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妇女更年期体检情况调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明兰王馨园熊丹马国燕李芝兰单位:甘肃省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
人口学特征
调查2187人,年龄35~60岁,其中35岁~组544人,占24.87%;41岁~组650人,占29.72%;46岁~组560人,占25.60%;51岁组~262人,占11.98%;56岁~组171人,占7.82%。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为主,分别占45.59%和34.66%。职业状况中干部26人(1.19%)、工人197人(9.01%)、服务业96人(4.39%)、自由职业580人(26.52%)、其他1288人(58.89%)。已婚者79.70%、未婚者2.70%、丧偶者8.55%、离异者9.05%。家庭情况以核心家庭和三代同住为主,分别占66.80%和16.37%,独居占13.26%、空巢家庭3.57%。
月经情况
月经初潮年龄10~24岁,以13岁和14岁为最多,分别占29.58%和20.07%,平均14.45岁。587人(26.84%)已绝经者平均绝经年龄为47.43岁;有1600人(73.16%)仍有月经,其中月经正常者占70.31%、不正常者占29.69%。
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
见表1。被调查2187人,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1536例,发生率为70.23%。其中主要相关症状发生率为:头痛(36.99%)、失眠(33.47%)、疲乏(32.74%)、眩晕(32.60%)、骨关节痛(29.13%)、情绪波动(26.25%)等。症状严重者所占比例较小。
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与年龄的关系
见表2。各年龄组综合征发生率均在50%以上,51岁~年龄段和56岁~年龄段发生率较高,分别占80.53%和81.87%。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增高。
围绝经期妇女各系统疾病或症状的发生情况见表3。2187人中,各系统疾病或症状前6位依次是腰腿痛(36.99%)、关节痛(30.27%)、偏头痛(20.67%)、更年期症状(19.94%)、胆囊炎(13.35%)和高血压(11.06%)。
各年龄组各系统疾病或症状发生情况见表4。各系统疾病或症状的发生率为63.88%,其中51岁~和56岁~两个年龄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6.34%和77.78%。围绝经期妇女各系统疾病或症状的发生率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逐渐升高。
不同年龄围绝经期妇女主要慢性病检出情况见表5。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检出率分别为11.06%、6.77%、4.85%、2.97%。各年龄组高血压检出率均高于其他三类慢性病。
对围绝经期保健的需求情况见表6。调查对象围绝经期保健需求主要为定期全面查体和政府经济补贴,分别占60.22%和58.34%,其他需求依次为:预防骨质疏松(32.88%)、保护骨关节功能(30.54%)、缓解症状(27.66%)、围绝经期健康咨询(25.83%)、调整月经(19.52%)、预防痴呆症(15.59%)、提高性生活质量(5.85%)、治疗生殖道萎缩(3.43%)等。
讨论
绝经表示妇女的卵巢功能停止,即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降低,妇女也丧失了生育功能,同时机体发生许多生理和心理变化,这一特殊时期称为围绝经期或更年期。绝经后的低雌激素可给妇女带来许多的生理和心理不适,包括围绝经时期的潮热、失眠、盗汗、情绪波动以及长期雌激素缺乏产生的退行性病变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泌尿生殖道问题。
1围绝经期的月经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享受居民低保的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7.43岁,低于成都黄薇等报道的48.1岁、重庆蒋利华等报道的48.18岁、北京葛静等报道的48.9岁、青岛袁丽等报道的49.70岁和上海周利峰等报道的49.96岁。她们月经初潮平均年龄14.45岁,与成都黄薇等报道的14.9岁和南宁陆洪波等报道的14.59岁基本吻合。由此可见,我市享受居民低保的妇女平均绝经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2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现状本研究显示围绝经期病症主要有头痛(36.99%)、失眠(33.47%)、疲乏(32.74%)、眩晕(32.6%)、骨关节痛(29.13%)、情绪波动(26.25%)等;总发生率为70.23%,高于北京葛静等报道的50.5%、广东田丰莲等报道的68.1%和汕头黄春琴等报道的63.49%,提示我市低保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病症发生情况较为严重。围绝经期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健康状况应该引起大众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应广泛开展群体健康教育,提高围绝经期保健意识和围绝经期妇女自我保健能力。
3围绝经期与相关疾病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市享受低保的妇女围绝经期妇女各系统疾病或症状前6位依次是腰腿痛(36.99%)、关节痛(30.27%)、偏头痛(20.67%)、更年期症状(19.94%)、胆囊炎(13.35%)和高血压(11.06%)。各系统疾病或症状的发生率为63.88%,随年龄增长检出率呈上升的趋势,在51岁~和56岁~两个年龄组中,发生率分别高达76.34%和77.78%。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不稳定和不断下降有关。有研究表明在月经过渡期时由于体内雌孕激素比例失衡可能是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开始显著增高的原因之一。
