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骨科病患护理要点与心得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发展,康复护理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医学治疗向多元化综合治疗的护理方向转变。其主要目的是尽早使康复工作付诸实施并不间断,以帮助患者恢复到最佳状态。骨科疾病有治疗时间长,康复效果慢等特点,部分患者必然由大医院康复科转入当地社区继续康复[1]。社区护士予以科学的康复护理指导,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骨科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进行探讨。
1护理要点
1.1拟定护理计划骨科医生、骨科护士、康复科医生共同完成对患者的康复评定,制定继续康复计划,交由社区护士执行。在护士的权责范围内,护士可以独立收集资料,思考、判断后做出社区康复护理计划,为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主要是一些对生命危险性很小,每日需重复的康复治疗工作。必要时请骨科医生、康复医生会诊,康复医生负责指导和协助社区护士的工作。
1.2功能状态的观察与评定社区护士接诊后,对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包括性质、程度、范围、影响)进行全面观察和评估,如运动功能(包括肌力、耐力、关节活动范围、平衡、协调与控制力)、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疼痛等。发现机体失去的、残存的以及潜在的功能问题,以便更好的实施康复计划。
1.3心理护理患者因康复时间长或经济原因转入社区,由于病人的病因、病情、以及伤残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反映。但大多数病人都随着病情的发展与转归而发生相应的心理变化,有的一直持否定态度,伤残程度超过病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病人表现出抑郁状态,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人意识到创伤或疾病将造成身体的伤残时,就会出现情绪悲伤、抑郁、失望、自卑、痛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则比较依赖,病人一切事情都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和替代,不肯进行艰苦的康复锻炼,缺乏独立生活的信心[2]。因此,心理康复护理在骨科病人的全面康复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转入社区继续治疗的患者。
1.4体位对于骨科患者来说,通过正确的体位护理能有效防止废用和误用综合征,为进一步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打下基础,以利于肢体及躯干综合运动的恢复和改善。
1.5并发症的预防这对长期卧床者尤为重要,除正确的体位护理外,还包括呼吸训练、排痰训练、大小便控制训练、被动运动、床上操及维持性按摩等,以预防感染、压疮、挛缩、畸形和肌肉萎缩等。
1.6日常生活能力的护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个人卫生、穿衣、洗澡、大小便活动及转移等,是维系个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活动单元。骨科患者往往不能自理,通过评估确定其自理等级,通过促进、代偿训练,由替代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帮助、指导或训练患者逐步独立完成自理。
1.7康复辅助用具使用指导对于已经致残的患者,通过恰当地使用各种辅助和替代用品可以补偿部分失去的功能,改善其活动能力。社区护士应熟悉各种常用的假肢、矫形器、助行器等的用法和性能特点,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和维护。
2讨论
我国康复事业起步晚,20世纪80年代康复医学引进我国,此后各大医院逐步开设康复门诊,康复病房,2000年后康复科在中小医院、城市社区普及。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护理越来越受到骨科医生及康复医生的重视;随着各种老年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车祸、工伤事故的增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康复护理得到患者的广泛重视。而社区医院由于经费限制,医护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康复器材缺乏,使需要到社区康复的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我们应学习香港康复理念:“人人享有康复”、“全人治疗,以人为本,投入社群,尽显所能”、“建立自我照顾和经济独立能力”。在我国建立健全完善的康复组织体系,将社区康复机构作为康复的重点,经费由政府承担。社区康复工作人员由专职的专业人员组成,包括社会工作者、护士、康复治疗师,主要负责为所在区域内的残疾及慢性病患者及家属提供康复咨询、指导和训练,也为患者举办一些讲座,组织一些聚会,让患者互相交流,组织社交活动等,以提高伤残、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各大医院承担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定期举办短期培训班,更新康复知识,提高社区人员素质,以利于更好的服务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