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开腹手术腹腔镜应用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
1.1.1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进行胃癌手术治疗;观察组:全身麻醉状态下,建立12mmHg(1mmHg=0.133kPa)CO2气腹开腹手术,通过腹腔镜,进行胃癌手术治疗。
1.1.2血样采集于术前、术后24h,采集静脉血4.5ml,并且加入枸橼酸钠进行抗凝、离心,取血浆,待测。
1.1.3检测方法[2]通过凝固法,对两组的PT、APTT、FIB,进行检测;同时计算INR;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对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凝血指标变化术后24h与术前相比[(12.78±0.64)sVS(12.64±0.70)s],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11.41±0.62)sVS(11.63±0.73)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23VSt=47.12,P<0.05)。术后24h与术前相比,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纤溶指标变化术后24h与术前相比,两组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3VSt=47.12,P<0.05);术后24h与术前相比,两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4VSt=46.42,P<0.05);术后24h,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1VSt=46.50,P<0.05)。见表1。
3讨论
血栓性疾病,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术后比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当或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演变为肺栓塞,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3]。本研究中,术后24h与术前相比,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与术前相比,两组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方法都存在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所以,两组患者术后机体都处于高凝集状态。手术创伤、麻醉以及应激等,都可以激活凝血因子,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4]。
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所以,大多数人会认为,其引发的诱因相对较轻,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相对较轻。但是,本研究结果证实,腹腔镜术后24h的血液高凝状态明显高于开腹手术。CO2气腹是导致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气腹存在,腹腔镜胃癌手术必须采取头高脚低的体位,这样给操作也相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相应增加了手术时间。CO2气腹、特殊体位、手术时间较长,都可能激活血凝和纤溶系统,导致机体的高凝状态。医务人员应在围手术期加强预防性的治疗和相应护理,尽可能地减少诱发机体高凝状态的诱因,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利霞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