在常见慢性病中,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1.06%、6.77%、4.85%和2.97%。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检出率高于其他三类慢性病,这表明在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中,开展有关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将具有较大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这提示我们在进行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治疗中,应加强慢性病预防控制的教育,提高她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及早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发展。
4围绝经期保健需求情况调查显示在围绝经期保健各项需求中,要求定期全面检查身体(60.22%)和政府经济补贴(58.34%)所占比例较大,而要求提高性生活质量(5.85%)和治疗生殖道萎缩(3.43%)较少,这与袁丽研究结果基本吻合。围绝经期妇女受激素撤退的影响,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高,故在围绝经期保健需求方面,研究对象对定期全面体格检查有较强烈的要求,达60.22%;同时,由于调查对象均为城市低保人员,经济条件较差,政府经济补贴(58.34%)的保健需求亦较高,这符合该人群特征,与事实相符。
建议
1确立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干预措施应以社区为单位,对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干预,以保障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
1.1社会干预①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的各项制度,加大对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②以社区为单位,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围绝经期妇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自信心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③加大围绝经期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妇女对围绝经期相关症状、体征识别能力;主动摄取围绝经期相关知识,养成定期体格检查的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保健方式。
1.2心理支持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每位家庭成员起着重要的作用。考虑到低保围绝经期妇女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动员围绝经期妇女的家人、朋友关注其健康,互相关心。对于已经出现围绝经期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应积极寻求心理医疗救护。
1.3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法为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replacementtherapy,HRT),HRT是对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通过补充性激素,调整绝经过渡期紊乱的月经周期,缓解或根除绝经前后出现的综合征(如心悸、发热、面颊潮红、生殖道萎缩干燥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激素治疗方案。祖国传统医学中医疗法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方面也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对低保围绝经期妇女给予经济扶持我市享受居民低保围绝经期妇女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各系统疾病或症状发生率、慢性病检出率方面呈现出区别于其他西部城市(如重庆、成都)及我国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一般调查人群的现象。
研究发现,绝经及与绝经有关的许多特征均与当地社会状况、文化水平、生活背景、经济状况及个人体质均有关。其中经济状况又成为作用的中心环节。享受居民低保对象因经济状况较差使得这类弱势群体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心理状况均差,社会支持弱,其生存质量远远低于非低保人员。
城市低保对象知识技能、生存条件、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人格尊严、心理感受等诸多方面比非低保人员差;文化程度低,降低了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工作稳定性难以保证;收入低、工作压力大、社会保障资源缺乏等削弱了低保对象的自信和社会归宿感,增强了低保对象的自卑感和排他情绪,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生活中的挫折容易发生在低保对象身上。所有因素综合作用使得低保的围绝经期妇女更有可能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及其他器官系统疾病。因此,社会应给予低保围绝经期妇女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及经济支持,提高其生活质量。
21世纪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为保障广大妇女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应大力开展中老年妇女的健康教育和保健咨询服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市低保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相关部门及广大围绝经期妇女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