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肠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资料与方法
1.手术方法:所有患者于术前3d口服庆大霉素和甲硝唑,术前1d口服泻药,禁饮食,进行肠道准备,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1)观察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取截石位,常规手前准备,建立人工气腹,压力(13±1)mmHg。首先在脐上2cm处穿刺置入10mm的置镜套管,放入腹腔镜头探查,明确是否存在转移,是否侵及浆膜。决定行腹腔镜手术后,于右麦氏点及平腹直肌外缘置入12mmTrokar各1枚,对侧于左麦氏点及平腹直肌外缘置入5mmTrokar1枚。严格按照肿瘤学无瘤接触原则和全肠系膜切除原则进行,用抓钳向上、向左侧提起乙状结肠,切开乙状结肠系膜表面腹膜组织,逐层深入切开乙状结肠系膜,乙状结肠血管及直肠上血管用可吸收夹夹闭后切断。逐步向对侧深入剪开乙状结肠、直肠外侧腹膜,清扫肠系膜淋巴结,沿盆筋膜脏、壁之间疏松结缔组织锐性分离直至肿瘤远端,保留自主神经丛,完全切除直肠系膜。于肿瘤下缘以远3~5cm处用缝合器处离断直肠,延长左侧下腹部切口至4~5cm,置入切口保护袋。肿瘤上缘15cm处横行切断肠管,移除标本。胶管引流经右下腹穿刺孔放入吻合口右后方,通过在肛门的环形吻合器进行消化道重建,结束人工气腹,缝合切口。(2)对照组:行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手术,腹部下方正中切口,将平均切口长度尽量控制在15cm左右,开腹后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严格按照肿瘤学无瘤接触原则和全肠系膜切除原则进行,应用吻合器或手工进行消化道重建,缝合腹壁切口。
2.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排气时间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来检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和术后3d血清中的IgA、IgG、IgM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作为机体免疫功能的指标。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等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两组患者手术中清除淋巴结总数和并发症总数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中清除淋巴结共(15±5)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d机体免疫功能的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所有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的IgA、IgG和IgM出现了小幅度下降,CRP含量上升。并且观察组患者的IgA、IgG、IgM和CRP水平较对照组变化幅度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3)。
三、讨论
自1991年首次应用腹腔镜技术行结肠癌根治术以来,腹腔镜技术已经在大肠恶性肿瘤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有研究显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在肿瘤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等方面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符合肿瘤切除的要求。同时由于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在术中清除淋巴结总数达到(15±5)枚,较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无异。但腹腔镜手术在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等方面均少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术后并发症总数也少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手术。
免疫功能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对于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术后免疫功能的研究大多是在胆囊切除术等良性疾病基础上获得的,关于大肠恶性肿瘤手术的相关研究较少[7]。曹广等通过对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观察发现,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3d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显著高于开腹手术患者。张磊昌等发现,术后4d腹腔镜手术患者自然杀伤细胞、B淋巴细胞数量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此时开腹手术患者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表明传统开腹手术比腹腔镜手术具有更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所有免疫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3d,IgA、IgG和IgM出现了小幅度下降,CRP含量上升。观察组患者IgA、IgG、IgM和CRP水平较对照组变化幅度更小。表明与腹腔镜手术相比,开腹手术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更大。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均能完成大肠肿瘤的切除手术,但腹腔镜手术不仅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还降低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可行性强,值得推广。
作者:杨景先 麦建全 陈晓峰 王侦伟 杨卓涛 余颖誉 单位:广东省饶平县人民医院肿瘤外科