺酮辅以芬太尼加臂丛神经阻滞合用,其用药后心率、呼吸、血氧变化较单用氯胺酮平稳,镇痛效果好,苏醒快,不良反应少,更有利于术中管理,更好的保证了麻醉安全,值得临床推广[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